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作为重要的智库产品,皮书是对当前中国与世界热点问题进行年度监测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成果表达形式,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有关中国发展、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
从1991年底第一本《经济蓝皮书》诞生算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仅2013年版的各类皮书已达254种,2014年有望突破300种。皮书系列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和领域,其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前,皮书不仅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图书品牌,而且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品牌,并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成果知名发布平台和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话语平台!随着皮书出版年份的增加,研究领域的拓展,内容积累越来越厚重,特别是近年来以皮书数据库建设为主的皮书数字化和以荷兰BRILL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英文版皮书为主的皮书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皮书这一智库性产品将形成更大的集聚和放大作用,其价值更加不可估量。
这些皮书所取得的成绩对于皮书出版者来说,既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舞,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毕竟,皮书作为一种自觉的研创和出版活动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它仍然不得不面对自身发展中的缺陷与问题;与国家和公众的需求相比,它的能力尚存在差距;与国际标准相比,它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作为一名皮书出版人,在将皮书作为一种出版型态和智库品牌打造的二十多年中,忧患意识始终与我相伴相随。这种忧患意识也在不断激励着我和我的团队以及日益壮大的合作伙伴,不断探索和完善皮书的研创和出版体制、机制、技术规范和评价办法。从2000年夏天开始,我们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皮书年会,组织皮书研创专家和编辑就皮书研创、出版和发布推广等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2011年首部皮书研究系列丛书《皮书研究:理论与实践》出版后,得到了皮书研创者、使用者和出版同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坚定了我和我的团队在研创出版皮书的同时,对皮书本身进行研究的信心和底气。近三年来,我们进一步对皮书研究和评价工作做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性安排。2014年,我们在出版社原皮书评价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皮书研究院。皮书研究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皮书从内容质量、社会影响力监测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并组织优秀皮书奖的评选。同时,对皮书的出版型态、编辑规范、品牌推广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既有在《中国图书评论》等核心期刊上刊发的论文,也有正式出版的研究著作。皮书研究院的成立不仅为构建研究型出版社奠定了基础,更为皮书研创、评价、品牌管理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础和制度性保障。
本书的主题是:皮书研创与智库建设。这一主题的设置源于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界面临的智库建设的迫切任务,更源于皮书自诞生以来的智库产品的天性。本书的出版至少具有以下两点意义。
本书是对2011年(最近三年)以来关于皮书研创与智库建设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集结。其中,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主管领导对皮书未来的顶层设计与宏图展望,又有皮书实际运作者对皮书未来品牌维护、评价价值的现实思考;既有皮书主编对皮书实际创作过程的总结、提炼,又有皮书编辑对皮书内容的二次开发与分析。可以说,本书既为皮书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宏图,更为皮书的研创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南。
本书是对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智库建设指示精神的一次有益尝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皮书作为一种专题性研究报告,以定期连续发布的方式,通过媒体的话语转换和传播,影响社会精英,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大众共识,进而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和吸纳,最终影响决策。它基本上涵盖了智库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方式。因此,本书指出,皮书研创就是智库建设的主要抓手和落脚点。研创一部好的皮书和创建一支好的智库,具有相同的意义!
“皮书”二十年来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位领导、学者,尤其是王伟光院长、李扬副院长、李培林副院长的全心投入与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总局长邬书林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与爱护,离不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长期关怀,更离不开每一位皮书研创者的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作为本书主编,我还要感谢蔡继辉、吴丹、丁凡、丁阿丽这几位来自皮书研究院和皮书出版分社的同事为本书的出版、编辑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中“总论”栏目内的几篇文章主要由吴丹、丁阿丽根据三年有关皮书研创与智库建设的讲话稿整理完成,向她们一并致谢。
愿《皮书研究》系列丛书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优质皮书、更多的优秀智库服务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谢曙光
2014年8月于北京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