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评估及监管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首先,系统地梳理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回顾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文献,归纳国内外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和重要观点,总结对本书的研究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并探索可能突破的创新之处。其次,构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跨区域发展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行为、风险承担和经营效率之间的理论关系;构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评估方法,为后续经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再次,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地域范围和分支机构管制制度进行国际比较,归纳商业银行经营地域范围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的国际发展趋势,为后续对策分析提供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行构建的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数据库,评估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与市场竞争行为、风险承担和经营绩效等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检验跨区域发展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效率提升的现实价值。最后,从宏观监管制度改革、市场环境和微观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风险控制和效率提升的具体对策建议。

二、主要内容

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业“去监管”之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已很少涉及本国商业银行经营地域范围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制。在过去的40多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也经历了“自由发展—管制—放松—收紧管制”的螺旋式过程。本书在国际银行监管发生较大变化的形势下,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经济效应及监管政策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二章是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首先,回顾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金融排斥与金融宽化等基础理论。其次,重点对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效率与风险管理、市场竞争等潜在效应,以及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宏观经济等影响的代表性理论和经验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主流观点认为跨区域扩张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挖掘规模经济,通过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空间组合效应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破产的概率。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认为跨区域扩张因总分支机构间距离的扩大、竞争压力等可能侵蚀特许权价值,加剧委托代理问题等。最后,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分析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典范式应用于银行业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本书的分析框架,将公共政策、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统一内生于修正的分析框架中。

第三章首先结合规模划型标准和业务本质,确定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这一研究对象的范畴。本书集中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问题。其次,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地域范围和分支机构设立管制制度变迁,将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划分为非量化分类监管、分类量化监管、统一量化放松管制和恢复数量管制四个发展阶段。最后,讨论了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测度方法,并根据研究需要构建了本书的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虚拟变量、跨区域发展宽度、深度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测度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程度。

第四章是对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与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结构化测度方法,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基于新经验产业组织理论,采用Lerner指数法、PRH统计量法和Boone指数法,再利用自主构建的一个在2006—2017年期间由170家银行组成的全新非平衡面板数据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程度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价格(贷款价格)竞争。

第五章是对跨区域发展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市场竞争与银行业稳定的关系进行评估。本书基于Allen和Pantzalis(1996)“国际化宽度可提升银行价值、深度可阻碍银行价值”的假说,提出了“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宽度有利于降低风险,深度不利于降低风险”的可检验假设。直观上,跨区域发展降低了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集中度风险。同时还利用自主构建的在1996—2017年期间由170家商业银行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集建立计量模型,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与跨区域发展之间的风险分散效应进行评估。按跨省、省内跨市和集中于市内经营不同跨区域发展类型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显示,三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波动率依次升高,说明跨省经营中小商业银行风险低于省内跨市经营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省内跨市经营中小商业银行风险低于集中于市内经营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这就意味着原有跨区域发展监管政策的筛选机制是有效的。在控制中小商业银行层面的特征、中观产业和宏观层面等影响因素之后,银行不良贷款率、资产收益波动率与跨区域经营宽度负相关,但与跨区域发展深度正相关,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的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在经验上支持可检验的假设。对衡量银行业整体稳定性Z评分指数与市场竞争(Lerner指数)间的计量结果显示,跨区域竞争整体上有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稳定性。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健全,很少有银行通过破产方式退出市场,但中小商业银行可通过开设异地新分支机构分散系统性风险,关闭亏损或高风险分支机构,为防止破产提供有效的缓冲机制。

第六章是对跨区域发展与中小商业银行效率的关系进行评估。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评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利润效率、规模效率和X-效率,并对中小商业银行效率指标与跨区域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跨区域发展宽度更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掘规模经济和获取利润,跨区域发展深度则无助于银行改善成本效率。组织结构不经济、委托代理问题是造成X-效率损失的可能原因。

第七章是对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监管政策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欧美特别是美国的商业银行经营地域范围和分支机构管制变迁过程。其次归纳总结了国际银行监管的发展趋势,发现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已很少涉及本国商业银行经营地域范围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制。“次贷危机”后,银行国际监管理念、监管架构、监管规则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从2010年的《巴塞尔协议Ⅲ》到其2017年的最终版,都集中体现了系统重要性风险防范,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最终版的简单性、可比性和风险敏感性的监管规则得到了广泛认同。另外,美国也通过“去监管”改革,拉开了放松管制的闸门。

第八章是对本书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监管层面提出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监管政策建议。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创新资本渠道,提高资本补充能力。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并未禁止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因此在确保系统性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下,放松乃至取消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有助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增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