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常见剂型全知道
中成药的剂型,说起来得有30多种。我们通常见到的各种丸药,就属于丸剂;武侠小说里面通常出现各种药粉,一般是散剂;老人家腰痛贴的膏药,属于外用膏剂。下面我们逐一介绍一下主要的中成药剂型。
中成药最常见的剂型是丸、散和汤剂
丸剂 丸剂是将洗晒干净并且炮制好的中药,先用火焙干,再研磨成细粉,加上蜂蜜、水、米糊、糖等物质黏合在一起,制成的圆形的丸子药,又分成水丸、蜜丸、水蜜丸等几种。水丸是用水做黏合剂,特点是容易崩解,起效较快;蜜丸是用蜂蜜做黏合剂,蜂蜜本身也是一种补药,所以蜜丸通常用于制作滋补类的丸药,例如补中益气丸、乌鸡白凤丸等,起效相对水蜜丸慢一点;水蜜丸呢,顾名思义就是用水和蜜来做黏合剂的,起效速度介于水丸和蜜丸之间。
还有所谓浓缩丸,指将药物或部分药物的煎液或提取液浓缩成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制成的丸剂。浓缩丸的特点是体积小,便于服用,发挥药效好;同时利于保存,不易霉变。根据所用黏合剂不同,也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现在还有新型的滴丸,球形的外壳是由明胶等基质形成的柔韧的皮层,中间包裹着流质或者半流质的油状药物。滴丸特点是溶解快,起效迅速,常用于制作速效药物,如复方丹参滴丸等。
散剂 散剂是最古老的剂型。将药物研磨成细粉后,过筛把相对粗的筛除,然后分剂量包装。相对丸剂来说就省了加水、蜜等辅料黏合赋形的过程。如后面提到的云南白药,就属于散剂。小时候喉咙痛、口腔溃疡常用的喉风散、冰硼散,都属于散剂。因为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内服外敷均有,所以古代走江湖的侠客常用散剂。
汤剂 汤剂是最常用的,就是用中药煎水而成的黑乎乎的汤水,因药方名多称某某汤而得名。现在中成药更常用合剂,是在汤剂应用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合剂往往是一整瓶,单剂量包装又称“口服液”。
冲剂或者称颗粒剂,是中药提取物加上蔗糖等适量辅料制成的剂型,一般用开水冲泡服用,味道易被接受,兼具汤剂、散剂两者的特点,但我还是把它归入汤剂的队列,在这里一并讲解。
糖浆是在合剂的基础上,加入了适当糖分而制成的,可以掩盖里面某些药物的气味,尤其适合儿童服用,如各类止咳糖浆,也可以归入汤剂的范畴。
三种常见剂型的特色对比
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曾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这句话比对了汤剂、散剂、丸剂三种常用剂型的特点。
汤者荡也,荡涤肠胃也,凡有大病,还是汤药来得快;横扫肠胃,祛除内伤,还是汤药好。散者散也,散剂往往是霰弹枪,既无水液混煮,也无水蜜黏合,但散兵游勇,却有利于各个击破,往往用于急病,内伤可以散结除痞,外伤更以散剂见效神速,如伤科多用七厘散散血和伤。所谓丸者缓也,丸剂相对于汤剂或散剂来说起作用是最慢的,故有此说法,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
当然,上述所论,只是一般而言,并非绝对,如治急病的丸剂就有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
其他中成药剂型简介
前面说到的膏药,分为内服煎膏剂和外用贴膏剂。
内服煎膏是将中药水煮三次,去渣浓缩后加上蜂蜜和糖制成的半流体的制剂,很多人吃过的蜜炼川贝枇杷膏就属于此类,一般具有滋补调理作用,跟丸剂一样,适合治疗慢性病或者滋补身体,冬天尤其适合。现在很多城市流行膏方滋补,就是医生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量身定制膏方,跟药房里卖的现成膏剂不同,就好比量体裁衣和选购成衣的区别。因为很多滋补类的中药本身就是甜的,所以膏剂的味道是不错的,有时还会甜得发腻。
外用贴膏是把中药成分摊在膏布上面制成的剂型,常见的麝香风湿膏就是此类。因其辛香发散,往往贴膏药的人都带着一股异香而容易被人察觉。小时候我的家里总是充满这样一种味道,也许正是这种药香熏陶了我,使我后来做了中医吧。
中医与酒自古有着不解之缘,中成药也有酒剂,虎骨酒、国公酒……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用中药浸泡在黄酒或者白酒中而提取的带着药味的酒,就是酒剂。秋风一起,不少朋友也喜欢叫我量身定制开个泡酒方,自己制作药酒用于冬季饮用。酒剂往往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效。
此外,中成药剂型还有片剂、胶囊剂、针剂等。其中片剂跟丸剂差不多,因赋形剂不同而形状不同;胶囊剂跟散剂差不多,把药粉装进胶囊易于吞服;针剂也叫注射剂,是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以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制成的灭菌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