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研究:兼驳西方非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及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第六章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及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马克思以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平均利润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为依托,阐述了生产价格形成的原理,说明了市场价格是依供求关系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结果。他对生产价格不仅进行了定性研究,而且也进行了定量研究。马克思这个部分的论述十分独到。

一、马克思关于成本价格、生产价格、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理论

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市场价格,在经济学界被称为“价值转形”。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同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会有多种不同的价格?马克思认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结束后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求的影响,同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了商品价值如何确定,在第三卷说明了商品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一)马克思关于成本价格、生产价格的理论

价值转形问题是经济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平均利润理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对马克思的这些理论作一简要介绍。

1.成本价格。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W是由不同商品中所含的同一的东西——抽象劳动——形成的。商品价值构成中的不变资本(c)通过生产只会被转移,不会发生数量的增减。可变资本(v)经过劳动者的劳动会增殖,增殖的部分为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没有付出任何报酬所获得的,所以,剩余价值率也表示剥削程度。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有机构成。如果社会平均资本构成用百分比表示为80c+20v,则90c+10v是高构成的资本,而70c+30v则表示为低构成的资本。资本有机构成越高,雇佣的活劳动越少,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少;资本构成越低,雇佣的活劳动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

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乘积,是剩余价值量。一个部门的剩余价值量与这个部门的全部投入资本比率就是这个部门的利润率。例如,一个企业投入70c和30v,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剩余价值量=30×100%=30,利润率则=30÷(70+30)×100%=30%。

为了使人清晰明了,马克思以列表的形式列出了5个不同构成的资本来说明剩余价值与利润率的关系。

表6-1 剩余价值与利润率

注:本表引自《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企业主付出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即c+v构成生产成本。如果商品按成本出售,马克思称之为成本价格。

在生产中,一个资本的不变部分往往不是一次性转移的,比如一个资本的不变部分是80c,可变资本20v,剩余价值20m,80c不是一次性转移的,这种情况会影响商品的成本价格。假定在一次生产中只转移了50c,剩余价值量不变,则商品的价值就是50c+20v+20m=90,成本价格就是50c+20v=70。马克思列表说明不变资本转移量的不同对商品成本价格的影响。

表6-2 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

注:本表引自《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2.生产价格的形成。在现实中,不仅生产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非生产性资本也都在追逐剩余价值,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社会资本通过竞争平均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成为社会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社会平均利润率为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会总资本之比。平均利润率与投入资本的乘积,就是平均利润。不论资本有机构成如何,每100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就是平均利润量。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马克思称之为生产价格。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在商品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会与其价值发生偏离。但是从社会总量看,商品的总价值等于总价格,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利润。马克思在表6-2的基础上,列表说明了商品生产价格形成的情况。

表6-3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

注:本表引自《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以上列举的5个资本,其构成不同,假若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则它们的剩余价值量分别为20、30、40、15、5,总计为110。资本总量为500。平均利润率=110÷500× 100%=22%,每100资本所获利润量都是100×22%=22。商品在市场上是按生产价格出售的,以上5个不同构成的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100+22=122。

由于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平均利润相同,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同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所以,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它们的价值。如果资本Ⅰ的80c在一次生产中转移了50c,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剩余价值为20,它的价值=50c+20v+20m=90,成本价格=50c+20v=70。平均利润率为22%,平均利润量为22,其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70+22=92,比它的价值90多出2。而资本Ⅱ的70c只在一次生产中转移了51c,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剩余价值为30,它的价值=51c+30v+30m=111,成本价格=51c+30v=81,平均利润率为22%,平均利润量为22,其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81+22=103,比它的价值111少8。其他资本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也如此计算。资本Ⅲ生产的商品价值为131,成本价格为91,生产价格为113,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18。资本Ⅳ生产的商品价值为70,成本价格为55,生产价格为77,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7。资本v生产的商品价值为20,成本价格为15,生产价格为37,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17。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生产的商品,生产价格比它的价值高;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生产价格比它的价值低。但如果从全社会看,价值与价格的偏离会相互抵消。全社会商品的总价值(422)=总价格(312+110=422),总剩余价值(110)=总利润(110)。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高有低。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原因很多,但商品市场价格的高或低都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是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在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涨到生产价格以上,此时,生产企业会加大生产能力,生产此种商品的企业数量也会增加,产品数量随之增加,从而使商品供应充裕,市场价格下降;在商品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会降到生产价格以下,此时,生产企业会缩减生产规模,生产此种商品的企业数量也会减少,产品数量随之减少,从而使商品供应减少,市场价格上升。这种市场自发调节生产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其原因在于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转化的。无论市场价格怎样波动,都不能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

(二)马克思关于市场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谈到了市场价格围绕变动的另一个中心——市场价值。

1.市场价值。马克思说:“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并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1]

理解市场价值的一个要点是,市场价值是由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的。通过内部竞争,每件商品的个别价值都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这个社会价值就是该类商品的市场价值。例如,有3个服装厂同时生产服装。甲工厂劳动生产率高,每件服装的生产时间是6小时。乙工厂劳动生产率为中等,每件服装的生产时间是12小时。丙工厂的劳动生产率低,每件服装的生产时间是18小时,每件服装的市场价值就是(6+12+18)小时÷3=12小时。因此,它们生产的服装通过内部竞争,使每件服装都形成一个社会平均价值12小时,这12小时的社会平均价值,就是服装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整个服装行业所生产的服装在市场上的价值都是12小时。这样,资本有机构成高、劳动生产率也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平均价值,实现由剩余价值转化的平均利润,还有可能实现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也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个别价值高于社会平均价值,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将不能实现。马克思说:“只有在特殊的组合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而这种市场价值又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不过市场价格对同类商品来说是相同的。如果满足通常的需求的,是按平均价值,也就是按两端之间的大量商品的中等价值来供给的商品,那么,其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就会实现一个额外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而其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却不能实现它们所包含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

2.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波动。在市场上,虽然同类商品的社会平均价值是相同的,但由于市场价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与商品价值产生偏离。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讨论其他因素,只说供需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在社会有效需求的范围内,当商品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由资本有机构成为中等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值决定,此时商品的价值与其市场价格相等,市场价格稳定。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由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值决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的个别价值低,社会平均价值也随之降低,所以,市场价格也降低。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由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值决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的个别价值高,社会平均价值也随之增加,市场价格也升高。

商品供过于求引起市场价值降低,市场价格也随之降低后利润减少,导致生产这种商品的厂家减少,商品供应量减少,使商品逐渐达到供求平衡,市场价格趋于稳定。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虽然商品的供求已经达到平衡,但生产企业仍然认为生产这种商品可以赚钱,仍在扩大生产规模或仍有资本进入这个生产领域,随着商品量的不断增加,又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于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又开始下降,商品的利润随之下降,导致生产厂家减少,商品供应减少的新的循环。这种周而复始的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上下波动的表现以及周而复始的生产厂家的增减和市场商品量的增减,都是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者的强制。也就是说,都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不是市场决定商品的价值,而是市场决定商品价值的实现;也不是供求决定商品的价值,而是供求决定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不论受何种因素影响的市场价格都受价值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价值规律“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2],而“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3]。研究市场价格,必须要研究价值规律如何发挥作用和如何实现。马克思说得明白:“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4]因此,单纯地采用市场手段,由市场盲目地调节生产,调节市场价格,是不可行的。要想减少生产过剩对生产资料的浪费,还必须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调节。如果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影响。

(三)市场价值与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

生产价格和市场价值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因而需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1.市场价格。马克思说:“只要商品已经售出,并且用所得的货币又购买了新的商品,全部形态变化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而商品价格究竟是低于还是高于它的价值,对这种形态变化本身来说是没有关系的。商品价值作为基础仍然是重要的,因为货币只有从这个基础出发才能在概念上得到说明,而价格就其一般概念来说,首先也只是货币形式上的价值。当然,当我们把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进行考察时,假定所发生的不只是一个商品的一个形态变化。相反,我们考察的是这种形态变化的社会交错的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货币的流通,谈得上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的发展。但是,虽然这个联系对货币过渡到流通手段的职能以及由此引起的货币的形态变化来说,十分重要,但它对买者和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来说,却是无关紧要的。”[1]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货币有多种职能,在不同人的眼中货币形态有不同的变化。比如,在其他社会的商品生产者那里,生产者是为了与别人交换商品而生产,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消费,是为买而卖,遵循的是商品—货币—商品(W—G—W)的买卖规律,这时的货币,只是消费者相互交换商品的工具。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生产商品,是为卖而买,遵循的是货币—商品—增大了的货币(G—W—G′)的买卖规律,这时的货币就成为资本。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在市场上表达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商品的价值。

2.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商品在进入市场后,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同类商品的个别价值最终化为一个社会平均价值,即市场价值。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千千万万,每一种类商品的生产厂家千千万万,不论每一种类商品的生产厂家有多少,最后,每一种类商品的个别价值都要通过竞争而平均化,成为一个同样的社会平均价值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市场价值是生产部门相同、种类相同、质量也基本相同的商品的个别价值的平均,即它们的成本加剩余价值的平均。而生产价格是由不同门类商品的生产者相互竞争形成的。每一类商品的市场价值一定,通过竞争,形成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3.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形成。不论商品是按市场价值进行交换,还是按生产价格进行交换,都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从同类商品的市场价格以市场价值为基础,不同类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来说,应该是市场价值先于生产价格。马克思说:“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更高的发展。”[1]就生产价格是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基础上形成这一点来说,生产价格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是普遍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剩余价值全部归人民所有的比资本主义更高形态的商品生产,它仍然遵循商品生产的各种规律,也遵循生产价格形成规律。

4.经济学家对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的错误认识。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以后,在市场上,由于供求的平衡—不平衡—再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的波动,使同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或降低,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价值规律也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不仅仅是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都要求投入相等的资本得到相同的回报,所以,剩余价值必须转化为平均利润,形成生产价格。这是资本的权力。资本家也因此而结成真正的共同体,共同对付工人。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问题不仅在于,要用那个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价值额,取出另一种形式(货币形式或其他商品形式)的等量的价值额,而且在于,要用那个预付在生产中的资本,取出和任何一个同量资本所取得的一样多的或者与资本的大小成比例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不管预付资本是用在哪个生产部门;因此,问题在于,最低限度要按照那个会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2]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抹杀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掩盖资本家剥削活劳动的事实,常常否定商品的价值,否定商品的市场价值,而说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波动,都是围绕生产费用进行的。有时候,他们也把生产费用说成是生产价格。但他们并不知道,生产费用或生产价格中包含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平均利润。如果不说明生产价格中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平均利润,就会产生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发财的观念,这是庸俗经济学家的观念。马克思说:“生产价格包含着平均利润。我们把它叫作生产价格——实际上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自然价格’,李嘉图所说的‘生产价格’、‘生产费用’,重农学派所说的‘必要价格’,不过他们中间谁也没有说明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区别——因为从长期来看生产价格是供给的条件,是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商品再生产的条件。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反对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的经济学家,总是把生产价格说成是市场价格围绕着发生波动的中心。他们所以会这样做,因为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一个已经完全表面化的,而且乍看起来是没有概念的形式,是在竞争中表现的形式,因而是存在于庸俗资本家的意识中,因而也是存在于庸俗经济学家意识中的形式。”[1]

5.供求对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以及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供求变化对商品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产生相同的影响。在供求平衡时,市场价格由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来调节;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来调节;在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由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来调节。马克思说:“这里关于市场价值所说的,也适用于生产价格,只要把市场价值换成生产价格就行了。”[2]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3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