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史料搜集与研究方法
对于家族史的研究,无论是整体的研究,还是个案研究,其所涉及的领域都是相当广泛的,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礼仪、风俗、宗教诸多领域,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不仅需要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的一般知识与方法,而且还要借助于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等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方法,这都不是一日之功所能成就的。
在资料的搜集方面,除正史之外,还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唐文拾遗》《册府元龟》《文苑英华》《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南齐会要》《唐会要》;《英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北大馆藏敦煌文献》《国图藏敦煌文献》《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全唐五代小说》,等等。出土墓志汇编,主要有赵超主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吴钢《全唐文补遗》一至九辑、《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郝本性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等。
研究方法上:一,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对有关太原王氏家族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梳理,力求钩沉发微,在史料考辨的基础上,厘清太原王氏家族成员的房支谱系,从而勾勒出王氏各房支历史变迁的基本脉络;二,运用社会学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太原王氏的仕宦、婚姻、家学、门风等进行细致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探讨其家族地位、发展与演进,充分展示这一家族血肉丰满的历史风貌;三,横向研究与纵向贯通研究相结合,重点解决太原王氏家族与社会整体双向互动的相互关联,与中央政治权力的运作,与基层权力、地方社会关系,世家大族家族礼法、宗教信仰、家教门风、家学传承等家族文化在社会整体文化推进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进而揭示中古时期社会的基本面貌。
(1)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央翻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页。
(2) 参见刘斌雄:《家族亲谱空间的数理分析》,《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七期,1979年春季。
(3)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
(4)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44年。
(5) 参见杨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1卷4期,1936年。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世族大姓之关系》,《新亚学报》1卷2期,1956年。
(6) 参见庞圣伟:《论三国时代之大族》,《新亚学报》6卷1期,1964年。
(7) 金发根:《永嘉乱后北方的豪族》,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4年。
(8) Etienne Balazs,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P.6.
(9) 〔唐〕柳芳:《姓系论》,〔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七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3778页上。
(10) 〔唐〕柳芳:《姓氏论》,《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80页上。
(11) 〔唐〕柳芳:《姓系论》,《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78页下—3779页上。
(12) 〔唐〕李延寿:《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匪之子长水校尉深。”(中华书局,1983年,第1462页)
(13) 〔唐〕柳芳:《姓系论》,《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80页上。
(14)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第1462页。
(15) 〔唐〕柳芳:《姓系论》,《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80页上。
(16) 《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17)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21)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3) 商务印书馆,2006年。
(24) 线装书局,2010年。
(2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6)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27) 华艺出版社,2001年。
(28) 现代出版社,2001年。
(29)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3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1)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作者引用了日本学界使用的“豪族”概念。
(32)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3) 《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4) 《唐研究》第2卷,1996年。
(35) 《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36)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37) 《文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38) 《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9)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
(40) 《文史论集二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
(41) 《北朝研究》第1辑,2000年。
(42) 《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43) 中华书局,2002年版。
(44) 《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6)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47) 《文博》2000年第2期。
(48) 《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9) 《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
(50)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1) 《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2) 《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3)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
(54) 《资料》第22辑,2005年。
(55) 《文史哲》2005年第4期。
(56) 《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
(57)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8)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9) 《资料》第22辑,2005年。
(60) 《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1) 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的长江流域》,汲古书院,2006年。
(62) 《齐鲁学刊》2007年第1期;《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
(63)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4) 《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5)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2007年;《唐史论丛》第9辑,2007年。
(66) 《史学月刊》2008年第7期。
(67) 《北朝研究》第六辑,2008年。
(68) 《资料》第24辑,2008年。
(69)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0) 《北朝研究》第六辑,2008年。
(71) 《文史哲》2008年第5期。
(72) 《济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3)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7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
(7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6) 《广西社科》2003年第1期。
(77) 《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7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2004年。
(80) 《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2)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83) 《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
(84) 《重庆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
(85)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86) 《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87)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88) 《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9) 《四川师范学院报》2002年第5期。
(90)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2) 《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93) 《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94) 《文史》2003年第1辑。
(95) 《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6) 《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97) 《福建论坛》2004年第9期。
(9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9) 《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10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0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2) 《文史哲》2003年第2期。
(103) 《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04) 《文史哲》2004年第4期。
(105)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年第2期。
(106) 《唐研究》第15卷2009年。
(107) 《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0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9) 《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
(110) 《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11)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作者还先后发表了系列文章:《论东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之家风与家学》,《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江表儒宗:会稽贺氏之家风与家学》,《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六朝时期会稽虞氏之家学与家风》,《南都学坛》2002年第4期;《略论六朝时期吴郡张氏的家学与家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六朝时期吴郡陆氏之家风与家学》,《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略论六朝时期吴郡顾氏之家风与家学》,《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12) 《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3)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14) 《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15) 《学术月刊》2005年第l0期。
(116) 《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117) 《文史哲》2007年第5期。
(118)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19) 《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20)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12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122) 《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3)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24)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5)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126)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127)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128) 《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
(129) 《孔子文化研究》卷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30) 《晋阳学刊》2008年第1期。
(131) 《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32) 中华书局,2013年。
(133) 中华书局,2013年。
(134) 中华书局,2013年。
(135) 中华书局,2013年。
(136) 中华书局,2013年。
(137) 中华书局,2013年。
(138) 中华书局,2013年。
(139) 中华书局,2013年。
(140) 中华书局,2013年。
(141) 中华书局,2013年。
(142) 中华书局,2013年。
(143) 《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14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45) 《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46) 《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147) 《首都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148) 齐鲁书社,2005年。
(149) 《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150) 《文史哲》2000年第6期。
(151) 《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5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53)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54)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55) 《东南文化》2005年第2期。
(156) 《史滴》第28号,2006年。
(157) 《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58) 《唐研究》第13卷,2007年。
(159) 《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60) 《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61) 《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
(162) 广陵书社,2010年。
(163)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l期。
(165) 《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16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167) 《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
(168) 《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69)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70)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171) 《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72) 《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7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7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2007年第4期;《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75)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76) 《学术论丛》1996午第4期。
(177) 《北朝研究》1997年第1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78) 《湖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179) 《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80) 《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81) 《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182) 《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83) 《云都学坛》2004年第3期。
(184)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85) 《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186) 《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187) 《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188) 《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
(189)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90) 《光明日报》1999年6月11日《史林》。
(191) 《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
(192) 民族出版社,2003年。
(193) 《沧桑》2008年第5期。
(194) 《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95) 《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196) 黄约瑟译,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
(197) 参见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载《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8) 日本出版协同株式会社,昭和二十六年(1951)。
(199) 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1976年。
(200) 生活社,1944年;日光书院,1944年。
(201) 载于《史学》31,1—4,1958年。
(202) 日本出版协同株式会社,1963年;东洋史研究会,1968年。
(203) 载于《斯道文库论集》,1963年。
(204) 收入川胜义雄等编《中国贵族制社会研究》,1987年。
(205) 东海大学出版会,1989年。
(206) 汲古书院,1996年。
(207) 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ケール出版部,1990年。
(208) 东京大学出版会,1970年初版;1993年再版。
(209) 明石书店,2005年。
(210) 三联书店,2001年。
(211) 原载于《新亚学报》第5卷第2期,后收入氏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212) 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213)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4) 后收入氏著《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15)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1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217) 陈寅恪:《陈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2年,第264页。
(218) 参见《陈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259—2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