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

综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迅速,传播很快,传染性极强,症状相似,当属于中医“疫病”或“瘟疫”范畴,而非“时病”。如清代雷丰所著《时病论》也明确将疫病排除在时病之外——“是书专为时病而设。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此处“异气”即“疫气”,是六气之外的一种气,为一种具有一定强传染性的“疫毒之气”。故该病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已很明确,但疫毒的性质目前还是不一致的。如仝小林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为“寒湿疫”;董国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发热、舌苔厚腻、口干、口苦、腹泻、大便黏滞不爽等,而武汉地处寒湿之地,加之冬季阳气潜藏于内,腠理闭塞,更容易郁而化热,从而提出为“湿热疫”;顾植山认为春节前后正值岁气交接之时,因而其病机时刻处在变化之中,但总体以燥和湿多见,因而提出为“燥湿疫”;王玉光认为本病的病因是以湿为基本属性的疫疠之气,从发病季节、气候以及病邪性质看,属于湿邪为主的疫疠范畴,称之为“湿毒疫”。亦有学者以病位命名该病,如吴伟等将之称为“肺疫病”。
温病又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伏气温病,其理由是己亥年土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下半年是在泉的少阳相火主事,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少阳相火加临,导致暖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若终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则冬不藏精,故春必温病,从而于己亥年终暴发。此外,正值冬天,阳气潜藏于内,加之武汉寒湿之地,腠理闭塞,更易郁而化热。然而大多学者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属于伏气温病,因其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均有传播,故应属于“新感”,而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可传染、病状相似等特点,故也不是一般的“新感温病”,而属于“一气致一病”。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则伤肺,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特点也是病位首先在肺脏,临床表现也与一般温病相似。
总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即为感受“疫戾”之气,其病邪性质根据患者所处的地域、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比较一致观点是疫毒之邪性质以湿邪为主,故以“湿毒疫”命名更为确切。中国中部及北部地区,冬季气候严寒,所感之疫气可夹寒邪侵犯人体,故有寒湿表现;而南方诸省,即使冬季气候亦较温暖,感受邪气性质为湿热。但疫邪入内,亦随人之体质而有从化,平素气虚、阳虚体质者,从而化寒,但往往又郁而化热;阴虚火旺体质者,可从而化热,表现湿热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