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风——断肠声里唱阳关
(1)精严至极的文体
讲过了这么多位晚唐诗人,虽然还没有完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几位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的晚唐诗人,总结出晚唐诗风的三个特点。为了让读者朋友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三个特点,我们将针对每一个特点选取一首或两首代表诗作,并对这些诗作进行深入分析。为了符合认识的规律,我们将按照从作品的框架到内容的顺序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能充分体现晚唐诗特点的关键词是精严——文体的精严。这以李商隐为代表,“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是元好问对李商隐的诗做出的批评,先不谈我不认为李商隐的诗与宋初西昆体不是一回事的问题。
众所周知,李商隐的诗情调优美,善于描写内心世界,多用比兴、象征、典故和暗示等隐晦的表达方式,似乎怎么做注解都不合适。但是每一个李商隐的读者的心里,都有为李商隐的诗作作笺的理想。虽然李商隐只有近六百首诗传世,但是要探究他那细腻而又曲折的情感,并为他那丰富的典故、华丽和晦涩的词句作注,怕是要耗尽一生的时间和心血。
在这里我不谈为《李商隐诗全集》作笺注这一浩大的工程,主要从句法精严的角度,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李商隐的诗作对晚唐诗进行分析,因为它们最能代表晚唐诗的成就。所选之诗更是李商隐诗作的压卷之作——《锦瑟》。通过《锦瑟》,我们可以看出,晚唐诗在近体诗格律、词句和文法上的精严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
(2)《锦瑟》到底是什么意思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为什么选择这首《锦瑟》?不只是因为它难懂,还因为它是李商隐的压卷之作,它的精严程度足以使它成为晚唐诗的代表之作。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首联上来便是一个问句,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辛弃疾的“五十弦翻塞外声”也是讲的瑟,这样看来李商隐的这个问句似乎是无理之问。其实不然,这是商隐诗的特点之一,看似无典实际上在隐晦的用典故。
《史记》中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首句引用“五十弦”的典故,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
再看次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柱是琴、瑟等乐器上用以系弦的柱,比如“鸣筝金粟柱”中说的是筝的柱,“赵瑟初停凤凰柱”中说的是瑟的柱。这句诗表述的是,每一根弦和每一根柱都能让人联想到人生的年华。
从五十弦想到悲哀的人生,五十弦便有五十柱,这每一弦和每一柱都体现着诗人人生中的经历。琴为七弦,筝有十三弦,而你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弦呢?难道是为了每一弦和每一柱都用来纪念人生吗?此时的瑟本应为二十五弦,那么诗人为何要以五十弦的锦瑟来起兴呢?这里似乎有纪念自己的年华的意思。另一层意思似乎是,李商隐以五十弦瑟自况。别人的瑟是二十五弦,而自己的瑟是五十弦,诗人似乎是在用多出来的弦和柱来说自己有才,或者是深情。首联便自问自答,纵横跌宕,大起大落,用词有限而用意无限。
颔联和颈联的手法更有近体诗完善的特点,对仗极为工巧。这两联使用了两种对仗手法,同时使用了四个典故,以及美轮美奂的词语,完美地表现了晚唐诗的特点。先来看诗人运用的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杜宇魂化杜鹃,南海鲛人泣泪成珠,蓝田良玉日照生烟。
从近体诗格律来看,正格的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使用对仗。其中颔联必须使用工对,“庄生”对“望帝”,“晓梦”对“春心”,“迷蝴蝶”对“托杜鹃”,不但工整且奇巧。颈联对仗则可以使用宽对和借对,《锦瑟》的颈联使用的就是借对。“月明”对“日暖”,“珠有泪”对“玉生烟”,这一组可以看作工巧的对仗,怎么就成了借对了?问题出在“沧海”和“蓝田”这里,“沧海”对“蓝田”按说是工对,但是“蓝田”是指特定的地名,而不是像“沧海”那样是泛指。这里商隐通过借用“蓝田”的字面意思来与“沧海”相对。
这四个典故连用又为何意呢?《锦瑟》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与其说《锦瑟》是对朦胧的爱情的描述,我更倾向于它是对诗人一生的总结和慨叹。李商隐一生多波折,早年丧父,中年丧妻,四十五岁便去世,事业上因党争而不受重用,每每出现一个机会,欣赏他和愿意提拔他的人总是撒手人寰,爱情上也几度波折,“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们分析一下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如果说首联是对锦瑟的慨叹,这两联就是当锦瑟奏响时带读者所去往的诗中的境界,也是商隐使用这四个典故的意图。
“庄生梦蝶”这一典故来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个典故是说庄子梦见自己化成了蝴蝶,此刻不知道蝴蝶是庄周,还是庄周是蝴蝶。这个典故是指人不可能确切地分辨真实和虚幻,而李商隐年轻时也曾上玉阳山修道,他在回顾自己一生中的经历时用此典故,想来是不知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是否活得明白,不知道自己是否参透了人生的道理。
“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句表达的对人生的理解要深于前句。如果说“庄生迷蝶”是指商隐面对死亡还有化蝶的幻想和浪漫的寄托,这句就是说诗人将对人生的不满化作一曲悲歌。由浪漫的幻想寄托到想到自己的一生即将过去,大限将至时,自己那如五十弦瑟一般的才气却没能施展。如今,只能将悲怆和愤懑托与悲鸣之鸟。
望帝杜宇是古代蜀国的国王,心系百姓,因大臣治理水害有功而让位。大臣当上皇帝后并未善待百姓,望帝死后便化为子规鸟,夜夜啼血哀鸣,子规又被称为杜鹃。李白晚年在宣城见到杜鹃花时感慨道:“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宋人王令有诗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可见杜鹃叫声之凄凄,杜鹃之悲鸣亦是商隐对自己的一生以及经历这个时代的控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这一联中,沧海是大海,蓝田在陆地,海陆相对;月明对日暖,是日月相对;珠、玉都是人才的象征。上下两句色调和体感都是一冷一暖,一阴一阳,好像太极八卦一般,这分明体现了诗人遣词造句和营造诗词意境的功力。我们沿着“珠玉是人才”这个思路来了解这一联,“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为何这颗沧海之珠却含泪?因为这是一颗不为所用的遗珠。蓝田之玉即便不为玺绶,至少也要被做成大臣的玉佩,然而它却闲在这里,在日暖之下发出常人目力所不及的玉气,这是未被发现的美玉。沧海遗珠,蓝田隐玉,皆是被遗弃之物,空怀一身才气,空怀满腔抱负,却没有实现理想的路径,这是商隐对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慨叹。
再看尾联,有人常常以这一联为总结,从而将《锦瑟》只看成一首李商隐对某一段甚至是一生所经历的爱情生离死别的情诗。我认为如果把这首诗这样理解的话,未免也太狭隘了。商隐深情、专情、痴情,爱情在他的人生和他的诗句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这些并不是他的全部。李商隐的一生中还有对文学的追求,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对人间正道的追求,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可能有人会用他的一首自白诗来回怼:“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的确商隐好作情诗,情诗中不仅有香草美人的政治讽喻,也有许多记载自己爱情的诗。但是到了人生终点,用“此情可待成追忆”来收束,这远远不只是爱情的情,这情是李商隐一生全部的情感。
诗人的这种人生体验与首联的“年华”相呼应,这是诗人人生岁月中的每一份有着记忆的情感。他一生蹭蹬,一生充满了难言之隐,难诉之情,难解之意,难抒之志。将所有情感郁结于心中,到了与这个世界告别之时,心中如万顷海水的情感,似乎用百万字也不能诉说,而自己宣泄情感的出口却只有一个水龙头,欲说还休,却又不得不说,且将海中一滴水化作一声嗟叹,将生死哀怨的情感化为诗句,只剩脑中的追忆和心中的惘然了。商隐诗之所以为商隐诗,因为他到死都还是商隐,他的诗还是商隐诗,他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都不会愿意去直抒胸臆,给我们留下的除了婉转曲折的情感,就是难以窥探的心灵深处的怅恨。
(3)词句和意象的绮丽
上文以《锦瑟》为例介绍了晚唐诗的精严,其实晚唐诗的第二个特点也蕴含其中,那就是绮丽,诗的绮丽源于晋代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晚唐诗精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体上,而绮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句和意象的应用上。且这种绮丽不同于一般的优美和华丽,而是一种用超诣的笔法,用极度旖旎甚至是浮夸的绚烂,让晚唐诗的词句呈现夺目的光耀。
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果说初唐和盛唐诗是一个不修边幅,但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大将,那中晚唐诗就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而且在精神和物质上追求精致的士大夫,这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比如晚唐诗开句的起兴可以是这样的:“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华丽的珠玉与有着绝世容颜的美人在诗句中竞相绽放,典故和意象也蕴含其中。其中下蔡城的典故就来源于前秦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宋玉东邻为绝色美女,惑阳城,破下蔡,窥宋玉三年,而宋玉并没有动心。当时描写女性的艳情诗词多是如此,除了绮丽还有情深似海和惆怅千结,不只是李商隐,惆怅莫过杜牧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深情莫如温飞卿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不只是形容女性的诗如此,写景的诗句也要色彩斑斓,声色并茂。杜牧的“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都充满着绮丽和细腻入微的感情。为何如此呢?
这和晚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安史之乱以后,大唐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虽然有元和中兴、大中暂兴等几次复兴,但终属回光返照。这些历史变化在诗坛上也有着明显的表现,比如边塞诗的没落。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为岑参、王昌龄和李白的气势恢宏之作,虽然偶有像高适和杜甫这样对开边流血和战事的频繁进行反思的作品,也是在进攻和扩张过程中进行的反思。这一类边塞诗重点写的是大国气象,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而下之的是战争对于国家的影响和将士建功立业的场景,比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到了中唐,大唐的军事战略开始由进攻态势向防御态势转化,且在边疆战场上数次大败于吐蕃,在唐代宗时期,长安曾被吐蕃军队占领。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哪怕就是镇压节度使反叛,也要向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借兵,正如杜甫在诗中所言的“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以及“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既然由攻转守了,那边塞诗的内容外延就要缩小,同时它的精神内核也开始趋于内敛,所以中唐边塞诗不再有盛唐边塞诗那种恢宏的气势,不用说着眼于大国气象,就连对一场战争的整体描述都变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对一个又一个战场片段的描写。比如“大历十才子”之首的卢纶,有《塞下曲六首》,就是描述了边塞战争中的六个事件。
在这里插入一个关于《塞下曲》的小知识点。这《塞下曲》和《塞上曲》有什么区别呢?汉朝时候有《出塞曲》和《入塞曲》,出塞就是到了边关以外,这里又被称作塞上,按照国界划分属于国外。入塞就是从边境口入关回国,这就是回到塞下,按照国界划分这里属于国内。所以北宋范相公在抵御西夏进犯时有感而发的“塞下秋来风景异”不是出征时的场景,而是在境内边关防御时看到的景色。
再来说说卢才子的《塞下曲六首》,这六首诗描述了边境的六个战斗场景。其中,有将军点兵的画面,正是“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也有军中欢宴的场景,正是“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最有名的是第二、三首。第二首是这样写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里用的是李广的典故,来展示领兵将军的勇猛。第三首则呈现了中唐边塞诗少有的大场面:“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是毕竟描写的是中唐的落日气象,前两句的全局性的大场面还是没有坚持到最后,仍然是以一个将军的兵器的近景收束。有人将其归因于“大历十才子”羸弱的诗风,有人将其归因于诗人才情有限,但是我个人还是倾向归因于大唐国力的下降和攻守之势的变迁。
除了场面之外,中唐的边塞诗还添了悲凉,很少去谈论战争的胜败,代表作就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应该是中唐最好的边塞诗了,景色、声音和感情尽交融。“受降城外”,原本是在征战中获胜后接受对方投降的城池。如果是在盛唐时期,在受降城出征也好,防守也罢,征人都会充满必胜的豪情,但是在此时,余下的只有思乡的苦情。一旦一个国家停止了豪情万丈的开拓,转为对个人情感领域进行探索,诗句情感就会变得丰富细腻,用词上就会趋向绮丽。
讲过盛唐和中唐的边塞诗,那么是不是也要选一首晚唐边塞诗来讲呢?并没有,这不是我不想选,而是晚唐几乎没有好的边塞诗。原因是客观条件的变化,即没有边塞。中唐之后藩镇林立,朝廷能直辖管理的州县越来越少,往往出了国都就是藩镇,一个被藩镇包围的朝廷怎么会有用来抵御外族入侵的边疆?没有边疆怎么会有好的边塞诗呢?所以在讲晚唐的绮丽诗风时,选择一首爱情诗更能体现这一诗风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首李商隐的类似于无题诗的诗作。
碧城三首·其二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碧城》一共有三首,是李商隐不叫无题诗却相当于无题诗的一组诗,《为有》《一片》《当句有对》等皆属于此类诗。可能读者并不太了解《碧城三首·其二》,相对于这首诗,《碧城三首·其一》或许更为著名。
碧城三首·其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虽然这《碧城三首·其一》也不乏绮丽,尤其是“犀辟尘埃玉辟寒”这句,但相对而言,《碧城三首·其二》的绮丽要更胜一筹。诗题“碧城”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太平御览》的记载,此为道教之神元始天尊的居所,元始天尊以碧霞为城,故称碧城。碧城有金台五所和玉楼十二座,李白的诗句“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便是对碧城的描绘。
本诗中的碧城指的是道观,当时的道观可并非清修之地。在唐代,道教为国教,不时有公主前来道观清修,她们一般会带来一众宫女。此外,也有像鱼玄机这样被情所伤的良家女子入道,从而有了大量的女冠子,同时引来不少书生的光顾。当时的道观可谓修道书生和女冠子们谈情说爱的场所,树树栖凤鸾,美人才子各有所欢,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李商隐曾到玉阳山修道,结识了不少女道士,更是与以宫女身份入道的宋华阳情投意合。两人产生了爱情,便经常约会。宫中女子本就寂寞,好不容易出了宫,便迅速地开始寻找爱情,因宫女大都如此,修道的公主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宋华阳毕竟是公主身边的高级侍女,经常因公差而爽约,比如诗人就曾在《圣女祠》中抱怨她“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其实这并不是宋华阳故意放李商隐的鸽子,或像其他有两三个情郎的女道士一样另有所约,而是在完成她的本职工作——侍奉公主修道。这样一来,宋华阳就只能派低阶侍女到约会地点通知李商隐“临时有事,今天的约会取消”。如此,爽约也就变成了家常便饭。
《碧城三首》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二,那这《碧城三首·其二》又说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吧?“对影闻声已可怜”——每当我看到你曼妙的身影,哪怕只是不确定的影子,听到你美妙的声音,我都觉得你无比可爱。这足可见当时诗人对宋华阳的痴迷程度,直接夸赞似乎还不够,于是诗人又用了比兴的手法,将玉人的美貌比作荷花。
比作荷花没有什么稀奇,在唐代以采莲为主题的诗作中有大量夸赞采莲女的诗句,如王龙标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以及李太白的“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但无论怎么夸赞,若耶溪畔的荷花终为凡间之物,而李商隐把宋华阳比作瑶台玉池中的荷花,玉池为仙界之池塘,许浑曾有“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之句。玉池是本诗第一个绮丽意象。
在唐代,修道者亦是修仙者,“玉池”这一意象一合宋华阳修道女冠子之身份,二合宋华阳的如玉容颜,而“田田”是表示水中芙蓉开放最完美的时候。这一联可谓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讲宋华阳的美,可谓夸赞到了极致,主观是指诗人心中觉得宋华阳可爱,客观是指宋华阳的美如荷叶之田田。
但是,颔联并没有将这种甜蜜延续下去,而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掉书袋和作诗如獭祭鱼的李商隐。“不逢萧史”和“莫见洪崖”这两个典故要表达何种感情?
萧史善吹箫,后与秦穆公之女弄玉成亲,夫妻二人笙箫和鸣、跨龙乘凤,飘拂升天而成为神仙,秦国的旧都雍城便成了凤城,凤城在以后的诗词中便代指京都,而萧史也成了诗词中如意郎君的代称,比如“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洪崖的典故则出自《西京赋》,主人公是传说中的大音乐家,叫伶伦,诗人曾在七言绝句《钧天》中以伶伦自比,言“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伶伦的仙号为洪崖,传说其听凤鸣而辨十二音律而铸十二钟,在《神仙传》里他被称为洪崖先生。李商隐的这句诗是化用晋代玄学大师郭璞的《游仙诗》中的“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陷入爱情的男子常常浮想联翩,这两句诗写出了李商隐的担心,爱情的排他性让诗人产生了这样的内心活动:“我最亲爱的人,你生命中的如意郎君,除了我不会有其他人了,那萧史早已经跨龙成仙和弄玉比翼双飞了,你是不会遇见他的。而我的担心是,你会见异思迁,你会遇见能解你心音的洪崖先生,我只求你珍重我们的这段感情,请不要移情于他人。”首联还只是怜爱,颔联便已经表达了对这段感情的难以割舍。
首联和颔联已经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到位了,那颈联还能写些什么呢?商隐荡开一笔,写了其他人和事。他用紫凤比作女子——也就是其他女冠子,将赤鳞(红鲤鱼)比作男子——也就是其他书生。他们在干吗呢?放娇一词点破一切,她们在和心爱之人在我们固定的约会场所在大胆的幽会,而男子鼓奏起能令湘女唱歌的瑟弦。第二处绮丽之处出现在颈联,极其华丽的四个意象“紫凤”“赤鳞”“楚佩”“湘弦”集中出现,加上放娇和狂舞的动作连接,有动态感,将爱情热情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热闹都是别人的,心爱的你没有出现在我面前,我什么都没有,人家有多热闹,我就有多凄凉。尾联李商隐自比鄂君,就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乘船的君子。鄂君在舟中被人示爱,举绣被而覆之,而诗人这里,虽绣被仍在,但所爱不在,便只有独自成眠了。诗人用了最后一组绮丽的意象,绣被焚香,这原本都是为了迎接爱人而准备的。熏香用了荀彧的典故,商隐在《牡丹》中有诗句“荀令香炉可待熏”,焚香代表对自己形象的精心打扮,绣被表明了两人约会地点的精心布置。但是因为无法与爱人相会,这一切变成了徒劳。我们从本诗可以看出,年少的商隐是一个浪漫的人,不但文笔细腻,学识广博,而且很精致。同时这首诗反映出商隐早期的爱情诗与中年时期的爱情诗有所不同,相对无题的晦涩,这首诗中的商隐感情炽烈且直率,诗句更为大胆和直抒胸臆。
(4)晚唐诗的特点之三——私情的觉醒
晚唐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充满着个人感情,这个特点其实是和前两个特点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且不可分割的。精严是说形式,绮丽是说内容,私情则是说晚唐诗中更深层次的精神诉求。文体精严是晚唐诗的骨骼,它和人体的骨骼一样,极为精密,每一根骨头和每一个关节都是不可代替甚至是不可移位的。这副骨骼是诗在进化中的终极形式,它让晚唐诗显得玉树临风,亭亭玉立。
绮丽诗风是肌肤,肌为肌肉,肤为皮肤。这种肌肉是丰腴的,是落皑霏霏都比不上的丰满浓艳的华丽。这种肌肤亦如吹弹可破、拥有满满胶原蛋白的肤质和高亮肤色。这也就决定了外形上最美的晚唐诗不似南朝诗的纤柔之美,也不似宋诗的清瘦之美,而是一种浓艳且丰腴的美感。私情则是这一切的情感内核,也就是晚唐诗的灵魂。
私情是相对于共情而言的,我们先来看一下何为共情。这种共情从初唐开始探索和萌发,它是“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人与具体事物的共情,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与天地万物的共情,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对于盛唐天下的共情。这种共情存在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之中,体现在老杜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之中,融合在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壮阔雄奇之中,奔涌于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感慨之中。
在横向上看,这样的共情随着大唐骑兵的金戈铁马跨过葱岭,穿过草原,立于大海之滨,直抵彩云之南。在纵向上看,这样的共情被唐诗承载,从一千多年前的盛唐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在吟诵唐诗的时候同当时的诗人、当时的吟诵者,以及当时的倾听者一样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就来源于共情,这种共情正是盛唐诗魅力的体现,更是盛唐的象征和标志。
然而随着帝国的坠落,这种属于整个国家的骄傲渐渐消逝。在安史之乱后,曾有人用诗篇追寻这种骄傲,也曾有人追求盛唐的复兴,但当吐蕃破京、回纥掠夺、泾原军变、甘露之变等事件接踵而至时,为复兴所做的一次次努力最终化为泡影。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曾经仰天而视的唐朝文人,视线开始向下。文人的私情开始觉醒,晚唐诗描写个人情感的作品多了起来,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数量颇多,而且情深处不忍卒读,意切处催人泪下。
我们还是以千古伤心人李商隐为例。他的私情是“如何雪月交光夜”的浪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纠结,是“梦为远别啼难唤”的无力……再看“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一句,此时他的私情到达极致。此时,他的爱情只与自己有关,只与爱情本身有关,至于爱情要寄予的客体,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这种超脱于客体的爱情,最是私情的代表。
(5)“温李新声”——只要好看,风云气短又如何?
关于私情,我想晚唐一位和李商隐并称的人可能有话要说,他就是温庭筠。元好问称二人“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元好问是“建安风骨”的爱好者。西晋诗人张华,就是李白在《梁甫吟》中用典提到的“张公两龙剑”中的张公。当时张华的诗句与建安文学流派风格迥异,因绮靡艳丽而著称,被钟嵘在《诗品》中称“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温李新声”则更擅长儿女情长,尤其是“温李”的绝句和律诗,真的可以看作纸短而情长了,并且温庭筠以浓艳之词见长。此前讲了太多的李商隐的诗,我们来看看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一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是两首以女子口吻来作的杨柳枝词,为什么我要强调是词呢?因为“诗”这个文体在晚唐时的作用还是以“文以载道,言志述事”为主,即便是温庭筠自己的诗作,也与我们熟悉的他的花间词不同,比如那首著名的咏史诗《过五丈原》。
过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这样的诗句风云气一点儿都不少,但是为什么从诗到词,诗人就从怀揣满腔家国情怀的大丈夫变成了热衷于卿卿我我的弱女子了呢?是因为词在唐代的功用,词在当时属于通俗歌曲,是歌女拿来唱的。所以早期有许多词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写的,包括后面要讲到的《花间集》中的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不过我们不是在说诗风的变迁吗?这里选取两首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首词无论是平仄还是用韵都与七言绝句一模一样,除了内容浅显和风格轻佻之外,它们完全符合格律诗的条件。这也是早期词的形式,词源于诗,词从律句到长短句经历了从中唐到晚唐再到五代的演化。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和《浪淘沙》,以及白居易的《杨柳枝词》都是这种律句或者类似律句形式的词。到了今天,这些词被收入《唐诗辞典》中,并被当作诗来看待。与《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一样,它们不但是词,从格律上看也是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温庭筠的这一组作品在表现技法上,既与上述作品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它们都用了比兴和谐音的雕琢手法,而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手法的使用顺序。第一首中,先用比兴手法进行铺垫,用的比兴物是衣料。“一尺深红”代表的是新的布料,红色布料大都用于喜庆场合。“曲尘”是鹅黄色的意思,它的本意是酒曲中生的霉菌。这里是用颜色代指布料,而同样的用法在唐代小说《博异志》中也有记载:“如黄衣曲尘之色。”这种如霉菌之色的布料显然不是什么好的材料。
有的版本作“一尺深红蒙曲尘”,我认为这个版本解释不通,因为它根本经不起训诂学的推敲。曲尘为酒曲中的霉菌,一尺深红色的新布料怎么会和酿酒的酒曲放在一起?这个曲尘是怎么凭空蒙在新布料上的呢?这种错误极有可能是后人在抄写古人作品的时候将曲尘理解成尘土造成的。下面的“天生旧物不如新”这一句就更证明了“胜”字的合理性,新胜于旧,正如深红色胜曲尘色。所以此句的表意是:一尺崭新的红布料要远胜鹅黄色的旧料子。
刚才也和大家介绍过了,这句使用了比兴手法,作者只是要说布料的比较吗?作者当然是在说人,是在反映陷入爱情中的女子的心态。杜甫在《佳人》中曾这样写道:“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再看本诗,“一尺深红”代表的是男子的新欢,而在家等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却成了不如新物的“曲尘”。这“一尺深红”似乎还代表着新的爱情,这位郎君可能即将开始新的姻缘,而这位在家中盼得郎君归的女子却即将沦为弃妇。
后两句则转向对这位女子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合欢桃核终堪恨”,其中对于“合欢桃核”有两种理解,基本差不多,一种是分开两个意象,即理解为合欢花与桃核,另一种理解是单指桃核。我偏向后面一种理解。桃核和红豆一样,在古诗词中都是相思的意象。桃核的两瓣相互拥抱得很紧,也象征着坚贞的爱情,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非刀劈斧砍不能令其分裂。可在本诗中桃核怎么就分开了呢?女子也给出了答案:“里许元来别有人。”
桃核啊桃核,虽然难以分开,但是里面还是有桃仁的,你我是合欢桃核的两瓣,那新人不就是桃核里面的桃仁吗?这是典型的反用意象诗句,将本属相思意象的桃核用解构主义进行剖析,再将桃核中的“仁”谐音作“人”,再加上“元来”二字,令这个负心郎的形象鲜活起来,仿佛他不是因一念之差而喜新厌旧,而是本来就是个朝三暮四的男子。每每读到此处,我都为温飞卿在撰写这样的词句时的脑洞所叹服。
第一首的主题无疑是私情中的悲剧,故不如新,结果是丈夫变心,思妇成了弃妇。第二首的主题则是纯粹写女子相思。
“井底点灯深烛伊”,乍看“井底点灯”似乎很难理解,这里并不是说去修葺水井而在井里点了一盏蜡烛。这是一种比喻,蜡烛在燃烧的时候,烛芯周围的蜡先燃烧,而两边的则燃烧得较慢,所以以烛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井状的形态。然而烛火就位于“井”的底部,这就是这句“井底点灯”的含义。这样“深烛伊”的第一层意思就好理解了,就是灯火在深处照着你,即便你看不到火苗,它也一直在发光发热,一直在为你提供着光明。这烛火又是一种比兴,这是女子心中对情郎炽热的爱恋,即便你远在他乡,我对你的爱也依然结在深深肠,哪怕你不能看到它,甚至不能感受到它,这份爱在我心中依然存在。如果见面,我也要像井底的灯火一样深深照亮着你,我要把日夜牵挂的你再三地看仔细。
后一句“共郎长行莫围棋”似乎也不好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长行”的含义。“长行”是一种类似于博彩的游戏,类似于“握槊”和“双陆”这两种博戏,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时期极为盛行。《唐国史补》中记载“今之博戏,有长行最甚”,唐人经常因长行博戏而废寝忘食。“共郎长行”,讲的是两人在一起时的场景,我们在一起时我愿意陪你玩长行游戏。“长行”是一种赌博,而且是一种市井游戏,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在玩的时候参与者一般都会有所交流,甚至会大呼小叫。那为什么又“莫围棋”呢?围棋是君子六艺之一,相对于长行来说是高雅的游戏,但是少了些生活的气息。
前两句的“深烛伊”“共郎长行”和“莫围棋”,体现了女子发自肺腑的谆谆叮咛。这两句还有一层意思,在这里温庭筠使用了谐音和双关的手法。“烛”,可谐音作“嘱”;“围棋”,可谐音作“违期”。长行如果单纯地理解为游戏,未免浅薄了些。此处,长行可双关长途旅行。这样看来,前两句包含着女子如下的嘱咐:我深深地嘱咐你,我要与你相随相伴、永不分离,还请郎君远行之时信守誓言,千万莫要违约违期。
诗人用了极细致的雕琢手法和一个又一个贴切的比兴,这似乎也给词的收尾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这组诗该如何收束呢?温庭筠无疑是描写私情的高手,不但让这首诗以豹尾收关,而且让这一联诗成为反映千古爱情的名句,甚至让其成为我们在相思之情达到极致时想到的第一联诗。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从文学上来看,这一联诗无论从整体结构来看还是从部分意象来看俱可用“绝妙”二字来形容。“骰子”承接了上句的“长行”这一博戏。“玲珑”二字又给予了这枚骰子性别,再次强化本诗是女性视角的作品。这两个词已然是致巧,而“红豆”一出,此句再次升华。红豆,又称相思豆,这一意象最著名的使用就是王维在《江上赠李龟年》中的使用。
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物最相思”,将最相思之物安在女性化的骰子上,是表达对博戏的深爱吗?显然不是,在古代,骰子是使用动物骨头制成的,相传是才高八斗且深情婉致的陈思王曹植所发明,起初的骰子上面的点数为黑色,并没有红色的点面。到了唐代,骰子上才出现了红色,相传是一位深情的男子赋予骰子红色的,他就是唐玄宗。
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一次博戏中,唐玄宗眼看就要输给杨贵妃,在最后一次投掷中,只有摇到四点才能挽回败局。唐玄宗在掷出骰子后连声大喊:“四,四,四。”果然天遂人愿,摇出的点数真的就是四。于是皇帝大喜,令高力士诏告,骰子可以涂红,所以就有了描红的骰子,而玄宗摇出的四,则被涂上了全红。在本诗中,作者将描红的点数比作安入的红豆,所以就有了“玲珑骰子安红豆”中意象的精工铺陈,也让后面的“入骨相思知不知”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自然天成,也让这份属于女子的私情深邃到了极致。
红豆入骰子,相思入骨。骰子描红人尽皆知,我的相思如斯,你——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