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气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气象灾害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季风在带给我们多种优越丰富的气候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气象灾害。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自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害多发。在全球变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着众多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更为复杂,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冰冻雪灾等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此外,全球变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从而给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带来挑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介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流域面积约27万km2。淮河流域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具有“无降水旱,有降水涝,强降水洪”的典型区域旱涝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淮河流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更为复杂。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五省,人口密集、资源丰富、水土光热资源匹配条件相对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同时,也是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区域间重要的生态过渡与缓冲地带。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与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是国内环境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的区域。为了厘清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制约关系,探索流域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立项,组织20余名院士及数百位相关领域专家,针对淮河流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从8个方面开展研究。本书针对淮河流域气候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流域近50年来气候变化事实、主要影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近10多年来气象灾害特点,以及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淮河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的支持下,由院士牵头、中青年科技骨干参加,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河南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候中心、江苏省气候中心、山东省气候中心等单位的20余位科研业务人员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
由于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为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专题论述中保留了不同学术观点与探讨。书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