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输出”:创新结果、产品本质与开宗立派的审美理想

是的!我就向这种精神献身,

这是智慧的最后总结:

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

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

……

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

那时,让我对那一瞬间开口: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第五场[1]535-536

德国文豪歌德塑造的浮士德是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人,他自信满满,将《圣经》的“太初有言”改为“太初有思”,再虑不妥改为“太初有力”,将落笔时顿悟:人类一路走过,生活、实践、创造是最根本的,是第一性的;而思维、概念、认知等是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人类文明从头至今,本质是“太初有为”!人生苦短,须亲身实践,当奋发有为,方能改造这个不甚满意的世界,甚至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只有每天开拓生命之自由,才能每日舒享自由之生命。

半面创新虚拟机在大脑“控制器”的指挥下,将“输入问题”经过“存储器”中的数据结构抽象化,而后为“运算器”中的创新算法所计算与架构,最终的创新创造被送到了“输出结果”这里,这一结果是否被目标市场接受?不妨类比生物进化。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的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主要内容,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产生了特定的类型或性质,是因为其在各种可能性的基础上碰巧产生了对环境更适应的特征,于是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了优势。换言之,处于进化中的物种的类型或特性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进化的结果依赖于与环境的交互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创新结果亦然,资源的有限引发了竞争,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是商业环境“社会选择”的结果,试错和反馈修改其实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适应环境的选择机制,是创新者反省自我、重新认知自我而不断迭代、修成正果的过程,与自上而下的计算与架构形成了“正反合”。

那么,创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仍类比大自然。科学家们探索出的宇宙奥秘是简洁优雅的和谐之美,如牛顿定律F=ma,爱因斯坦方程E=mc%%2%%%,欧拉公式e%%πi%%%+1=0更被誉为“上帝创造的公式”,它集最重要的几个数字于一体:自然对数e、圆周率π、虚数单位i、自然数单位“1”以及人类最伟大的抽象之一“0”。无怪乎伽利略断言,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

停一停吧,大自然,你真美丽!

那么,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的使命如何?科学家探索已知世界,企业家创造未来世界,企业家与工程师、架构师以及诗人、作家、艺术家属于一个阵营,负责创造世界的简洁优雅的和谐之美……

我只管在世间到处漫游;

把一切欢乐紧紧抓在手里,

不能满足的,就将它放弃,

逃出掌心的,就让它脱离。

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

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

冲出我的生路。

——《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第四场[1]529

这个由自由意志所创造的世界,与大自然殊途同归,唯美而已。就像评价人类最好的产品,赞之以“巧夺天工”;甚至评价人类伟人,冠之以“天才”。自由创造的最高境界是逼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自然美。美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因,所谓人类三大追求真善美,求真是合规律性,符合一种客观事实,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求善是合目的性,符合一种主观精神,追求特殊性与时代性;而求美是前二者的“正反合”,它以主观精神再现客观事实、以特殊性反映普遍性、从必然性王国上升至自由性王国,美是自由!

停一停吧,创新创造者,向美而生,你必美丽!

然而“起承转合”,抵达美的路径必定崎岖蜿蜒,间杂着暴风骤雨,甚至盘绕着残酷丑陋。譬若荷花,高洁淡雅,其美却遍尝污腐;譬若梅花,雪中傲放,其美却历尽苦寒;更有昙花,一瞥惊鸿,其美却转瞬而逝……是否相反相成方是美之真谛?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

他们总想互相分道扬镳;

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

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

另一个却拼命地要脱离尘俗,

高飞到崇高的先辈的居地。

——《浮士德》第一部《城门外》[1]36-37

将美丑两极“正反合”,构造美的波谱如图7-1所示。如此则产生几个判断。

图7-1 向美而生的状态波谱

下之极:如果丑陋,必有更佳。 如果一个解决方案过于丑陋,则必然有更佳的方案。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始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此前延续千年并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公元2世纪由托勒密创立的“地心说”。为什么哥白尼不认同托勒密体系?

哥白尼不是通过科学实验,而是信仰上帝理应创造出一个简单和谐的美的宇宙。在致教皇保罗三世的献词中,他声称感到懊恼的是“哲学家们不能更确切地理解最美好和最灵巧的造物主为我们创造的世界机器的运动”[2],过分复杂的托勒密体系设想的偏心圆计算,“引用了许多与均匀运动的基本原则显然抵触的概念。它们也不能从偏心圆得出或推断最主要之点,即宇宙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真实的对称性”[2],他希望用一种美的方式来协调天文现象。

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一场观念革命,因为对伽利略而言,立论的根据必须是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只是信仰。当然,这场革命却成为宗教、哲学和社会上巨大争论的焦点。经过这场革命,最后牛顿囊括大典,科学革命全面爆发。

我书架上摆满了这些改变人类历史的伟人们的作品,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康德的“三大批判”、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与人脑》,还有我最崇拜的杜甫,我收集了自宋而今的所有杜诗版本。写作休息之余,抚摸这些书脊,闻嗅这些书香,实属美之陶醉。

停一停吧,伟人们!你真美丽!

上之极:过于完美,无法实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但如果一个解决方案过于完美,则基本可以断言无法实现。

不妨回到微观编程。我学了十几门计算机语言,面对这些语法大同小异、功能神肖酷似的语言,“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难道不能发明一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语言?

JavaScript大师道格拉斯·克罗克福德(Douglas Crockford)答曰,“试过了,且试了好几次,但全部失败”。他解释道,“编程的要旨在于管理复杂性。在应对复杂多变的需求时,如果一个语言不能有助于驾驭复杂系统,其结果先是困窘,接着是失败”。而反观针对特定领域的专门语言,“在处理特定范围的任务时非常有效,这就够了”。因为“语言设计的艺术在于权衡取舍。一门好的语言,其功能应可协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最佳表述”。[4]

宏观设计亦然。不妨对比两大设计哲学——麻省理工学院MIT法与新泽西法,如表7-1所示。

表7-1 两大设计哲学对比

资料来源:en.wikipedia.org/wiki/Worse_is_better,访问时间:2020年4月。

令我震撼的是,新泽西法中的正确性居然可以向简单性让步。在我看来,它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快地推出产品并反馈修改及迭代,这是实践派的现实主义做法,即以有条件地牺牲所有第二性以确保第一优先的简单性。IT史上伟大的UNIX操作系统、C语言和C++语言即在新泽西的AT&T贝尔实验室如是诞生,我在AT&T工作时的第一堂课就是由C++语言发明者本贾尼·斯特劳斯鲁普(Bjarne Stroutrup)上的。

而MIT法则是学院派的理想主义,它忘了真实世界的各种约束,贪大求全,尽善尽美,上手就想毕其功于一役地设计一款绝对正确、一个系统即可解决所有问题的伟大作品,于是将大量时间耗费在设计的打磨上,而对于实现的简单性却从不考虑。IT史上著名的失败操作系统MULTICS就是这种理念下的作品,这才有后面UNIX的矫枉。

停一停吧,过于完美,绝非真美!

权衡折中:不完美、不完备才是宇宙人生,满意解足矣。 图灵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即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决策时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最优解,只以找到满意解为目标。西蒙创造了单词“satisfcing”(满意解),它由“satisfy”(满意)与“suffce”(足够)两个词意合成。满意解理论同样适用于创新创造及产品决策,上文提及的新泽西法就是典型的追求满意解,而MIT法则追求最优解。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满意解的寻求过程一般是通过权衡折中而闪转腾挪于约束之间,以达成与环境的匹配或妥协。例如:技术方面,编程面临的用Java语言还是C++语言,前者开发容易,后者执行高效;工程方面,一切项目都在“资源—进度—功能”这个“不可能三角形”中进行折中;商业方面,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等,不一而足。

权衡折中的内核是判断力,正确的判断源自经验,而经验源自错误的判断,即实践中的试错反馈修改及其本质自我认知。西方有古希腊阿波罗庙神谕“认识你自己”,中国《论语·学而》有曰“吾日三省吾身”,显然中西方皆强调反省。语言是对宇宙人生的抽象,仍以IT示例,1995年Java语言诞生,其最具特色的设计,我想应是增加了reflection这一反射反省机制。

存在主义认为动物是“存在即本质”,只有人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和动物生下来是个存在,但动物出生即被定格,而人有自由意志来书写自我本质。当然知易行难,绝大多数人在体制的黑白棋盘上、在利来利往的喧嚣声中随波逐流,鲜有人在旅途中反省——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个反省叫reflection,或自我意识,即自己把自己当作认知与批判的对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正是这一回眸,原属动物的我们进化为人,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主旋律由此绽放。

换言之,Java语言因reflection使得意识跨过了反省的门槛而成“人”,而C++语言仍是“动物”。即如用C++语言编程,一个实体的生命在“出生”时(编译时)就被定格了;而Java语言中的reflection设计使得程序可以在“人生旅途”中(运行时)加载、探知、使用起初未知的实体和环境,并从环境中动态感知与学习,从而重新认识自我,进而可以改变自我。

类比及人,这就是试错和反馈修改的社会选择机制,所以“小时候,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长大了,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因为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前景理论,由于人们害怕蒙受当前的损失,于是在现实的利益计算诱使下路径依赖地在追名逐利的大道上前赴后继。即便有朝一日走在了自我实现的路上,然而道阻且长,孤独寂寞,坚守还是放弃,to be or not to be,绝大多数人还是抛弃了初心梦想,终其一生无法享受创新创造的高峰体验。

停一停吧,人,认识自己,美才真美!

何谓初心梦想?不妨类比一切创新创造的落地物——产品,审视其本质与至境。

案例

苹果iPod与微软Zune

苹果公司2001年推出iPod播放器,2003年推出iTunes网上商店,二次辉煌揭幕;此后再接再厉,2004年推出iPod mini,2005年推出iPod Shuffle。微软公司2006年推出Zune播放器应战。根据第三方测评,Zune的工程指标如硬盘容量、续航时间等胜出,而iPod系列胜在工业设计与用户体验。此去经年,微软公司市场份额从未超过5%,苹果公司则接近80%,2011年微软公司宣布关停Zune。

乔布斯道出根源:“随着年纪增长,我越发懂得‘动机’的重要性。Zune是一个败笔,因为微软公司的人并不像我们这样热爱音乐和艺术。我们赢了,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我们做iPod是为了自己。当你真正为自己、为好友或为家人做一些事时,你就不会轻言放弃。但如果你不热爱这件事,那么你就不会多走一步,也不情愿在周末加班,只会安于现状。”[3]

乔布斯的话印证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其《先知·劳作》[4]中写的:

也总有人对你们说,生活是黑暗的,你们疲惫时重复疲惫者的语言。

而我说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

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丝线织布缝衣,仿佛你的至爱将穿上这衣服。

是带着热情建房筑屋,仿佛你的至爱将居住其中。

是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仿佛你的至爱将品尝果实。

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的所有制品。

是意识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边注视着你。

我对产品本质的理解——产品是自我的投影

从本质而言,产品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产品是自我的投影。

其一,产品是消费者自我的投影。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对于空间的单款产品或时间的单次购买而言,他未必清楚其动机,也许冲动,或是从众,而如求取极限,把其一生购买的产品作为大数据集合,可以从统计意义上清晰地勾勒出消费者画像及其生活方式。

因为生活在大多数时候是在展示自我,而产品就是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一个组件或元素,消费者是感知到产品的功能价值与自身需求的相符度,或产品的符号价值与自身身份、情感、审美的匹配度,从而决定了对产品的选择。

其二,产品也是生产者自我的投影。生产者在创造这款产品时,无不将自我的知识、经验、才华、情感、创新等投射进产品之中。从根源上说,一切伟大的产品都是出于感同身受,出于爱或大爱、大悲悯而创作出来的……包括文学、艺术乃至世界的一切学问、产品,最后都是理念与灵魂的高度。

创新创造的内在本质首先是一种强烈的自恋自爱,或曰是对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强烈渴求。你创作的是产品,其实是在创作你自己,产品无不打上生产者自我的烙印,而自我总是有缺陷的,所以自我通过产品的不断打磨而修炼自我、升华自我直至臻于至善。

产品是自我的投影,自我的格局决定了创新创造的境界,我将创新创造分为三大量级:开宗(开创领域)、立派(开创流派)、好产品,如图7-2所示。其中,开宗、立派是审美之境。

商业创新。如摩托罗拉发明手机,开宗移动通信,同时也开创1G模拟信号流派,诺基亚接棒2G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流派,高通打造3G CDMA(码分多址)流派,随后的联发科山寨流派、苹果iOS系统、谷歌安卓系统等竞相绽放,而基于安卓系统做一款满足用户需求的经济效益好的手机,能达到好产品层级。

图7-2 创新创造格局图:开宗、立派、好产品

艺术创造。如明末清初金圣叹将中国文学产品排行榜定名为“六才子书”,我的解读就是以领域和流派划线,并挑出流派的巅峰之作:屈原首开文学领域(比之更早的《诗经》非个人创作),具体到各流派层面为子家之最《庄子》、史家之最《史记》、诗词之最杜诗、戏曲之最《西厢记》、小说之最《水浒传》。当然为古人急,遗憾金先生没能等到《红楼梦》问世。

学术创作。孙武之作《孙子兵法》,首先是款好产品,再者创立了谋略流派。更伟大的,孙子在全球首开战略领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原创且开宗级的贡献。与《孙子兵法》在同一高度的西方产品是1832年出版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晚《孙子兵法》约2300年。

总之,开宗立派是创新创造者仰望星空、力图争取的“顶线”,它是内在生命力对想象力、原创力、对为人类文明增加新增量的最高追求!而做好产品则是脚踏实地,是对用户需求效用的把握与满足,甚至是引领与超越,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以及在商业上赢得成功。

终曲尾韵。球员时期的贝利曾被问及他的哪个进球最为漂亮,答曰“下一个”。同理,对于永远在路上的创新创造者来说,此生最好的创新创造,是“下一款”……

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那时就给我套上枷锁,

那时我也情愿毁灭!

那时就让丧钟敲响,

让你的职务就此告终,

让时针停止,指针垂降,

让我的一生就此断送!

——《浮士德》第一部第四幕[1]62-63

上诗是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生死契约,一旦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灵魂就被魔鬼带走。作为交换,浮士德要借魔鬼之力时时鞭策自己自强不息,体验人类的一切生活,永远在实践与创造的路上。

如此,作为创新创造者,不妨与自己定下生死契约:“永远在路上”,纵然肉体被套上黑白棋盘、黑白天地之桎梏,也要让灵魂自由翱翔,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要每日每天去创造伟大的作品,而那最美者,永远是下一款……那时,必有众天使下凡,如同他们曾经抬着浮士德不朽的灵魂一样,抬着你的灵魂,一边飞升一边歌唱:

凡是不断努力的人,

我们能将他搭救。

——《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第六场[1]554

那时,面对彼岸未央,何不放歌高唱: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本章参考文献

[1]〔德〕歌德.浮士德[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波兰〕哥白尼.天体运行论[M].叶式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

[3]〔美〕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M].管延圻,魏群,余倩,赵萌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376.

[4]〔黎巴嫩〕纪伯伦.先知·沙与沫:纪伯伦散文诗选[M].伊宏,译.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