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业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现状。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介绍巴基斯坦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状况、农业技术特点、农业市场特点、农业发展政策等(李晓芝等,2011;鲍文,2013;吴园等,2018)。二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业合作的前景与潜力。陈燕娟(2010)、张斌(2012)、高云(2015)、张雯丽(2017)认为,中国与巴基斯坦在农业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在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化领域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三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关系。胡晓雨(2017)、程云洁(2017)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指标对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农产品出口各具比较优势,双方出口农产品的竞争性较弱,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性,未来贸易发展潜力较大。四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张斌(2012)认为,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业合作存在规划性不强、深度不够、形式单一、地域重叠等问题,建议加强双边农业互访、合作制定中巴农业合作规划以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中巴经济走廊是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的,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巴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2013年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战略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则明确提出,“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中巴经济走廊涉及港口建设、能源管道、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等重点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能源、电信、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亟待加强。有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战略价值、安全形势等,进入规划、设计、实施阶段的都是能源、交通等基础建设领域,具体的产业合作领域研究较少。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对促进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业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证明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业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为中巴种业合作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作为农业合作的技术载体和保障,双边种业合作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可持续性,而现有文献鲜见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种业合作的研究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论指导跟不上实践发展需要的困境。同时,中巴经济走廊是超越陆地道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名词,代表着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经济因素的跨国流动。因此,产业合作才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每个产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展针对性合作研究,中国与巴基斯坦种业合作的研究重点是围绕合作目标,构建互利共赢的双边种业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趋势是以中巴双边种业合作模式为基础和参照,建立一种能够复制推广的双边、多边,甚至区域一体化种业合作模式,为中国种业国际化战略推进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