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三不:不生气 不计较 不抱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所谓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它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东西毁于一旦。如果在与人交往时总是猜疑别人,那么彼此的关系就难以继续维持。

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你的事业。”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毁掉了事业。

范增是项羽的得力谋士,许多次,刘邦的计谋都被他识破。刘邦要打败项羽,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范增。在陈平的协助下,刘邦导演了一次反间计。当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时,项羽为了打败刘邦,便借议和之名,派遣使者入汉,顺便探察汉军的虚实。陈平听说楚国使者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国使者上钩。

楚国使者进入荥阳城后,陈平将他带入会馆,留他参加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问道:“范亚父(范增)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国使者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受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外出。楚国使者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国使者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

回到楚营后,使者立即去见项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陈平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如果稍微考虑一下,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优柔寡断,加之性格刚愎自用,自然就不会想到这些。

项羽听后,愤恨地说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劝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生性多疑,不知项羽又听到了什么流言,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

范增想起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项羽不仅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迈,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项羽之所以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谋士,就是吃了猜疑的亏。猜疑实在是害己又害人。对成功路上艰难跋涉的追求者来说,猜疑是一个随时可能吞没你整个宏伟事业的陷阱。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

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实,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大学毕业后,李叶被一家知名外企录用。他欣喜不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他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唯恐稍不留意,就会影响到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一次,他成功地完成了一张设计图,高兴之余,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真是太棒了!”邻桌的同事闻声抬头瞄了他一眼,他马上紧张起来:“糟糕!同事一定觉得我太得意忘形了。”又一次,听到部门主管与人谈话中提到“新员工”三个字,并表情严肃,他的心一下缩紧了:“一定是说我什么不好的事情。”上班路上,他遇到一位年长的同事,对方随口一句:“年轻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啊!”他马上将头垂了下来:“坏了!这分明是在批评我盛气凌人,不尊重老同事。”此后,每当见到别人脸色不好或两三个人低声交谈,他就担心是不是在针对自己,过分猜疑让他身心疲惫,感觉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苦恼万分。

李叶之所以会苦恼,就因为患了“猜疑”这一不良心理疾病。从心理学上讲,猜疑是由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心理,十分有害。猜疑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因为猜疑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信任,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这就暗藏着彼此关系破裂的危险。它像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会增加思想压力,打破心理平衡,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天长日久可以导致心理崩溃。猜疑,不但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

猜疑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除误会,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理解。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减少猜疑,学会信任别人。少一分猜疑,多一分信任,成功的道路就会在你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