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即未来:数字产品规划与建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多谢你买这本书。

也要感谢在Amazon上预览样章的朋友,你已经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了。它讲的是怎样只创建一次内容就能把结构调整到位,从而与其他地方的内容联系起来。不过,你还是把整本书都买来看看吧。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用不着编一个美妙的故事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是怎么促成的,还是实话实说比较好。2011年,迈克在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Summit(信息架构峰会)演讲,介绍BBC正在小幅调整其数字出版策略,以帮助大家找到更多由BBC制作的世界级作品。这次演讲概述了如何根据某个主题领域来构建内容结构,并引发了积极反响(可以在Google上搜索Beyond the Polar Bear,花45分钟看看这次演讲,它会带给你全新的观点),只不过其中缺少一个环节,就是怎样把抽象的模型变成可供出版的具体内容。

卡丽当时听了那次演讲。身为一名顾问,卡丽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解决出版大规模内容时所遇到的难题,即根据待出版的内容所具备的形态来构建最为合适的出版流程。这显然与迈克的想法有所联系,于是,我们两个就设法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打造一套更为全面的流程,引导工作者从研究当前的主题出发,经过各个步骤,最后形成可供出版的内容(或者说,最后把你想要的东西做出来)。后来,我们有幸在同一次会议上相遇,并验证了这套流程确实是可行的。

这本书会把我们在2015年度的IA Summit上所做的工作全都总结出来,使大家看到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后来,我们又完善了该流程,并找到了更好的方式来把它解释给大家。每次讲解的时候,都要顾及会场与工作室所能提供的空间,因此总是意犹未尽,而大家也一直在说“你们真应该写本书了”。现在,这本书写出来了,多谢你们督促。

为什么要设计相互连接的内容

有很多喜欢追赶数字潮流的人都认为老旧的传播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但我们还是想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一本书。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想要像业内的精英一样讲一套宏大的理论,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那样的人。当然,业内确实有一些真正敢于创新的人把我们当作朋友和顾问,这是我们的荣幸。(你也可以试着写本书,到那时就会发现,自己对要写的话题理解得还很不透彻。)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种工作方法,能够帮助像我们这样的人解决创建数字内容时所遇到的很多问题。这种方法看似涉及许多技术,但实际上,是可以用较为直观的方式讲解出来的。写这本书的主要动力在于:我们认为这种相互连接的内容非常棒,而且想让大家也体会到它的好处。

数字出版一直以来都是网页设计的同义词,视觉效果与交互模式在项目中得到了关注,而内容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有人开始强调内容策略,以提醒大家要对创建内容时所依循的流程以及这些内容所要达到的效果加以规划,而不能把从前那一堆“垃圾”搬到互联网上。这个想法固然很好,但是内容领域中有很多人都告诉我们,尽管他们很想创建出实用的内容,但却发现这些内容很难归类整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制作出的内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们想改变这种局面。要制作出有意义的内容,你不能只把文字挂在网页上,而是要在各话题之间创建连接,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也就是说,要把内容放在脉络(context)中考虑。我们写的这本书正是要提供一些工具,以帮助你制作或出版这种更加注重关联的数字内容。

过去十年间,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总算知道了怎样才能明确挑选出适合出版的内容,而且还知道了怎样通过相互协作来合理地呈现出内容中的结构,以及如何打造适当的生产线来把这些相互连接的内容同时发布到多个地方。现在,我们就把这些知识汇总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流程,虽然其中也涉及一些技术,但并不是特别难懂。

本书读者对象

说完写书的人,现在该谈谈看书的人了。你可能是一位内容策略师或内容营销师,也可能是通信主管或首席内容官,因此,需要为客户或自己所在的机构解决通信方面的问题,或是需要设计并管理数字内容。如果你正在纠结内容审计(content audit)与URL模式(URL schema)等工作,或是需要把不断涌入的诸多内容理出个头绪,那么看这本书就对了,因为我们会告诉你一种更好的工作方式。

我们假设你已经为他人制作过一些数字产品,而且还有可能同具有其他专长的人一起合作过。本书要讲述的这种工作方式不仅可以把你自己制作的内容连接起来,而且还可以将你的专长与其他团队成员的专长相对接。

团队中的用户体验设计师擅长打造一套环境,使用户更容易查找并浏览内容。他们想用新颖的或是经过翻新的界面来展示这些内容,但却不想在发现界面与内容不搭调之后又回过头去重做。因此,我们会告诉你怎样才能在无须绘制界面的前提下制定决策,以便设计并规划好需要展示内容的界面。

你可能要与产品经理一起为当前这套内容制定多设备与多平台策略,为此,我们会告诉你怎样把内容所具备的结构转换成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并适应未来的变化。我们还会告诉你怎样才能拓宽思路,尝试用更多的方案来设计产品,以及如何便捷地迭代该产品并且更为迅速地将其发布。

我们假设团队中的软件工程师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设计产品的。他们或许并不愿意按照粗略的界面图去揣摩你的意思,而是会直接请你把具体的规约与需求描述出来。本书会告诉你怎样打造一套贯穿产品始终的设计流程,令这些开发者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能够顾及产品在未来的发展情况。

如果你所在的组织正在从传统内容向数字化内容转型,那么就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与客户之间的联动方式。要实施数字优先策略,就必须把内容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使客户在各种设备、各种搜索引擎及各种社交平台上都能找到更贴近他们自己的实用信息,而不能单向地将本组织的信息灌输给他们。我们会带着你一起研究,看看用户现在发现内容的方式与早前相比有何区别,并告诉你怎样才能以高效且易于复用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令产品预算得到充分运用。按照这样的方式给用户把网站做好之后,说不定可以一直运行下去,而不用每隔三四年就把整个网站全都重做一遍。

本书涉及什么

前面主要在谈论数字内容的概念以及发布这些内容的组织,然而,这毕竟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数字内容的书,因此,主要讲的还是一些实用的知识,以帮助你运用各种手段来应对自己所遇到的状况。也就是说,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创建并发布有用且易用的内容。

它会告诉你:

·怎样根据受众的需求及认知设计出注重内容的数字产品。

·怎样在适当的环节请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以发挥其最大作用(注意:在判断设计方案时,应该利用的是他们在业务方面的专长,而非在其他方面的某种具体技能)。

·怎样令内容和导航结构能够适应产品的发展情况,而不与之脱节。

·怎样把内容和结构与其展示方式分开,使得将来能够更加经济而顺畅地重塑后者。

·怎样使团队中的各类人才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怎样把内容发布到现在和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桌面设备、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及无屏幕设备上。

本书不涉及什么

稍后大家就会发现,书里的每一个话题都能够相当自然地与其他一些话题联系起来,它们之间很难分出明确的界限。因此,笔者在讲解过程中,会随时提到创建并管理内容时所用到的一些策略,但是尽量不会离题太远。

为此,我们要说:

·这本书不是内容策略的入门教程。

·这本书不是视觉设计或交互设计手册。

·这本书不会谈论怎样采用更为合理的语法、标点及文风来写作。

·这本书不会教你怎样设定元数据模式或发布带有链接的数据。

·这本书不会直接谈到怎样令你的数字内容在搜索结果中靠前,或怎样为数字内容做营销。

与我们相比,有些人更适合讲解上述内容。感谢他们撰写了许多优秀的书籍,如果你在看这本书时还想了解那些内容,那么也请购买他们所写的书。

怎样运用本书

你可以把它随身带着,仔细品读里面美妙的字句与经典的格言。最好是再夹个书签,拿到公园里面看。我们花了好几个月才把它写好,你至少也应该读一遍。从头读到尾,肯定能考个高分。(开玩笑的,其实最后没有什么考试,不过这本书总是要有个结尾的……)

你可能会说,得了吧,我哪有耐心从头到尾读一遍啊?我只是想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唉,其实我们有时也是这样,好吧,那么现在就直接来看这本书的布局。刚开始的几章会勾勒全书轮廓,并解释我们所提出的内容优先且注重结构的设计流程究竟有什么好处。然后,我们会把整个流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策略全都讲解一遍,从研究主题开始,到发布内容为止,都会讨论到。不过,你可能并不想从头开始做,而是想要从其中的某个环节切入,或是想按照另一种顺序来做,而且书里的某些建议可能也不太适用于你所面对的状况。没关系,你可以将书大概翻一遍,然后跳着读。不一定非要按我们给出的顺序来做,而是可以像表现爵士乐那样,即兴发挥,随时调整。

分享与交流

我们刚开始接触领域驱动和结构化的内容等观念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一旦接受了这种观念,就很难再按过去那种方式工作了。你可能也会有这种感觉吧?你可以运用书中的观念来更好地与团队沟通,使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地工作,并通过讨论与争辩,寻找最佳的团队工作方式,从而将每个人的特长都发挥出来。

把你从公司其他人那里或是从整个行业中得到的经验分享给我们。只要Twitter还开着,你就可以通过@carriehd及@mikeatherton找到卡丽与迈克。

我们从行业内的其他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现在也很乐意聆听你的指教。内容应该相互连接起来才好,我们这些创造内容的人其实也一样。

喝杯茶,开始看书吧!

迈克·阿瑟顿

卡丽·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