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汉籍关系论考(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魏徵的言行录与编者

魏徵的言行录大致分为两类,即由魏徵本人所著、魏徵逝世后由他人所编。

首先,关于魏徵本人所著书籍,《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载:“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可知,魏徵本人记录了与太宗的多次谏言并将之展示给同僚褚遂良。同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中有“《谏事》五卷(魏徵撰)”,可知《谏事》五卷为魏徵本人所撰。除此之外,《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记载,魏徵所著书籍中,有《谏事》五卷、《时务策》五卷、《魏徵集》二十卷等。遗憾的是,此三种书籍皆部分佚失。最新研究表明,《时务策》于8世纪传入日本,至镰仓时代已广为流传。(5)

清王灏(?—1888)所辑《畿辅丛书》收录有《魏郑公文集》三卷的内容。(6)魏徵被封为郑国公,故《魏郑公文集》为魏徵文集。《魏郑公文集》卷一收录了《谏太宗十思疏》等谏疏;卷二收录了《明堂议》等朝议;卷三收录了《群书治要序》等序言。《魏郑公文集》三卷分别摘自《全唐书》卷一三九、一四〇、一四一,当为《魏徵集》二十卷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魏徵逝世后他人所编书籍,《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故事类”载有敬播(?—663)《文贞公传事》四卷、刘祎之(631—687)《文贞公故事》六卷、张大业(出生年月不详,高宗武后时代之人)《魏文贞故事》八卷、王方庆(?—702)《文贞公事录》一卷等。此外,同卷“杂传记类”著录有王方庆“《魏文贞故书》十卷”。(7)

其中,王方庆《文贞公事录》《魏文贞故书》出现在《新唐书》同一卷中,故两书为不同书籍。而且,因“书(書)”与“事”字体近似,故王方庆的《魏文贞故书》原名当为《魏文贞故事》。(8)遗憾的是,上述诸著作均已散佚,难以详究其内容。

关于王方庆所撰《文贞公事录》,庆历元年(1041)成书的《崇文总目》卷二“传记类”中可见“《文正公事录》一卷”。此外,绍兴十五年(1145)成书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卷一“史类故事”中,载有王庆方(“方庆”之误)的《魏徵传》一卷(9),《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载有“王方庆《魏玄成传》一卷”。因“玄成”为魏徵的字号,因此推测王方庆的《魏徵传》一卷、《魏玄成传》一卷与王方庆的《文贞公事录》一卷为同一作品。另外,宋司马光(1019—1086)所撰《资治通鉴考异》卷十贞观六年(632)正月“魏徵谏封禅”条载有“王方庆《文贞公传录》”,故《文贞公事录》应为王方庆《文贞公传录》的别称。

此外,关于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先于《新唐书》成书的《崇文总目》卷二“传记类”中著录有“刘祎之《文正公故事》三卷”。(10)“魏文正公”即魏徵,因避宋仁宗“赵祯”讳而改“贞”为“正”。

另一方面,宋陈振孙(1183—1261)所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载:“《魏郑公谏录》五卷,唐尚书吏部郎中琅邪王綝撰……所录魏公进谏、奏对之语。”《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中有“王琳《魏郑公谏录》五卷”。王方庆名綝,字方庆,故“琳”为“綝”之误,《魏郑公谏录》五卷为王方庆所撰。

此外,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一《艺文志》“唐魏徵《谏事》《谏录》《时务策》”条载:

《中兴书目》:唐《魏郑公谏录》五卷,吏部郎中王綝撰,集征谏太宗一百三十事。

可知,《魏郑公谏录》五卷为时任吏部郎中的王綝所写,由魏徵的谏言一百三十事组成。其中的“《中兴书目》”为淳熙五年(1178)陈骙(1128—1203)所编《中兴馆阁书目》。虽然此书早已散佚,但在《玉海》等书中仍可见其佚文。

据《四库全书提要・魏郑公谏录》记载,元翟思忠撰有《魏郑公谏续录》二卷、明彭年撰有《魏郑公谏录补》一卷。《魏郑公谏录》五卷与《魏郑公谏续录》二卷现存,被收于《四库全书》。

最近有学者指出,《魏郑公谏录》五卷为刘祎之《文贞公故事》与王方庆《文贞公事录》合编而成。(11)然而,若摘自刘祎之与王方庆二人所撰书籍,仅冠王方庆一人之名,则令人费解。也有人指出王方庆的一卷本《文贞公事录》扩大至二卷后,又于南宋时代被补增,成为《魏郑公谏录》五卷(12),但明显难以说通。正如会田大辅所言,《魏郑公谏录》五卷本于唐高宗时所作,后由王方庆辑录成书。(13)

综上,可以明确的是《文贞公事录》应为王方庆《文贞公传录》的别称,与《魏郑公谏录》为不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