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对“中国城市文明史”的构建,我走过了漫长的50年。
我念中学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学科,但入读香港大学时我选了地理为主修科,当时认为地理较为经世致用,毕业后找工作较易。但我仍选了中国文学为副修科。在念硕士和博士时,我的兴趣由经济地理慢慢向城市地理倾斜,但我对研究中华文明的兴趣从未减退。
毕业后,与城市有关的教学与研究便成为我在香港大学的主轴。在1980—2019年间,我出版了多本相关著作,即《中国的大都市》《香港与澳门》《北京:由传统国都到社会主义首都》《香港发展地图集》《澳门五百年》《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清明上河图:北宋城市繁华回忆》和《西方古城市文明》。
近20年来中国考古的新发现加深了我对中华文明研究的兴趣,我更阅读了不少中西方和南北美洲考古与文明史研究的著作,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这些阅读使我有两点收获。第一,我逐渐感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实乃该国文明的演变历程,而城市就是文明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和载体。因此,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即城市角度,看历史和看文明,或从空间上叙述历史和文明。第二,我发现对于中华文明的源起、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它和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有何特色,以及在未来的世界它将会有何贡献等问题,现有的出版物仍没有足够的回应,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理解。这两个体会就是我写此书的动机。
2020年6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上发表书面致辞,强调“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这确实是中华文明礼义之邦的写照。它定能一如既往,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克服困难的挑战,走向和平、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当我回顾中华文明史,且当窗外风雨声大作时,我强烈地感觉到,中华各族人民在5000年来从所经历的无数艰辛中积累出的睿智,实可以宁静致远,为中国及世界和平发展再创辉煌。
薛凤旋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