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研以致用”是对应用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应用研究课题的选择必须切合时代与现实需要,研究结论需要尽可能做到对改进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正是从这些应用研究的基本要求出发,本书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背景。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会展业有所作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为了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疏解北京市非首都核心功能而提出的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举措,目标是通过优化调整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1]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具体要求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京津冀地区的未来发展不是简单的区域合作,重要的是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实现“协同发展”,从大的区域视角寻求最优发展方案。
会展业作为一种具有产业引领价值的高端服务业,不仅能够给主办城市带来创意策划、广告传媒、装饰搭建、住宿餐饮、交通物流、观光旅游等领域的直接收益,而且能够给主办地区带来全球最新的商业理念、最新的生产技术、最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最全面的贸易网络。因此,会展业不仅应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实现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优先领域,而且应当充分发挥其产业引领作用,为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新引擎”。
二 京津冀地区会展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重大困难
如前所述,会展业作为一种高效率的投资与贸易促进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拉动举办城市相关服务业的增长,而且能够带来新的理念、产品、技术和信息,从而为举办地区的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不仅有广阔的会展业发展空间,而且也迫切需要以知名展会为平台,为该地区的投资与贸易注入活力。
京津冀三地都十分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北京市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河北省早在2005年就颁发了《河北省会展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天津市近年来每年都会印发《天津市大型会展论坛活动计划》,以此来促进和规范会展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政府还出台了不少实质性的财政、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专项政策,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导下,京津冀地区的会展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北京的展览收入已经从2008年的年收入56.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4年的92.5亿元人民币[2];天津市的展览面积已经从2011年的121万平方米增长到2015年的346万平方米;河北省的展览面积也已经从2011年的118万平方米增长到2015年的274万平方米。[3]
虽然从自身的视角看京津冀地区会展业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放到全国会展业发展的大局来看,京津冀地区在全国主要经济区会展业的相对地位近年来却出现了明显下滑,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知名展览会转移到上海举办的现象。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统计,2015年全国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会共有124个,其中长三角40个,珠三角33个,而京津冀只有12个;2015年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363个展览会中,长三角有118个,占32.5%,珠三角有84个,占23.1%,京津冀只有40个,仅占11%。更糟糕的是,北京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CIAPE)等重量级展览会相继从北京移师上海,从而使本已落伍的京津冀会展业更为雪上加霜。
会展业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外部经济性”的高端服务业,不仅能够直接拉动举办城市服务业的增长,而且有助于提升举办地的区域形象,促进举办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举办地而言,会展业衰退损失的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收益,更严重的是可能损失长期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会展业当前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给京津冀会展业带来的新机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会展业目前的颓势。
三 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已经将京津冀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开展过全面性的国土整治工作,希望通过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这次改革主要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没有从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协同发展。21世纪初期,为了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办了“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会上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等原因的影响,这些构想最终没能落地。这意味着,京津冀地区以往的合作,要么局限于局部领域,要么局限于一般构想,对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这次由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而且提出了全方位的发展路径。2015年4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落实措施也相继出台。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未来几年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到2017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等目标;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了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在京津冀会展业的协同发展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2014年8月,京津两市在京签署的《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中,提到要加强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会展合作,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会展资源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对方的品牌展会,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双方深入推进会展规划、会展政策研究、会展品牌建设及会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支持北京知名会展企业到天津发展,共同提升会展业的发展水平。此外,《2015年天津市商务工作要点》指出,要开展京津冀务实合作,积极推动会展服务区域联盟建设;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吸引一批北京品牌展会和展览公司落户天津。
毋庸置疑,京津冀地区目前提出的这些会展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对推动本地区会展业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总体看,这些合作从理论层面缺乏更加系统的思考和论证,在实践措施方面,依旧将重点放在地区间的展会合作,如何从更高的层面认识会展业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从更根本的层面探讨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的方式和路径,还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