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学会迁移
近日与儿子共同诵读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
一日读到“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儿子不解其意,我便逐句进行讲解。当谈到人要有淡泊名利的操守,镇静安宁的气节,不但要在贫贱之时保持住自己的尊严,更要在富贵之时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时,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儿子曾经背诵过孟子的这一千古名句,便随着我吟诵起来。
当谈及人要始终保持住一颗平常心,有一种不轻易动摇的信念,才算是真正的“淡泊”时,我问儿子是否记得前些天阅读刘墉的《靠自己去成功》,也曾谈到过“平常心”。儿子回答说:“是的!‘平常心’就是‘心常平’,要让自己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看来儿子读书颇为用心,记忆力也相当不错,今天在我的点拨之下,也能够调动起所学知识,只是这种调动还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
在接下来的畅谈中,我告诉儿子:学习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是要积极主动地迁移、运用,这样记忆才会深刻,效果才会更佳。最后,儿子笑嘻嘻地说:“是!知道了!今天听您这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又一日,我们读到“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儿子说:“妈妈,读这段话时我想起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我惊喜地说:“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话都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困难和坎坷,要敢于迎战厄运、挑战自我。”接下来,儿子又为我例举了爱迪生在火灾吞没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后,非但没有泄气,反而在三个月后发明了他的第一部留声机的事例。
听着儿子所讲的我亦知晓的故事,我思想的翅膀早已飞到了“教学”天地:小学阶段,学生缺乏将新旧知识链接、贯穿起来的能力,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素质。有不少语文老师常常疑惑不解:孩子们从学龄前就背诵了大量的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为什么说话、作文时就运用不上?我常说将积累的内容深埋于大脑皮层,不能灵活调动起来,这是一种消极的积累;只有将所积累的知识灵活加以运用,做到说话时自然涌到嘴边,作文时自然流入笔端,这才是一种积极的积累。而后者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要素和相互关联,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前后联系、比较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去发现并运用。如在识字教学中出现的同音字、形近字,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写字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分析同一部件或相同结构的字在书写上的特点,再迁移运用到相类似的生字中,而无须学一个讲一个。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某位作家、诗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将以前学过的这位作家、诗人的作品再拿出来读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还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感悟作家、诗人的写作风格。学习某一题材或体裁的课文,还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检索一下所学过的相类似的课文,寻找相似的因素,把先前学习该类课文的有关经验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或模仿某些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这些都是迁移运用。
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避免死记硬背,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之间的贯通,使一个个知识点连缀成线,再扩展成面,最后丰富为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并使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