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景观照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光与视觉

“我们的眼睛是造来观看光线下的各种形式的。”

——勒·柯布西耶

视觉是光射入眼睛后产生的一种知觉,即视觉依赖于光。为了保证视觉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创造良好的光环境。因此,进行照明设计有必要了解视觉的形成、视觉的特性和视觉的功效等相关知识。

一、视觉的形成

人们的视觉感觉只能通过眼睛来完成,眼睛好像一部精密的光学仪器,在很多方面都与照相机相似。

眼睛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眼球壁、成像系统和调节系统。其构造如图1-3-1所示。

1.眼球壁

眼睛是一个直径约24mm(21~25mm)的略带椭圆的球体,称为眼球。眼球的壁由3层薄膜组成:外层薄膜——角膜和巩膜;中层薄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薄膜——视网膜。

图1-3-1 眼睛的构造

2.成像系统

眼睛的成像系统是指光在眼球中通过的路程,又称光路系统,它包括角膜、前房、晶状体和玻璃体4个部分,如图1-3-2所示。

3.调节系统

为了看清目标,就必须调节眼睛的各有关部位,以控制射入眼球的光的强弱,并使目标物能成像于视网膜的中央凹处,因为只有中央凹区域内才有高的分辨率和视觉灵敏度。眼睛的调节系统在瞳孔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眼球的转动3个方面进行调节。调节瞳孔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射入眼球的光线强度。当视野亮度较高时,瞳孔自行缩小,反之则会自行放大;当观察目标很远时,瞳孔也会略有缩小,以增大景深,而看近的物体时,瞳孔又会略有放大。晶状体是由睫状肌通过悬韧带调节的,调节的目的就是改变晶状体的屈光度。眼球转动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地捕捉到观察目标,通常,也可以通过扭动头部甚至躯干,使人们的视觉范围大大地扩大。

图1-3-2 眼睛构造剖面图及成像原理

二、视觉的特性

1.视觉阈限

视觉系统极其复杂,它有很大的自调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例如视觉器官可以在很大的强度范围内感受到光的刺激,但也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当低于这一限度时,就不再能引起视觉器官对光的感觉了。能引起光觉的最低限度的光量,就称为视觉的阈限,一般用亮度来度量,故又称为亮度阈限。

视觉的亮度阈限与下列诸多因素有关:

(1)视觉的亮度阈限与目标物的大小有关。目标物的大小一般用目标物对眼睛所张的角度表示,称为视角。视角越小,则亮度阈限越高;视角越大,亮度阈限就越低。但当视角超过30°时,亮度阈限不再降低。

(2)视觉的亮度阈限与目标物发出的光的颜色也有关系。在相同的视角下,对波长较长的光,例如红光、黄光,其亮度阈限就高;对波长较短的光,例如蓝光,则亮度阈限值要低一些。这是因为在暗视觉条件下,光谱光效率向短波方向偏移的缘故。

(3)在上述讨论中,对观察时间未作限制,也即观察者可以无限制地长时间观察目标物。如果对观察时间作一定的限制,或目标物的呈现时间有一定的限制,例如不超过0.1s,而目标物又较小,视角不超过1°,则目标物呈现时间将影响亮度阈限值。即目标物呈现时间越短,亮度阈限值就越高;呈现时间越长,亮度阈限值就越低。

一般来说,亮度越高,越有利于视觉。但当亮度超过106cd/m2时,视网膜可能被灼伤,所以人们只能忍受不超过106cd/m2的亮度。

2.视力

视力定性含义是眼睛区分精细部分的能力。视力定量含义是指人眼睛能够识别分开的两个相邻物体的最小张角D的倒数(1/D)。生理因素、年龄因素都是影响视力的因素。

3.视觉速度

光线进入眼睛,作用于视网膜并形成视觉,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从物体出现到形成视觉所需要的时间t(s)的倒数称为视觉速度。视觉速度与照明有直接关系,良好的照明条件可以缩短形成视觉所需的时间,也即提高了视觉速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视觉速度受目标物尺寸(即视角大小)、亮度对比、环境亮度与背景亮度等因素影响。

4.视野

当人面向正前方,眼睛水平地正视前方时,除了能看到正前方的目标外,还能模糊地看到周围一个很大的范围,称为视野或视场。视野的大小与环境亮度等客观因素有关,同时与生理因素,尤其是人种有关。

图1-3-3所示是人眼的视野范围,中央白色部分为双眼看到的范围,斜线部分为单眼看到的其余范围,黑色部分是被睑、眉、颊和鼻遮挡的范围。

图1-3-3 人眼的视野范围

5.明视觉与暗视觉

由于锥体、杆体细胞分别在不同的明、暗环境中起主要作用,故形成明、暗视觉。明视觉是指在明亮环境中(大于几个cd/m2以上的亮度水平),主要由视网膜的锥体细胞起作用的视觉。明视觉能够辨认很小的细节,此时人眼具有颜色感觉,而且对外界亮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暗视觉是指在黑暗环境中(0.001cd/m2以下的亮度水平),主要由视网膜杆体细胞起作用的视觉。暗视觉只有明暗感觉而无颜色感觉,也无法分辨物件的细节,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低。

当环境亮度在0.03~3cd/m2之间时,将同时存在锥体视觉和杆体视觉,这时的视觉特性既不同于明视觉,也不同于暗视觉,此时介于明视觉和暗视觉之间,这种环境条件常称为中间视觉或介视觉。明视觉、中间视觉及暗视觉与其相对应的光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1-3-4所示。

图1-3-4 明视觉、中间视觉及暗视觉与其相对应的光环境示意图(单位:cd/m2

6.颜色感觉

在明视觉时,人们对于380~780nm范围内的电磁波会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见表1-3-1。

表1-3-1 光谱颜色中心波长及范围 单位:nm

7.光谱光视效率

人眼观看同样功率的辐射,在不同波长时感觉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人眼的这种特性常用光谱光视效率[Vλ)]曲线来表示,如图1-3-5所示。它表示获得相同视觉感觉时,波长λm和波长λ的单色光辐射通量的比。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能量,一般用Φe表示,单位为W。

由于在明、暗环境中,分别由锥体和杆体细胞起主要作用,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光谱光视效率曲线。这两条曲线代表等能光谱波长λ的单色辐射所引起的明亮感觉程度。明视觉曲线Vλ)的最大值在波长555nm处,即在黄绿光部位最亮,愈趋向光谱两端的光显得愈暗。V′(λ)曲线表示暗视觉时的光谱光视效率,它与Vλ)相比,整个曲线向短波方向推移,长波端的能见范围缩小,短波端的能见范围略有扩大。在不同光亮条件下,人眼感受性不同的现象称为“普尔钦效应”(Purkinje effect)。在室内设计中的颜色协调时,就应根据它们所处环境的明暗可能变化程度,利用上述效应,选择相应的亮度和色彩对比。

8.明适应与暗适应

从黑暗处进入明亮的环境时,人们最初会感到非常刺眼,睁不开眼,因此无法看清周围的景物。大约经过1min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视觉工作。眼睛的这种由暗到亮环境的适应过程就称作明适应。

图1-3-5 光谱光视效率曲线

人从明亮的环境进入暗处时,在最初阶段会什么都看不见,逐渐适应了黑暗后,才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从亮处到暗处,人们视觉阈限下降的过程就称为暗适应。一般人要在暗处逗留30~40min,视觉阈限才能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如图1-3-6所示。

暗适应的长短与适应前后的光环境有关,适应前后两种光环境的亮度之差越大,则适应的时间也就越长。另外,年龄大小、营养状况、是否缺氧、有无夜盲症等生理因素也是影响暗适应长短的重要因素。

图1-3-6 明适应与暗适应

在室内照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明适应和暗适应因素,加强过渡空间和过渡照明的设计以起到视觉导向或氛围营造的作用,确保人的视觉达到健康舒适的程度。

9.恒常现象

一个物体在照明的性质与强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对该物体还保持原有的识知状态,这种现象叫恒常现象。在室内设计中,同一界面的驼色乳胶漆,在白天的阳光下看和在夜晚的灯光下看会是同样的颜色,就是这个道理。

10.后像

物体对人的视觉神经刺激消除之后,在视网膜上仍残留着原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称为后像。后像又分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也叫积极后像,是与原物体的亮度和色调相同的后像。负后像,也叫消极后像,是与原物体的亮度和色调正好相反的后像。

三、视觉功效

人们完成视觉工作的功效称为视觉功效,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视觉功效潜力和视觉功效状态。前者是人们完成某项视觉工作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视觉的生理特性和物理特性;后者是人们完成某项视觉工作的状态,它可能会涉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

1.可见度

人们在观察目标物时,除了与人的视力有关,即与人的视觉功效潜力有关外,还与该目标物的物理条件及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有关。为了定量地表示人们观察目标物时看清楚的程度,引入可见度的概念。可见度又称能见度,或简称为视度。

可见度取决于视角、背景亮度和亮度对比3个因素。

2.视功效特性

视角、背景亮度(或照度)和临界亮度对比的关系称为视功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视功效特性表示,这是制定照度标准的主要依据。视功效特性由实验求得。

3.视觉满意度

视觉满意度属于心理度量范畴,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所需的结论。全部被测试者都认为满意的照度是不存在的。在室内设计中,室内照度达到略低于2000lx时,一般不会使人感到不满意,实际上,考虑到经济性,只要照明器布置得当,室内相关表面的亮度合适,一般照明有1000lx的照度就不会引起任何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