翻译项目管理:实操、案例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地化翻译的具体要求

要做好本地化翻译,除了在大方向上把握五大原则,还要落到实处,考虑方方面面的细节。下面,我们主要以国内最常见的中英文转换的本地化翻译为例,谈谈本地化翻译五个层面的具体要求[1]

1. 语言层面

把握语言的质量,要注意和避免拼写、词汇、语法及内容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1.1 拼写

语言中文字的书写或单词的拼写,除了要注意避免一些低级错误,还要注意同种语言不同书写体系的情况。如中文有简体字与繁体字之分,英语有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分。虽然不同体系之间还是有可辨识性,但在同一产品中应采用统一的书写或拼写体系,避免混用。

1.2 词汇

词汇的翻译要遵从项目专用的词汇表。某些词在提供的词汇表中有一种以上的翻译时,则要选择与上下文最贴切的翻译。未在词汇表中列出的技术性词汇,应采用业界最通用的翻译。如在自动化行业中,“parking brake”翻译成“手刹”是不可取的,应该翻译成“驻车制动”。

除上述内容,本地化翻译中还要多加注意下列词汇相关的问题:

其一,有的词汇真实含义与字面意思相差甚远。例如,industrial action指的是罢工之类的手段,而不是工业行动;gray matter 指的是“大脑灰质”,而不是“灰色的东西”;dry goods指的是“纺织品”,而不是“干货”;sweet water 指的是“淡水”,而不是“糖水”;English disease 指的是“软骨病”,而不是“英国病”;white coal 可能表示的是一种煤,也可能指的是作动力来源、发电用的水。

其二,术语的翻译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行业通用标准或习惯。如:中国的内地、香港和台湾,使用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但术语在表述上有所差异。有些术语港台地区的译法一样,而内地不同,像program和software,内地分别译为“程序”和“软件”,香港、台湾则译为“程式”和“软体”。有的术语译法差别很大,如byte,内地、香港、台湾的译法分别是“字节”“数元组”和“拜”。翻译术语的时候,如果没有严格遵照本地的惯用译法,就可能造成歧义,或晦涩难懂。

其三,专用名词的翻译,应当遵从惯用译法。其中,人名、地名、机构、组织、作品的名称的翻译,一般使用惯用译名;无惯用译名的,可自行翻译,必要时附注原文;有特殊要求的则按双方约定来翻译。英文姓名如果没有约定俗成的译法,可保留不译;中文姓名采用标准汉语拼音译成外文,有约定俗成的译法除外。如,“孔子”一般译为“Confucius”,而较少用“Kongzi”。常见地名的翻译以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版的地图以及地名录为准。商标名应优先采用目标语言地区的注册名称。再者,职务、头衔、尊称的翻译要按惯用译法译出。中文译成外文时,最好要参照国家正式出版物,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汉英口译词典》、世界图书出版社的各类口译词典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应翻译成“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则应翻译成“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这时候president与chairman就不可随意互换。其次,法律、法规、文件、著作、文献等的翻译,特别是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发布的重要内容,应采用官方或既定译法,无既定译法的译出后应附注原文(原文为中文的,附注汉语拼音名称)。专用名词需要在译文中添加附注时,一般标注在专用名词第一次出现的地方,用括号附加内容加以表示。

其四,本地化翻译中出现新词的情况。没有约定俗成译法的词汇或目标语言中没有源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时,可以保留原文词汇不译,或与顾客讨论后进行翻译。新词还应被明确标示出来。一般来说,棘手的词汇翻译,应与客户沟通,以客户认可的翻译为准。

1.3 语法

本地化翻译,译文的语言质量要高,至少要保证译文语法的正确性。由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翻译很容易会出现一些语法问题。如英语中动词有及物与非及物、延续性与非延续性之分,而中文里的动词则没有这个问题。如果法语中几乎所有的名词都有阴性与阳性之分,形容词、动词都要与之进行性、数的配合,而汉语、英语则都没有。另外,英语的句子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而中文多用主动语态,如果一味地直译,不加变通,就会出现生硬的翻译腔。除去这些语言差异引起的语法问题,本地化翻译中常见的语法错误有:没有考虑词性而错误引用词汇表中提供的翻译方法,词汇搭配非约定俗成的,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不对,等等。这些在本地化翻译中都要加以避免。

1.4 内容

翻译内容要保证准确无误,不能有错译、漏译、过译或出现歧义。特殊情况下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内容意义上的增删时,可加入必要的解释,但必须准确反映原文或原英文产品的功能,并且无技术性或概念性的错误。另外,内容的处理还要注意两个问题[2]

其一,有些内容可保留不译。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惯用译法的外国人名一般不翻译。

(2)生僻地名可不翻译。

(3)文档中引用的英文书名,如果没有中文译本或本地化,则保留英文。

(4)商标、注册商标、服务标记不翻译。

(5)外国公司名一般不译。如有规定,也可在文档中第一次遇到时保留英文,后括中文,以后叙述中可只用中文名称。如Sony Corp.(Sony 公司)。

(6)产品名不译,如Windows,Windows 3.1等。

(7)文件、路径及URL的名称一般不译,如http://www.google.com/,C:\Program Files(x86)\Google\Chrome\Application等。

(8)操作键不译,保留英文,如Tab,Esc,Enter等。

(9)所有命令行、参数、命令开关选项、程序代码、卷名、文件扩展名、目录、设备名和编程语言等不译。如Windows Server 2003 R2 Dics 2等。

(10)Product ID,CD key 以及 Certificate of Authenticity 如果在产品包装中只以英文出现,则文档中保留英文。如“Service Pack 1 for Visio 2003”应译为“Visio 2003的Service Pack 1”,“Service Pack 1 for Microsoft Office 2003 Multilingual User Interface Pack”应译为“Microsoft Office 2003多语言用户界面包的Service Pack 1”。

(11)文档中引用其他未本地化的产品或文档时,可以不译。

其二,语意相同、结构相似的内容,要注意保持一致和对称性。如翻译“Hold down Shift to select an adjacent range of items; hold down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non-adjacent items”这句话,“to select an adjacent range of items”与“to select multiple, non-adjacent items”的翻译要对称,译文可以是“按住Shift键可选择一组相邻项目;按住Ctrl键可选择多个不相邻项目”或“按住Shift键可选择一组相邻的项目;按住Ctrl键可选择多个不相邻的项目”。

2. 文风层面

文风,即语言文字的风格,是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它能表达出作者的态度和主题的重要程度,并影响受众对所述内容的反应。文风的把握,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使用书面语。一般来说,本地化翻译的译文应采用书面语的表达方式,非特殊情况下一般不使用口语化的非正式表达。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有可能会让用户觉得冒昧或过度亲密。如“Sorry, you lost this game.”这句话,如果译成“抱歉,您输喽!”则显得不合适。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不好意思,您输了!”

其二,注意词汇的色彩意义。词语,不仅仅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上,还具备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风格色彩、民族色彩、时代色彩和阶级色彩(章炎,1983)。比如,英文中“propaganda”具有贬义,而中文对应的“宣传”却是个中性词汇;英文中“individualism”是个中性词,而中文对应的“个人主义”则带有贬义;英文中“dragon”多指凶猛残忍的有翼巨兽,而中文对应的“龙”则是神圣、高贵和吉祥的象征;英文的“San Francisco”过去曾有译法“三藩”或“圣弗兰西斯科”,前者是粤语母语者常用的谐音翻译,后者得益于其被西班牙统治的历史,现在一般译为“旧金山”。本地化翻译中,词语的翻译如果仅仅关注词语的本义,就无法传达出微妙的色彩意义,从而影响文风的表达,甚至还会对读者和用户造成一定的误导。

其三,译文与原文的写作文风应当保持一致。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语言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技术文档的语言风格与家用电器用户指南的语言风格就不尽相同。本地化翻译,要忠实于作者的文风,对原文中作者的语气也应尽量如实反映,不应忽视。比如,有些技术文档会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特征,使行文生动。在译文中,也应体现出拟人化的效果。有时,原文中可能会出现成语、俗语,甚至俚语。翻译的时候,如果可能,要尽量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保留原文的趣味性。例如,“Make it personal”翻译成“个性随处体现”就是一个不错的翻译。

其四,翻译风格应符合最终受众的语言习惯。译文质量评定的基本原则是以译文使用目的为基础,因此,本地化翻译的文风,应以最终受众的语言习惯为参考标准。比如,软件安装和运行中出现的指导信息及提示应简明易懂;联机帮助、手册应亲切友好;宣传材料、网页应注重语言修饰;光盘旁白应使用谈话性质的语句结构和用语,使听者在收听时易于理解;等等。

其五,有特殊规定的,按客户指定的风格来翻译。本地化翻译中,有些客户会提供一份书面标准,即《本地化风格指南》。客户提供的这份书面标准有的会明确指出文风方面的特定要求。如微软公司针对其旗下产品的本地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文风指南[3]。即使同是微软的产品,文风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微软对Windows的中文本地化文风的规定[4]是:简洁明了;使用半正式的语体,不可过于严肃,也不可过于口语化;语气要友好,不可出现颐指气使或费心取悦的表达。对Windows Phone的中文本地化文风的规定[5]是:贴近日常,自然、准确、直接、简洁,将复杂的事情简单明了地解释清楚,让人读起来有愉悦感,同时保持专业性,避免过于口语化。比较这两者的规定会发现,Windows的本地化文风相比Windows Phone还是更为正式一些的。译者在实际工作中,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在客户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以客户的要求为准。

3. 格式层面

本地化翻译除了处理语言和文风,还需要确保格式的正确和统一,包括文字的呈现、符号及空格的使用、度量、货币单位及数值的表达等,从而使产品能够适应目标市场,符合客户的要求。下面,我们主要以中英文转换的本地化翻译需要注意的格式问题为例,来谈谈格式中要注意的问题。

3.1 文字的呈现

首先,注意文字输入的全角和半角格式。英文应使用半角输入,中文使用全角输入。保留不译的部分应保留各自的输入格式。英文输入时,还要注意保持单词的完整性,不应断开。如果一个长单词出现在一行的末尾,考虑到美观而要加以断开时,要根据音节进行分割,并以半角的连字符号接于前段之后。文件名、电子邮箱地址、网络地址、网络路径、产品名、公司名、商标以及注册商标均不应加以断开。

其次,注意字体和文字样式。译文的字体与字号,或和原文保持一致,或采用客户规定或公司规定的样式。文字的样式,如粗体、斜体、下划线等,译文须与原文保持一致。有时,为了让产品的文字符合目标语言的通用规范或者更加美观,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如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文字是从右向左排列的。

再者,如果文中有图片,要注意图文的格式。图形的说明文字要放在图形中的正确位置。图形应放置正确,且与正文中的说明相符。

3.2 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既要能正确地表达意思,又需符合目标语言的规范,避免误用、混用的问题。如,中英文的标点符号既有全角和半角输入的差异,也有功能和表现形式的差异。译员在做中英文本地化翻译之前,需仔细查阅,了解清楚。除标点符号外,其他的符号,包括数值相关的运算符号、小数点、百分号,及@、#、&、*、~等特殊符号均使用半角输入。原文中所有High ANSI的字(例如®、©、™)在手册中须维持原样。在联机帮助或软件中无法显示这些字时,应使用半角括号和半角字母代替(如(R)、(C)、(TM))。

3.3 空格的使用

不同的语言中,空格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单词与单词之间,大多数标点符号与其后的单词之间都需加空格,而中文里文字之间或文字与符号之间则是连续的,无须使用空格进行分隔。翻译的时候要注意遵循目标语言的惯例使用空格,还要注意两种不同文字类型的交界处空格应如何使用。下列是一些供参考的规范:

(1)在中文汉字和英文字符(包括英文字母和英文标点符号)之间要有一个半角空格。

(2)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符之间、阿拉伯数字与中文文字之间要有一个半角空格。

(3)数学公式中,运算符与数字之间、算式与中文字符之间要加半角空格。

(4)若一行文字中出现图形,图形和前后文字之间应加入半角空格。

3.4 度量单位和货币单位的表达

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度量单位为公制和英制。除非特殊要求,一般来说度量单位和货币单位按照译文的通常惯例进行翻译或表达即可。从英文到中文的本地化翻译,单位可用英文表示,也可用中文表示,视项目的具体要求而定。例如,“250MB”可译为“250百万字节”“250兆字节”,或直接保留不译。“USD 77.80”可译为“US$ 77.80”或“77.80美元”。注意保证通篇的翻译一致。

3.5 数值的表达

数值,包括数字、日期、时间、电话号码、公式和等式及其他形式的数据,采用的格式因目标市场的不同而不同,要考虑用何种语言来表达。

首先,数字的表达要注意是使用阿拉伯数字还是中文数字。

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有:测量、统计数据,公历的年、月、日,带有%的数字、分数,运算公式,表示数量、金额等的值,单位是英文字母的数值,大于100的数字。其中,大于100的数字,为了便于认读,多位数可分成三位一组书写,每组之间用半角逗号分开。如果只有四位,则不必用半角逗号分开。阿拉伯数字、小数点、百分号以及运算符号一般都会使用半角输入。

使用中文表达数字的情况有:农历的年、月、日以及年代数一律用中文数字;普通叙述中小于10的数字,一般用中文表示。而当数字是大于10的两位数字或大约的数目,既可用阿拉伯数字,也可用中文数字,注意在同一文档中须统一。

其次,时间的表达。一般来说日期按译文语言,通常采用公历,参照ISO 标准表达,即年月日(YY/MM/DD),如1998年9月3日。时刻的表达,可保留原文格式(如8:00 A.M.)或改写为中文格式(如上午8:00),具体依各项目的要求而定。星期的表示,根据原文中是完整还是缩略的表达,进行相应的翻译,如:Monday对应“星期一”,Mon对应“周一”。

4. 社会背景层面

本地化翻译,要考虑目标语言市场与源语言市场不尽相同的诸多社会背景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宗教、法律、历史等。译文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避免歧视。包括对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政党、国籍、地区、贫富以及身体残疾者等的歧视。

其次,考虑地缘政治要求。对于有争论的国界、国家名称、国际或政治组织和领导人,或任何其他政治敏感问题,要在产品中,根据本地化市场的当地政府的期望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在中国的本地化项目中,“Hong Kong”应译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同理的还有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相关翻译;对于“Country”的翻译,如果列表中包含台湾,不应译为“国家或地区”,而应该更准确地分别翻译,如某某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

再者,考虑各地的文化习俗。以苹果官网为例,其在美国的主页以“When you start with amazing products, you can create amazing things”进行宣传,但其中国官网并不是对这句话直接进行翻译,而是改为“这个春节,让家人过得新意满满”。苹果公司充分考虑了目标使用人群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以春节为契机进行了翻译,值得借鉴。

此外,要注意出于法律方面的考虑,除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最好”“最强”“唯一”等词。

5. 技术层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本地化翻译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可用的本地化翻译工具也越来越多。但如果这些工具间彼此数据不兼容,就会造成行业发展低效,成为一大瓶颈。本地化行业标准组织(LISA, 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因此成立了形式/内容再利用开放标准机构(OSCAR, Open Standards for Container/Content Allowing Re-use),致力于不断制定和推广本地化行业的标准。目前已经和正在制定的标准包括:翻译记忆交换标准、术语交换标准、文本分割标准、全球信息管理度量交换标准、术语交换链接标准。其中,后两大标准与翻译活动本身关联不大,在此不做介绍。

5.1 翻译记忆交换标准(TMX)

翻译记忆是用来辅助人工翻译的计算机数据。CAT工具在处理文本内容时,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把文本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单独处理的单元。每个独立单元经过翻译后成为包含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一个“语言对”。这些“语言对”就形成了翻译记忆。而使用了翻译记忆库的翻译实践,系统将自动搜索数据库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给出参考译文,译员就可以避免翻译重复的内容,只需专注于新内容的翻译。

翻译记忆交换标准(TMX,Translation Memory eXchange),是第一个确立的本地化标准。其1.0版本于1997年12月发布,最新的1.4b版本于2004年10月发布。遵守TMX标准,不同工具、不同本地化公司创建的翻译记忆文件就可以很方便地交换翻译记忆数据。

5.2 术语库交换标准(TBX)

术语库交换标准(TBX,Term-Base eXchange)的出现,是为了弥补数据“存储片段过大”的缺陷而制定的。通过TBX,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格式的术语库之间交换术语库数据。

5.3 断句规则交换标准(SRX)

“断句”(segmentation),指的是本地化翻译软件处理文本时对语句的拆分。如果断句规则不符合标准,则本地化后的“语言对”内容肯定不同,翻译记忆库与术语库的数据就无法在不同工具之间兼容和互换。2004 年发布的断句规则交换标准(SRX, Segmentation Rule eXchange)解决了不同本地化语言工具因“断句”规则不统一、翻译记忆交换文件不方便处理的问题。

5.4 本地化交换文档格式标准(XLIFF)

除了上述三大技术标准之外,本地化翻译还应遵循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 Organiz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ructured Information Standards)在2002年开始发布的本地化交换文档格式标准(XLIFF, XML Localization Interchange File Format)。最新版本为2003年发布的XLIFF 1.1标准。采用XLIFF格式,内容就可在翻译进程中自由交换,而不受其原生文件格式的影响,也不受所使用的翻译记忆工具或本地化工具的影响。XLIFF标准使得软件本地化数据交换的格式趋向统一,使很多本地化译员从选择、学习和使用众多的定制工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1] 本节参考吕乐和闫栗丽的《翻译项目管理》一书中所附录的《传神(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笔译译员工作规范》及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的《简体中文本地化文风指南》。

[2] 参见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的《简体中文本地化文风指南》。

[3] 2016年4月20日下载于微软的官网https://www.microsoft.com/Language/en-US/StyleGuides.aspx。

[4] Microsoft. Simplified Chinese Style Guide [DB/OL], 2016年4月20日下载于 https://www.microsoft.com/Language/en-US/StyleGuides.aspx。

[5] Microsoft. Windows Phone Style Guide For Simplified Chinese [DB/OL], 2016年4月20日下载于 https://www.microsoft.com/Language/en-US/StyleGuides.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