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让种子发芽——读了如何运用
“春天,春天,春天,终于来到田野上,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无数花儿吐芬芳;燕子,燕子,燕子,回来飞进新楼房,田野的春天,和我们春天的心情一个样……”
哼着快乐的歌曲,兄妹俩手挽手行走在前往“作文王国”的路上。
路过一个村口时,他们被一群散学归来的孩子给吸引住了。孩子们围坐在榕树下,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什么。
拉长耳朵细听,原来他们正在探讨一个问题:面对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一个身着蓝色上衣的男生说。
“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另一个头戴棒球帽的男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个身材高挑的女生说道。
“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戴眼镜的男生索性站直了身子说。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答案不一样,可都有一定的道理。就连饱读诗书的万卷书也不知如何判断了。但兄妹俩似乎也明白了一点:最终的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兄妹俩被眼前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也加入了谈话的队伍。
万卷书先给大家背诵了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们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来?”万卷书问道。
“我觉得应该读出豪迈的感觉来,你看,这一去,作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保家卫国,这种豪迈气概撼人心魄啊!”头戴棒球帽的男生率先发言。
“那可未必,”蓝色上衣的男生说,“你关注‘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句了吗?自古以来,只要一有战争,就会夺去无数人的性命,试问有哪一个参战的人不会满心担忧?这样的诗,还是读出悲伤之情,更加准确。”
“你们所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让我们来听听清朝大学问家沈德潜是如何评论此诗的——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戚已极。由此看来,豪放与悲伤兼而有之啊!”戴眼镜的“小博士”语惊四座。
“这恐怕也是一己之见罢了,同样是清代的大学问家,施补华则认为——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你瞧,读出对战乱不断的无能统治者的讽刺之意,不是更能入木三分吗?”万卷书伶牙俐齿,引来不少赞叹。
孩子们谈兴正酣之时,身边早已聚集了不少围观之人。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让全场更加沸腾了——原来是教语文的刘老师来了!
大家争先恐后让刘老师谈谈对《凉州词》的看法,老师却笑而不答,就一个劲儿地告诉大家有自己的见解就是最棒的。
众同学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又继续畅聊。临结束时,刘老师的一番话,给了大家深深的思考。
“孩子们,很高兴能参与到你们的阅读讨论中。你们已经懂得在阅读的同时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为你们高兴。往后的阅读,希望你们还有一种鉴赏文字优劣的能力。面对所读的内容,大抵都会生发出三种答案来。”刘老师说。
“哪三种呢?”万里路都有些急不可耐了。
“其一,与我的说法相同或差不多,我也能说,觉得没有什么。其二,我心中早有此意见或感想,可是说不出来,现在却由作者替我说出了,觉得一种快悦。其三,说法和我全不同,觉得格格不入。”
“哪一种答案最好呢?”万卷书求知若渴。
“三种之中属于第一种的,在读者看来只是平常文字;属于第二种的,是好文字;属于第三种的怎样?是否一定是不好的文字?不然。如果这文字是平常的作品,能确认出错误来,那么直接认定是不好的文字,未尝不可;如果那文字是有定评的名作,那就应该虚心反省,把自己未能同意的事,暂认为能力尚未到此境地,进而不断努力……”
孩子们早已沉浸在这美妙的语文课堂之中,久久陶醉,不能自拔。
路边的种子,此刻,也似乎积蓄着成长的力量。
施大作家的话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显灵光。”带着思考去阅读,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交流,也是一种享受。毫无疑问,交流、运用与练笔,让阅读变得更加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