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补阳、补虚祛寒不生病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若想活得好,光补阳不够,还需滋阴

在传统医学中,滋阴指滋养阴液的一种治法。人体中的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万事万物一样,存在于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中。阴与阳是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不存在孤阳无阴或独阴无阳的情况。阴阳在人体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息息相关的关系。因此讨论滋阴时,亦必须阴阳并论。

在人体生理过程中,身体组织器官内部及其相互之间,都普遍存在着不停的阴阳气化运动。其总的生理概念是: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核,精归化”。由于人体脏腑、经络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不停的阴阳消长气机运动,人体才能得以保持自己持续的生理活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及肾阴上济于心,心阳下降于肾,这就是人体脏腑物质之间的上下升降、内外出入的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过程,也就是阴阳升降气化过程。

阴的生理,实质是指“阴精”或“阴液”的生理,它代表人体五脏所藏的精华。如《灵枢·本神篇》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说明阴液在人体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还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生理的阴阳,必须平衡。不能偏盛偏衰,否则可能造成疾病或危境。

五脏各有阴精,如心主血,汗为心液;肝藏血,脾统一身之血,化生精液;肺主气,敷布律液,肾主水,藏精,主生髓。五脏各藏精、津、液、血、髓。这些物质,统属阴精,但主要物质来源,全居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可见全身之阴精与肾阴有着密切关系。阴精如此,阳气也是如此。明代张景岳指出,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景岳认为,五脏六腑之阴液,都由肾阴来供应。明代赵献可更将肾阴的功能说成与脑和脊髓有关系,他指出,肾阴“是上行夹脊至脑中为髓海,泌其律液,注之于脉,以荣四肢,内注五脏棚,以应刻数”。说明肾阴在脑和脊髓影响下,将肾阴分泌出来,贯注于血脉,而达四肢脏腑,供应人体生理上的需要。

总之,“阴”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要想身体健康,必须重视滋阴。由于分布和作用不同的关系,因而有精、津、液、血、髓等不同名称,它的来源可包括先天、后天两个方面。先天因素,秉受父母之精血,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之盛衰,又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生殖能力有关。后天因素,机体摄纳饮食营养,经脾胃消化,吸收饮食精微,依赖肺、肾、三焦等气化作用,转输化生而成精、津、液、血、髓等。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它们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营养全身各部分的脏腑和组织,因而汗、涕、泪、唾、尿等都是阴液的代谢物。机体在内外环境影响下,阴液能相应地转化为不同的代谢物,借以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补阳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忽视了对滋阴的关注,从而会诱发一些疾病或身体不适。但光补阳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阴阳调和,还要注重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