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宋金元时期瘟疫防治理论的丰富
宋代郭雍《伤寒补亡论》补充了《伤寒论》中未能详细论及的“时行瘟疫”,其独到见解超于各家之上,在治疫方面提出“各因其时而治之”,主张治疗瘟疫要区分时令。北宋时期运气学说盛行,医家多结合运气学说来诠释疫病,如《圣济总录》的六十年运气图和南宋陈言的运气十六方,把运气学说在疫病方面的应用推向了历史新高。
金元时期,虽社会动荡变迁,但学术争鸣甚为活跃,中医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和朱震亨,史称金元四大家。这一时期,对各种疫病的理论和实际防治经验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对前代学术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其中刘完素针对当时疫病流行的特点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以火热病机论疫病,在其《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专设“传染”一卷,载有“凡伤寒疫疠之病,何以别之?盖脉不浮者,传染也”,并在治疗上大胆创新,提倡重用寒凉治疫。与刘完素同时代的张从正也对此持相同观点,认为“伤寒、温疫、时气、冒风、中暑,俱四时不正之气也”,在治疗上不可皆用辛温之剂,而要因时因地制宜,并创立治疫歌诀——“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大,井花调蜜便清凉”。总之,张从正重视祛邪,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李东垣以“气虚阴火”论病机,“内伤热中”辨疫证,“甘温除热”治疫病,创立了补土论,并创制了补中益气汤,为后世树立了扶正以祛邪的典范。朱丹溪发展了相火论,提倡治疗中多用滋阴之法。王好古《阴证略例》集阴证论之大成,完善了疫病的阴证学说。这些均为疫病学说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