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土地制度与耕具

春秋时代,大体上也像西周一样,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天子诸侯以及卿大夫之有采邑者的。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土地全归他所有,他分给诸侯土地。在国内诸侯是大宗,诸侯又分给卿大夫土地作采邑,卿大夫在采邑内是大宗,有采邑才能收族聚党。族党就是首先受封者的子孙,聚集在宗子(采邑继承人)管理下,结成一个团体。族人对宗子很恭敬,有富余的财物,应该献给宗子一部分,穷乏时,也可以得到宗子的补助。

宗族有土地(田)、刑法(有杀人权)、武力(私卒私属)、臣属(士)、农奴(主要是耕田和当兵)和奴隶(主要是供使役)。替宗子管理宗事的叫作宗老”,也叫作宰。宗族对本国诸侯要服徭役并缴纳贡赋,有时被罚加倍出赋,有时被逐甚至被灭族。同是宗族,有强宗弱宗的区别。

这种宗族制度,春秋时代还普遍存在着。到后半期大夫间盛行兼并,许多宗族失去土地,族人降为庶民或皂隶。

井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无法证明其存在。从金文以及经典比较可靠的材料看来,两周的田用一田、十田、五十田、六十田、一百田计算;亩用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亩计算。并没有井田的形迹。人住的邑,大小不定,小的十家,大的列国都城称邑,天子京师也称邑。农夫散在郊野,十家住一小邑,称为十室之邑。军赋称邑,因为邑是征赋的单位。一夫耕田百亩,一邑得一千亩。卿大夫采邑有百邑(实际多于百邑),所以称千室之邑,亦称百乘之家。一乘必须用十人,每家出役一人,得兵役两伍(五人为伍),正合百乘的数目。这样看来,两周耕地单位,与其说是一井九百亩,不如说是一邑一千亩。

井田的名称,孟子最早提出来。后出可疑的《周礼》,又说到井田,大司徒属官遂人管分配土地,与孟子说不同。《周礼》考工记匠人造沟洫,与遂人又不同。除了《孟子》《周礼》两书,经传诸子从没有说到井田的,足见这只是孟子的理想。因为土地分配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问题,所以井田说也被历代政治家所重视,当作一种最好的土地制度。但历史上空谈井田的议论极多,实行的却极少,只有西汉末王莽曾经试行,即刻遭遇反对而失败,原因是承认私有财产制度存在的社会里根本不能合理的解决土地问题。

管仲说美金(青铜)造兵器,恶金(铁)造农具。如果确是管仲的话,春秋前半期已经用铁耕田了。晋国用铁铸刑鼎(铁鼎上铸刑律),是春秋后半期冶铁术进步的证据。用牛犁地,何时开始,虽然没有确证,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叫牛子耕,可以证明春秋后半期确用牛耕了。较早的是申叔时述楚国俗话“牵牛而蹊(践踏)人之田”,这个牛大概是耕牛,不过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春秋时代才有牛耕。甲骨文金文都有畴字,照赵翼《陔余丛考》说,耒是牛耕的器具,如果人耕,何必揉木使曲呢。赵说如不误,也是殷周两代早有牛耕的证据。可是必须注意的是农奴在残酷剥削下多数养不起耕牛,所以春秋时代一般还得用人力耦耕(两人并力发一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