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是如何用饥饿感激发孩子兴趣的
我的工作搭档朱丹女士是一名教育心理学家,作为妈妈,她也想要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朱丹(后面统称乐妈)在女儿乐乐4岁的时候,发现她对古典音乐特别是钢琴表现出了一些兴趣。有时候看着电视里面的钢琴家弹琴,乐乐会表现出羡慕和崇拜的表情;到朋友家看到别人弹钢琴也能安静地听好久。换成其他家长,看到孩子这样肯定心里按捺不住喜悦,赶快着手买琴、买教材、访名师、报培训班。但是乐妈这些都没有做,也从来不会说“乐乐,去学钢琴,这对你有好处”,甚至连“你想学钢琴吗”这样的话都没有问。因为她知道,父母越是频繁地提这样的话题,钢琴在孩子心中的新奇感就越弱。
那乐妈是怎么做的呢?
乐妈经常邀请乐爸一起去听音乐会,每次去听音乐会之前,都会盛装打扮。乐乐觉得妈妈超级美丽,又好奇妈妈去干什么,于是央求妈妈带她一起去。妈妈想了很久,勉强同意了,她给乐乐选了适合孩子听的入门级音乐会,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肖邦的夜曲专场等。当乐乐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时开心极了,经常会提起听音乐会的场景,还有了自己崇拜的古典音乐明星。
接下来,乐妈偶尔带乐乐去琴行逛逛,有时候,会鼓励乐乐自己敲一下琴键,乐乐好奇地敲敲,美妙的琴声叮叮咚咚地传出来,她兴奋极了。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乐乐看到有小朋友去了琴行学琴,就央求妈妈也让她去学琴。乐妈想了想拒绝了,并告诉乐乐:“学琴有点辛苦,妈妈怕你没办法坚持。”乐乐拍着胸脯说:“我一定可以坚持。”于是妈妈很“勉强地”同意了。
得到了妈妈的同意,乐乐心里小声地说“耶!”——乐开了花。
后来,乐乐真的成了一名钢琴学习者。但是,刚刚开始学,乐妈又做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她要求乐乐每天回家后,只能弹10分钟钢琴。乐妈定好闹钟,陪着乐乐,一边听着钢琴声,一边特别陶醉地感叹:“到底是钢琴啊,我们乐乐能演奏出多美妙的声音啊!”但10分钟过后,哪怕乐乐还想弹,乐妈都要求停止,并且开心地说:“宝贝,明天继续吧。”哪怕乐乐央求妈妈:“再让我弹一会儿吧!”妈妈都会拒绝,温柔地把乐乐抱下琴凳,然后小心地合上琴盖,对钢琴说:“我们明天再陪你玩啊。”而到了第二天,乐乐一从幼儿园回来,就会早早地坐在钢琴凳上,等着新一轮的练习。而新的练习又是那么短暂和美好,直到学习的内容难度增加,乐妈才允许乐乐把练琴的时间增加到20分钟。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期待,乐乐终于彻底爱上了弹钢琴,成了钢琴老师那里最努力的学生,而这种努力没有功利性的目的,没有任何强迫,完全是发自爱好,乐此不疲。
说到这里,乐妈的处理方法可以被总结为一句话:
在孩子兴趣还没有被点燃的时候,制造新奇感。这个时候,新奇等于神秘,而神秘会产生兴趣!而当兴趣产生的渴望,被按照一定的节奏满足,会引发出更大的渴望!
乐妈不断地让学钢琴这件事情出现在孩子身边,却始终不让乐乐得到满足,乐妈是在等乐乐自己提出想学。孩子提出想学了,就表示她接收到了这个引导。这也是商业上常用的“饥饿营销”,用在学习兴趣激发上也是效果极佳的。
苹果公司的产品在首发时,通常是处于缺货状态,需要抢购。大批的苹果粉丝会排十几个小时的队,等在专卖店门口,就为了获得新品时的那种兴奋感。难道苹果公司的生产能力真的不足吗?当然不是,这就是“饥饿感”带来的动力和渴望!
乐妈让乐乐学钢琴时始终保持饥饿感,同时不断制造环境让乐乐更“饿”。比如,乐妈温暖的陪伴和陶醉感、10分钟小闹钟的提醒、对钢琴的道别……乐乐很“饿”,每天得不到满足,所以,她对钢琴的兴趣始终充满了新奇感。
乐妈不但用这个方法,把乐乐学琴的乐趣激发了出来,她还对乐乐的学业发展做了同样的事。乐乐上幼儿园之前,乐妈从来不会告诉她,上幼儿园就要一个人上学了、就要离开妈妈了、就要遵守纪律了。她时不时带乐乐去幼儿园看一下,乐乐看着小朋友在那里面玩,羡慕极了,但乐妈认真地说:“乐乐,你现在不能进去,只有3岁以上的小朋友才可以进去。”乐乐于是盼啊、盼啊,终于到了3岁,能进入幼儿园了,那种快乐可想而知。当乐乐高高兴兴到了自己班上的时候,看着同学们哭天喊地,她非常不理解,这么好玩的地方,为什么要哭呢?
后来,乐乐上小学,乐妈也这样做。在上学之前,她就带乐乐去逛文具店,陪着孩子看漂亮的小书桌、舒适的学习灯、小闹钟。孩子看到这些可爱的东西,肯定是想要拥有的,吵着要妈妈买。但是,妈妈又拒绝了,并且告诉乐乐:“只有小学生才能有这样漂亮的东西。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有自己的读书角落,只有小学生才可以写作业……”
乐乐听了以后,一下子对上小学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天天盼着上小学的那一天赶快到来。
其他方面,乐妈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比如书写,乐妈从小到大都不许乐乐写太多字,总是说小朋友太早写字对手部的发育不好。乐妈自己却经常写出非常漂亮的字,还和乐爸一起练字。乐乐又渴望写字又不能写,只能偷偷地写,这份稀缺感直到乐乐上了小学才充分地得到释放。一旦能开始写字了,乐妈又规定,只能写作业中的字。这样,乐乐总是“饿”着。字也越来越好。
可以说,乐妈是制造神秘感与新奇感的高手,不断把乐乐的兴趣点吸引到她想引导的事情中来。乐妈的秘诀在哪里?
一句话:兴趣来自于新奇,而新奇来源于稀少!
当一种需要被充分满足的时候,需求值就下降了,兴趣也会降低。比如饥饿的时候,是我们胃口最好的时候,如果一次性吃得过多过饱了,就难以对这种食物产生饥饿感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也用一句话总结了兴趣的秘密:“兴趣开始之初,游戏先于努力。让孩子在生发兴趣的时候,用轻松、快乐、新奇的状态进入学习是比强迫孩子努力练习、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更重要、更优化的方法。”
其实,这样的方式在现代电子游戏的设计当中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大家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这样的设计思路:游戏中的角色,需要通过努力,提高能力,逐步升级,才能看到游戏后面的情节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游戏的推进是要一点点进行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控制的角色,可能会在某一个BOSS那里死很多次,这其实就是在防止角色进展过快,失去稀缺感。
有一款妇孺皆知的游戏叫作《超级玛丽》,它的任务就是去救被恶龙抓住的公主,主人公马里奥要经过8大关卡,其中有无数的悬崖、天空、海底、迷宫的阻碍,因为难度较大,一般玩家都只能每次把情节一次推进一点,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通关。这就是其魅力所在。另外,游戏当中还会设置很多稀有物品,需要玩家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当获得之后,玩家会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作弊软件,把任务的能力值调得过于强大,或者有花不完的钱。我敢保证,这款游戏的吸引力会迅速下降,最终被玩家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