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远古农耕时期的原始歌舞

随着原始农耕生活方式初露端倪,出现了与之生活内容相关的祭祀歌舞。据《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为传说中伏羲之前生活于中原一带的氏族帝号。葛天氏之乐的八阕是八段祭祀歌舞表演:一曰“载民”,歌颂人类始祖;二曰“玄鸟”,歌颂春的使者燕子;三曰“遂草木”,乞求田地里不要生长杂草野木;四曰“奋五谷”,祈祷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表达对上天意志的敬畏;六曰“建帝功”,歌颂帝王的业绩;七曰“依地德”,企望依倚重大地的恩惠;八曰“总禽兽之极”,幻想世间所有禽兽皆听命于人类。可见,葛天氏之乐不仅有着生动的舞蹈表演,还有着丰富的歌词和仪式歌唱形式。

商人好鬼,因而巫风盛行。《尚书·商书·伊训》说;“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可见商代的巫祭歌舞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喜于从事的娱乐性表演。而周代的巫术祭祀歌舞则更多地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特征,形成了雩祭、腊祭和傩祭三种主要的由官方主持的歌舞仪式。

雩祭是一种祈雨的仪式,是远古农业文明出现后的产物。《周礼·春官宗伯》曰:“旱则舞雩。”周代朝廷专设司巫官职来组织全国性的雩祭,“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女巫是雩祭歌舞的主角,以歌舞媚神,以求得降雨除旱,保佑五谷丰登。

腊祭是年末举行的一种上古祭祀仪式,以祭祀歌舞报答一年来对人类有功的神明。周代腊祭中共祭祀八种神灵: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田神)、邮表(阡陌神)、猫虎、坊(田垄神)、水庸(水渠神)、昆虫。这八种神明无不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figure_0030_0009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方相神

傩祭是盛行于周代用于驱鬼避邪的祭祀歌舞,因驱鬼时要发出“傩傩……”的呼喊而得名。傩产生于原始人类驱除灾疫之“灵”的心理要求。这种拟兽的歌舞表演体现出原始人类以恶逐恶、以神驱鬼的观念。至周代,傩舞成为一种祓除灾疫、保佑臣民的重大官方祭祀活动。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周代驱傩仪式的情形:“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吏而时傩,以索室驱疫。”每逢举国上下举行大傩,身披熊皮头戴四眼面具、操戈执盾的“方相氏”率领装扮成十二兽的队伍,搜索室屋,到各个角落驱灾逐鬼。

figure_0031_0010

河南鄣县东汉墓石棺大傩图

1953年在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发掘的东汉墓中,有一幅完整的石刻傩舞图,全图以夸张的笔法绘刻了36个状貌怪异的神明鬼怪。图中傩神熊首羽身、执剑奔逐的形象清晰可见,妖魔鬼怪则个个作逃避挣扎状。这种拟兽歌舞表演,不仅承载了上古时期生动的声乐艺术内容,而且成为先秦优人表演的先声,无疑也是原始戏剧的雏形。

原始拟兽表演作为人类表演艺术之经验,长期存在于后世的各类表演艺术形式之中。直到今日,在许多边远文化区域,依然保留着这种表演形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节令仪式中,仍然能够看到许多带有远古图腾气息的拟兽扮演,无疑是原始拟兽傩舞在当今的遗存。

原始时期的巫术活动是由氏族首领掌管的全民活动,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司祭祀活动以歌舞娱神的巫觋和专供奴隶主贵族享乐的乐舞奴隶。巫舞是远古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祭神歌舞,歌词不仅唱神的故事,而且表达人的愿望,先秦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楚国为盛。屈原创作的《九歌》代表了楚人祭神歌舞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