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纳西语动词研究回顾
一 国内相关研究
傅懋積的《维西麽些语研究》是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纳西语最早的学术专著,该著作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卷,其中《维西麽些语研究(语法)》(1943)一卷系统描写了维西纳西语的语法结构。傅先生把纳西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动词和助词三类,其中动词包括受实动词和主实动词,受实动词即用在实词后面使实词充当宾语的动词,主实动词即用在实词后面使实词充当主语的动词。从情态上看,动词有“格”和“情”的范畴。傅先生认为纳西语在彝语支中,是某些语法特征比较突出的语言,纳西语因为存在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助词,其主宾的位置也较灵活[5]。傅先生对纳西语研究的一些观点为我们了解彝语支语言的内部类型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焕典的《纳西语异根动词“来”和
“去”》(1985)一文用例300余个,分析了纳西语4个表示“来”和6个表示“去”的趋向动词的语音变化形式,以及各自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对纳西语趋向动词研究的专题论文还有木仕华《论纳西语动词的语法化》(2003),文章指出了纳西语的体标记大都由趋向动词语法化而来,而句尾词则是由一部分具有实词义的动词或形容词语法化产生。和万传、和红军《纳西语“来”和“去”的语义价值及语法特征》(2008)从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对“来”和“去”进行讨论,并对“来”“去”在短语中的虚化形式做了简要分析。木仕华《论纳西语动词的使动范畴》(1997)一文对纳西语使动范畴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做了分析,并考察它的属性和发展态势,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提出藏缅语使动范畴的走向。木仕华《纳西语句尾词研究》(2006)认为纳西语动词的诸多语法范畴是通过句尾词来承担,句尾词是其语法意义的核心。孙堂茂《论纳西语中语体助词teiq和neiq》(1999)认为纳西语中的teiq用于静态动词前,而neiq主要用于动态动词后。本书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纳西语中的teiq实质是表持续体,而neiq本表持续体,但其功能也覆盖了进行体和存续体。
在各种综合性的研究论著中,也可找到对纳西语动词的部分分析,如:孙宏开《论藏缅语动词的使动语法范畴》(1998)指出纳西语的使动范畴通过语音的屈折形式表现,即声母的语音变化或声调的高低。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纳西语的使动还可以在动词后附加表示,因此,纳西语的使动语法形式是屈折和分析并存,符合孙先生文中所提到的藏缅语中几乎没有一种语言的使动形式是单一形式的论点。但在纳西语中为何会有两种形式表示使动,具体的演变历程又是怎样的,有待进一步考证。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述宾结构》(2001)中提到具有主—宾格型特点的纳西语使用宾格助词构成述宾结构的主要语法标记,但因纳西语缺少形态变化,语序又成为区分主宾语的主要语法手段,在标注双宾语时,格助和语序是协同互补的。孙宏开《论藏缅语中动词的命令式》(1997)认为藏缅语动词的命令式与动词的其他语法范畴和形式在具体语言的语法体系里是相互依存的,如藏缅语命令式与趋向范畴、时态范畴、人称范畴的相互融合。纳西语的命令式与趋向范畴、人称范畴相渗透,纳西语在动词后附加
“来”表示命令,
已经不具有方向义,或在动词后附加
“要、能”,此时
前需有否定词来表命令,而
与原始藏缅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的形式
相似。黄成龙《藏缅语存在类动词的概念结构》(2013)指出藏缅语存在类动词的共同特征是同一个存在动词可以出现在处所结构、存在结构和领有结构中,通过论元的不同位置分别表达各个结构的语义特征,并画出了跨语言存在类动词的语义地图模型,归纳出藏缅语存在类动词4个方面的差异:即存在物的生命度、存在物所处的位置、信息源、存在物的存在方式,文中所用纳西语的存在动词只有生命度和处所位置的差异,但文中所列举的4个差异参项为研究纳西语存在类动词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准。
二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藏缅语动词的研究,主要有LaPolla(1989)提到藏缅语中基于动词一致性使用论元的术语,并将原始藏缅语构拟成一种没有内部屈折形态的语言,认为原始藏缅语的语法关系更接近角色支配的缅彝系统,一个没有明确限定主语和直接宾语的系统,话语材料更注重语义和语用,而不是句法功能。LaPolla(1992)讨论了藏缅语中的非作格标记,发现藏缅语中大约11种语言没有名词性的宾格标记,20种语言有形态性的成分标记受事即宾语,例如从句等。还有64种语言用一种类型的标记来标注单一及物从句中的受事,这一标记也常常用来标注不及物句中的离格和与格。关于纳西语中的动词方面的研究,能找到的只有Liberty A.Lidz(2010)对摩梭语的语法做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分别对动词的形态和语法形式做了详细介绍。Liberty A.Lidz (2011)主要对永宁纳西语中的施格标记进行分析,指出纳西语中的施格标记承担离格的功能,正如 LaPolla(1995)中提到的在一些非作格系统的藏缅语中,
从离格标记语法化为施格标记,在永宁纳西语中
已经语法化为一个强调标记,用来标注句中的非名物化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