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研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写作背景、成书过程、书的结构

重读经典作家100多年前所著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已逝先贤的智慧中寻找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破解当今世界波谲云诡之后的真相和实质,有利于我们正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国际化的新挑战。

一、写作背景

根据解释学的理论,文本虽然以物的形式承载了作者的内在想法,然而文本自身并不言说,这导致文本中潜在的和显明的思想就像康德的“自在之物”,超越了读者的认识限度。然而,此论过于悲观。黑格尔、马克思一再指出,个人是时代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回到作者写作的时代,梳理曾经对作者思想构成影响的理论,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作者究竟想表述怎样的思想,解决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我们理解作者缘何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措施。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是列宁在1916年上半年写成,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为书名发表于1917年4月,1935年首次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并按照列宁手稿全文刊印于《列宁全集》俄文版第2—3版的第19卷。这篇著作分析了《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对帝国主义问题作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其写作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理论背景。把握这些背景,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理论贡献和现实价值。

(一)时代背景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流畅优美的词句描绘了资本主义的特征:“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资本主义不停地变动和革命,不仅体现在它用商品的低廉价格和赤裸裸的现金交易消解其他生产方式以及素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东西,还表现在它的自我变革上。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从产业革命完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这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努力实现工业化耗费了当时资本家几乎所有的注意力、时间和金钱。资本增殖的源泉在于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2]工人身上“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3]。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这种榨取,就必须增加可榨取的资源和对象,这就需要把大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可变资本,让其推动更多的不变资本。生产资料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生产处于机械化状态,兼并垄断尚属罕见。资本家对资本主义诞生地以外的世界加以征服、殖民和镇压并进行剥削的动力几乎处于停歇状态。

然而,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的30年间,欧洲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电力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发明使工业发生结构变化,促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化学、石油、电机和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技术进步和激烈竞争大大加强了生产的集中,到19世纪末,高度发展的生产集中化又直接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工业、金融和商业日益集中于巨型公司之手。“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4]

虽然俄国的资本主义被种种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纠缠,然而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加快了俄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过程,促进了新的垄断组织的形成,一大批辛迪加垄断组织在俄国应运而生。集中化过程不仅席卷了整个工业,而且也席卷了银行资本领域。大银行垄断组织不断形成,一些小银行不断变成大银行的分支机构。[5]因此,列宁指出:“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及其集中于少数几个机构,银行就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发展成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它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产地。”[6]银行垄断组织逐渐成为固定资本的所有者。银行资本日益与工业资本融合成金融资本。

在对利润以及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贪婪需求之下,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对世界各国无情的暴力征服。19世纪8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国家进行最疯狂和野蛮的侵略,灭亡了许多弱小国家,兼并了许多弱小民族,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异常激烈。20世纪初,世界被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几乎瓜分完毕。英国用暴力攫取了450万平方英里土地,并将之归到帝国名下;法国夺取了350万平方英里;德国,100万平方英里;比利时,90万平方英里;俄国,50万平方英里;意大利,18.5万平方英里;美国,12.5万平方英里。总共1/4的世界人口被征服。[7]伴随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空前激化,并导致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美发达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新变化,以及它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条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新的理论探索,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在战略上、实践上作出新的调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明确地指出了自由竞争会由生产集中而走向垄断的趋势,并对这种趋势的后果作了科学的预测。恩格斯晚年已看到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若干迹象,看到工人阶级斗争条件、斗争方式的新变化。然而,他们都不可能对新时代的经济政治特征以及工人阶级斗争的新任务作出明确的概括和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先后辞世,给国际工人运动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决的历史课题。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各个派别的理论家和领导人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时代课题。其理论倾向分为左、中、右三派。

左派以卢森堡为代表。卢森堡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的横向扩展。在讲授和写作《国民经济学入门》时,便提出“资本主义在地理上的扩大再生产”意味着“资本统治范围的巨大扩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强调资本主义是通过“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而发展的。[8]她在其主要著作《资本积累论》(1913年)中提出两个基本主张,一是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存在逻辑错误,即马克思忽略了非资本主义购买者存在的必要性,导致社会总产品无法在价值上完全实现。二是她认为资本主义事实上被各种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所包围,竞争的压力迫使资本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国家与这些非资本主义的外部组织进行贸易,并且最终摧毁它们。[9]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存在于劳动产品中,唯有将产品卖掉才能使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公,工人和非生产阶级的消费能力有限。资本家彼此之间也许能够消费剩余商品,但资本家的消费服从于对剩余价值的攫取,他们不会毫无目的地消费,而是会将这些劳动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积累。然而,卢森堡认为这样只是将问题从这个过程推到下一个过程,增加的生产把更多的商品投入到来年的市场,这样资本家就会被年复一年不断增长的劳动产品所包围。因此,非资本主义外部组织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实现就至关重要,资本积累必然涉及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资本对小商品经济的斗争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对现存积累条件的斗争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她认为:“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用来表达在争夺尚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竞争中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的斗争。”[10]帝国主义是若干资本主义国家争夺资本积累的外部环境,其手段是殖民地政策、国际借款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这些手段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出公开的暴力、欺诈、压迫和掠夺。资本积累的最大界限是最后一块非资本主义土地的资本化,这一界限达到之日也就是资本主义崩溃之时,因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生命的最后阶段。

右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伯恩施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趋势不是集中,而是日益分散,大批的小生产者由此日益变得富裕。因此,他反对马克思有关股份公司是实现资本集中的形式的观点,认为股份公司使资产和资本分散。根据他的观点,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资本家和无产阶级消费有限,数量巨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大企业吞并小企业,而是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共存和发展。“伯恩施坦就这样彻底否定了19世纪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日趋激化的事实;否定了像股份公司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的企业的出现,以及卡特尔、托拉斯等大垄断组织的形成,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扬弃,因此也就否定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在向它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过渡的事实。”[11]在政治上,伯恩施坦派认为,欧洲“一切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特权一步一步地向各种民主制度让步。在这些制度的影响下,并且在日益活跃有力的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倾向的社会反作用”;“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愈是民主化,巨大政治灾变的必然性和机会就愈减少”[12]。因此,该派认为,普选制和议会制是工人实现解放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理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部分一部分地自然生长出来,不需要社会革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不必坚持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只要坚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渐进、和平和改良的策略,即可达到使资本主义自发地长入社会主义这个最终目的。

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这些情况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作出新思考。针对伯恩施坦对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的批判,考茨基予以驳斥。他肯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基本历史趋势的分析,并指出特别在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出现以后,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理论已经越来越得以证实。考茨基从工业与农业的产业结构出发,将帝国主义定义为:“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征服和吞并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考茨基以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三阶段探讨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农业是从事活的机体的生产与再生产,在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劳动力的吸引等方面都不如工业。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日益落后,不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由此考茨基将帝国主义规定为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本主义政策,视为获取农业地区的原料和粮食采取的一种扩张政策。然而帝国主义政策并非完美无缺,它不仅加深了工业国与农业国的矛盾、工业资本家与农业国内的无产阶级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各工业国之间的竞争,激发工业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性的战争。“帝国主义的武力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来说远远不是必不可缺的,甚至今天在资本主义的各种扩张方法当中,也是最费钱的和最危险的,但绝不是最有效的一种;除了它以外,可以采取经济意义大得多的其他方法。”[13]考茨基提出将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超越帝国主义发展阶段进入到超帝国主义。在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异常尖锐的背景下,考茨基提出超帝国主义论,给工人运动展示了垄断资本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实现和平的前景,对工人运动造成了一种和平的幻想,这在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时代,对工人运动形势的错误判断对工人运动有着误导作用。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如何对待战争,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思想,世界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二国际中居于领导地位,他们多次作出决议,声称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然而战争爆发后,他们立即背叛了他们的宣言,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投票批准德国军事预算案的建议,并发表公开声明宣布在敌人的突然入侵威胁面前,“所要决定的,不是赞成还是反对战争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为保卫祖国所需要的资金问题”。“我们不能在危险关头把祖国置之不顾”,无耻地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所发动的战争。[14]1914年8月5日,列宁从克拉科夫报纸上获悉上述消息后,即公开宣布:“这是第二国际的末日,……从今天起我不再是社会民主党人,而要成为共产党人。”[15]意大利党也发表声明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由于支持德国和奥国的战争政策,已失去了称自己为国际社会主义者的权利。”考茨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从1914年8月8日起,他在《新时代》上先后发表《战争》《战争的影响》《战争时期的社会民主党》《国际主义和战争》等文章,竭力抹杀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为德国社会民主党辩解。他认为,战争是在被迫的情况下爆发的,每个参战国都是迫不得已陷入其中的。因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自卫”,“保卫祖国”无可指责。他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奉献出全部力量来使国土的独立和完整不受侵犯。[16]在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国际工人运动分裂为反战和参战两大派别。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以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可能性,成为当时无产阶级运动的焦点问题。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充分暴露为列宁的理论分析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二)理论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分析成为列宁写作的指导思想。虽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生之年,资本主义还主要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然而他们以理论的逻辑分析,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现象:“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7]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由资本主义为了销售商品,奔走于世界各地,并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输送到其他国家,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由于经济学知识的局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性的内在根源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布鲁厄认为,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持有一种消费不足理论。

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对利润的追逐。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的生命力在于增殖,马克思用吸血鬼来形容资本的贪婪本性,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刑的危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以及第3卷中分析了资本积累在带来财富积累的同时造成贫困的积累。一方面是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资本过剩和生产的相对过剩。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资本家将过剩资本输出到其他地区和市场,开拓殖民地。由于殖民地的劳动剥削程度较高,使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在《资本论》第3卷第27章中,马克思分析了股份公司的作用。一是扩大了生产规模,股份公司使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将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变为公司的企业。二是使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与私人资本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三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产生了专门的经理阶层和靠股息生存的金融贵族。资本所有权与现实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完全分离,利润表现为对别人剩余劳动的单纯占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股份公司职能同资本所有权分离,劳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的意义以及实质。意义在于这是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点。“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相互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18]资本主义这些新变化的实质:“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它作为这样的矛盾在现象上也会表现出来。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垄断,因而要求国家干涉。它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虚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19]股份公司的产生推动了垄断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

恩格斯在对《资本论》第3卷的编辑中分析了卡特尔以及国际卡特尔对于推动生产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他再次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出发分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是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在资本关系的限度内调整生产关系,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股份公司由此产生。然而对于某些生产资料和交通手段,例如铁路,由于一开始规模就特别庞大,随着这些产业的逐步发展,股份公司所实现的社会化形式也不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20]。恩格斯辩证地分析了股份公司和国家财产产生的意义。第一,它表明资产阶级不能继续驾驭现代生产力。资本家的全部社会职能由雇佣职业来执行,表明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资本家拿红利、剪息票、在各种资本家相互争夺彼此的交易所中进行投机,除此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活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初排挤工人,现在却在排挤资本家了,完全像对待工人那样把他们赶到过剩人口中去”[21]。第二,不管是转为股份公司还是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没有被消灭,资本关系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没有被消除,反而被推到顶点。恩格斯预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内在规律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揭露,成为列宁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重要理论指导。

有关帝国主义的相关研究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写作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材料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于领导革命斗争的需要,列宁从1915年的年中开始,在伯尔尼集中力量认真研究了有关帝国主义的问题。从他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可以看出,他广泛阅读了帝国主义的相关研究著作,从148本书籍和232篇文章中摘录了共约50个印张,1000多页的笔记。这成为他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有用资料。霍布森的《帝国主义:一个研究》、拉法格的《美国托拉斯》、别拉尔的《英国与帝国主义》(1900年)、里谢尔的《德国大银行及其积累》(1905年)、格弗尼茨的《不列颠帝国主义》(1903年)、利夫曼的《参与和投资公司》(1909年)、兰斯堡的《德国的银行业》(1909年)、厄什维葛的《水泥》(1909年)、希法亭的《金融资本》(1910年)、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1913年)等都是列宁当时的阅读内容。他们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资本主义新阶段中出现的资本集中、金融资本统治、资本输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等新现象,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对殖民地的掠夺及其他一些特征,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帝国主义的新材料。

例如,拉法格在《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1903年)一文中,通过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托拉斯制度”和“托拉斯体系”是资本主义新阶段,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它同金融资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22]托拉斯制度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集中”的产物,“托拉斯体系必须通过银行的组织将工业联成整体……银行和工业相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需”,“银行和工业的利益,从来也没有像现在美国这样密切地结合在一起”[23]。拉法格指出托拉斯不仅统治经济领域,而且还控制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垄断资本集团既掌握管理国家的全部财富,又操纵国家的对外政策;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激化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托拉斯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生产过剩危机,只会扩大和加剧这种危机。他的分析较为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特点。

此外,霍布森、希法亭等人的研究,对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写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John Atkinson Hobson, 1858—1940年)是英国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一个富有家庭,1940年4月1日卒于汉普斯塔德。他毕业于牛津大学,毕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极投身于英国社会改良运动。他首次将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系统批判了近代帝国主义,他的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的系统理论著作《帝国主义:一个研究》(1902年)影响巨大,“几乎所有对帝国主义问题的后续理解都深受霍布森这本开拓性著作的影响”[24]。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现代帝国主义与古代东方和罗马帝国的区别。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对外政策,是一种有意识的对外扩张政策。在研究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之后,他区分了新老帝国主义的不同:“新帝国主义和老帝国主义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一个日益强盛的帝国的野心,已经为几个互相竞争的帝国的理论和实践所代替,其中每个帝国都同样渴望扩大政治势力和获得商业利益;第二,金融利益或投资利益统治着商业利益。”[25]

二是深入到经济动因寻找帝国主义的根源,反对当时流行的种种有关帝国主义产生原因的分析。针对美化帝国主义行径的官方宣传,即将帝国主义描述为给低等种族带去文明、带去基督的仁慈追求,霍布森指出这仅仅是一种虚伪的、欺骗人的自负,其背后的真正动机是通过传教士的工作,为从事帝国主义剥削的政治家和商人们提供表面上看来高尚的动机。对于一些理论家将帝国主义解释为人类天性中固有的军事主义和主战主义的结果,他指出,爱国主义和主战主义并非是人类本性的固有特点,而是后天从社会中习得的。此外,他还抨击了帝国扩张的人口过剩论、种族优越论、贸易论。与这些当时流行的观点不同,他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产生的经济动力和根源。其动力是对“积累资本并把得自这笔资本的利润投资于新的但同样有利可图的资本的那种动力”[26]。资本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的和平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使得产业财富急剧增加,然而如此巨额的财富却集中到非常有限的少数人之手,年度收入分配变得极为不平等。资本家的巨额财富过于庞大,甚至最浪费和奢侈的生活也不能影响到储蓄,工人却生活窘迫。资本家的储蓄如果被转化为生产资本,这将导致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可盈利的国内投资几乎不存在。为此,资本家只能选择向国外投资。“到处都出现生产能力的过剩,出现需求投资的过剩资本。所有实业家都承认他们国家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了消费的增长,生产的商品增多,就越不能销售获利,而且现有的资本越多,也越不能找到有利的投资。就是这种条件构成帝国主义的根源。”[27]

三是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无效与政治上的反动。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霍布森说明了帝国主义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近代帝国主义的显著特征是使英国增加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英国同这些地区的贸易是微少的、不稳定的和停滞不前的。帝国主义引起政治上的反动,使专制统治加强,政党腐化,而且还意味着“现在的军国主义和将来的毁灭性战争”[28]。在英国属地多数人是没有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的,选举权和随选举权而来的其他权利事实上为白种人所独占。

四是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帝国主义是一项很坏的政策,但为何还为英国所推行呢?霍布森强调:“唯一可能的答案是国家整体的事业利益要服从某些局部利益,而这些局部利益争取了国家资源的管理权,并用来为其私人利益服务。”[29]有三个主要资本家团体受益于帝国主义:首先是金融家,其次是某些从事制造军舰的大公司,最后是输出品的大制造商。这些受惠者逐渐变为寄生阶层。金融家、从事对外投资的资本家,依靠大量对外投资的收入,就成了“坐享贡款的阶级”。军事企业依靠政府对外扩张的军费开支。最重要的工业部门都要依靠政府的订货。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还侵入到工人阶级中。对外投资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不仅使资本家发财致富,而且用来收买工人阶级的部分人,使之顺从。霍布森把当时英国的“费边社”人员称为“费边帝国主义者”,这些人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的帝国主义者。

五是帝国主义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经济上,通过公正的分配,提高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改善消费不足的现状,使帝国主义政策没有必要推行,“占我们城市人口1/4以上的人,生活标准不足以维持体力。如果在经济上稍加调整,使富人过剩储蓄中涌出来的增高泛滥水流的产品,能够转而提高这1/4贫穷人的收入和消费标准,就不需要推行帝国主义,社会改革就取得极大胜利了”[30];在政治上,发扬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从而推行改良主义政策,制止对外扩张。霍布森认为有两种可能代替帝国主义。一种是鼓励殖民地逐渐独立,最后正式脱离宗主国;另一种是引导它们不要在帝国的基础上,而要在平等国家的联邦基础上,同宗主国组成更密切的政治联合,通过已经广泛传播的基督教,把所有在联邦基础上联合起来的帝国,结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帝国主义。霍布森虽然反对所谓优等种族征服改造落后民族的说法,但他反对民族独立,提倡建立国际帝国主义,“基督教在各自占有许多未开化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少数大联邦帝国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很多人觉得基督教正是现代趋势的最自然的发展道路,而且通过这种发展道路,最有希望在巩固的国际帝国主义的基础上达到永久和平”[31]

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1877—1941年),奥地利人,后入德国籍。1902年参加英国社会民主党,后又转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他的主要著作《金融资本》出版于1910年。布鲁厄将希法亭奉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希法亭的巨著《金融资本》几乎包括了其他人提出的每一个主要论点。由此能够证明,他真正值得称赞。”[3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认为霍布森和希法亭对帝国主义问题的分析超过了当时其他理论家的水平。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33]。其主要内容包括:

金融资本的概念与特征。马克思将资本划分为产业资本、货币资本和商业资本。希法亭认为,产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分离是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但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经不存在。随着银行垄断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不断结合起来,金融资本由此产生。“产业资本持续增长的部分并不属于使用它的实业家。他们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够处理资本,他们代表着所有者。另一方面,银行必须把它们的资本的持续增长的部分投资于产业,靠这种办法,它们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产业资本家。我把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通过这种办法实际地转变为产业资本,称作金融资本。”[34]列宁指出,希法亭的定义存在不完全的地方,他没有指出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了垄断的高度。

信用和股份公司在金融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希法亭把信用和股份公司看作促进金融资本产生的有力杠杆,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揭示了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结合的机制和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将信用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希法亭进一步将银行信用按资本回流方式分为流动资本信用和固定资本信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银行逐渐由以提供流动资本信用为主,转向提供固定资本信用,使银行和产业“由暂时的利害关系变为长远的利害关系,信用越大,特别是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这种利害关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35]。固定资本信用使银行长时间束缚于产业中,也使产业依赖银行。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获得创业利润,这使银行承担起发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职能,交易所的职能被剥夺。股份制度本身的特点,一方面使它们通过掌握大量股票而对小额股票持有者拥有无限的权力;另一方面股票的分散化又使它们实际只需持有1/3、1/4或更少数额的股票便可取得对公司的控制,而通过这个公司又可以控制一系列的附属公司等,从而形成庞大的控制体系,使它们的力量和势力范围极大地膨胀开来。这实际就是参与制。此外,银行还通过金融技术,侵吞广大股票持有者以及中小资本家的利益,扩张其影响力。随着股份公司和资本集中的发展,银行将越来越多的资本投于股份公司,造成银行和产业之间的联合,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日益结合为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的对外政策。金融资本的兴起使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结合为一体,商业资本成为金融资本的代理人,造成了一个在“金融寡头”领导之下、在政治事务上相对统一的统治阶级,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结构。金融资本推行扩张主义政策,需要借助国家的关税保护征服国外市场。“和平的理想已经失去其光彩,代替人道理念的是对国家的强大和力量的赞美……现在的理想是捍卫人们自己的国家对世界的统治。”[36]金融资本的对外扩张包括经济区扩张和资本输出。自由竞争时期,世界被划分为唯一的一个经济区,在垄断时期,关税保护政策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经济区,经济区对于金融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产生了对经济区的争夺以及殖民政策。然而经济区扩张具有局限性,资本输出成为更为重要的形式。有四个原因:一是资本寻求最大利润的持续不断地运动;二是通过资本输出逃避关税壁垒。在金融资本不发达的国家,资本输出主要采取有价证券投资。在金融资本比较发达的国家,资本输出往往采取对受控于资本输出国的生产企业直接投资的形式,使生产企业在关税保护区内,充分利用丰富的原材料进行生产,逃避关税壁垒;三是资本输出能够解决资本过剩的问题,缓解利润率下降,改善资本输出国的生产关系;四是利息的差异。先进国家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导致更低的利息率和更多的货币资本,不发达国家工资低,地租低,利润率高。股份公司的形式使得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更加容易,银行和产业公司之间的连接通过银行的一个外国分支机构更容易存取资金。

金融资本的发展前途。金融资本对外掠夺,使宗主国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对内明目张胆地攫取国家政权,把国家变为自己剥削利益和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工具。同时也使广大中间阶层生存状况恶化,促使他们在政治上向无产阶级靠拢,为社会主义准备阶级力量。在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金融寡头的金融资本时代,必将爆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结果必然是“金融巨头的独裁统治将最终转化为无产阶级专政”[37]

列宁在著作中肯定了他们的价值。“约·阿·霍布森的书,我还是利用了的,而且我认为是给了它应得的重视。”[38]列宁在其笔记中提到霍布森的著作不下6种,在著作中24次提及他的名字。希法亭被布鲁厄称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真正创始人”[39],他对金融资本的研究以及特性的分析同样受到了列宁的重视。列宁认为:“虽然作者在货币论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并且有某种把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调和起来的倾向,但是这本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40]他们的理论虽然存在缺陷,但这并没有掩盖所具有的合理性,后者成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理论来源。

(三)列宁对帝国主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列宁生活在帝国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对资本主义发展到这个新阶段所产生的种种新现象耳濡目染,自他一开始从事理论活动,就表现出了对帝国主义问题的兴趣,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书中受到的批评》(1894—1895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1895—1896年)、《书评·卡尔·考茨基〈伯恩斯坦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反批评〉》、《对华战争》(1900年)、《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1908年)、《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1913年)、《资产阶级实业财政家和政治家》(1913年)以及《五一和战争》(1915年)、《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年)等文章中对帝国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对股份公司的影响、垄断组织控制国家、资本输出、掠夺土地、瓜分世界等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概括。

《论所谓市场问题》(1893年)对格·勃·克拉辛的《市场问题》中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克拉辛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囊括全国各个经济领域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依赖国外市场。列宁指出,克拉辛陷入俄国民粹主义的错误之中。市场扩大是由社会劳动的专业分工所推动的,随着社会劳动专业分工的不断扩大,市场必然也不断扩大。另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要通过一系列波动才能实现,当资本主义生产达到一定高度时,在激烈竞争压力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就会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市场。“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并为自己找寻大量推销产品的国外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显然丝毫不违背下述这个规律,即市场不过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因而它也和分工一样能够无止境地发展。”[41]

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一文中,列宁运用马克思资本积累的理论,分析了俄国资本积累现象,指出资本积累的过程也是贫困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的这种增长意味着一小撮厂主、商人和土地占有者的财富和奢侈程度大大增加,工人的贫困和受压迫的程度更加迅速地增加。”[42]在1896年6—7月的《纲领说明》中,列宁再次分析了俄国资产阶级取代小业主,占有生产资料,将小业主变为无产者阶级,并残酷剥削雇佣工人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扩张性特点。“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资本不断地从一个国家流入另一个国家。银行,这些把各地的资本收集起来并贷给资本家的资本大仓库,逐渐从国家银行变成了国际银行,它们把各国资本收集起来,分配给欧洲和美洲的资本家。大股份公司的建立已经不是为了在一个国家内开办资本主义企业,而是为了同时在几个国家内开办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的国际协会出现了。资本的统治是国际性的。”[43]由此,列宁提出无产阶级也应该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阶级的国际联合。

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中,列宁针对西斯蒙第的理论错误,应用马克思的两个部门理论分析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指出不均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积累导致生产扩大,工人收入降低,消费能力被削弱,国内市场消费不足。列宁指出,西斯蒙第将资本主义生产全部归结为消费品生产,忽略了生产资料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内容。“资本发展的规律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也就是说,新形成的资本愈来愈多地转入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经济部门。因此,这一部门必然比制造消费品的那个部门增长得快。”[44]在竞争规律作用下,资本家不断扩大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这必然产生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推动生产资料部门生产的扩大,带动消费品生产部门生产的扩大,但两个部门在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之下,并不会处于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另外,列宁指出,消费没有跟随生产同步增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并非是用感伤的词句就可以抹杀的。通过对西斯蒙第错误观点的批判,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根源进行了清理。民粹主义以俄国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者消费能力不足为由指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要有国外市场,然而国外市场已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因此俄国不具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列宁对生产资料生产商互相之间的消费以及对消费资料消费的分析指出,构成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并不局限于劳动阶级,资本家阶级内部就存在相互消费。另外,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产品并不局限于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更为重要的内容。由此,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产生发展具有必然性。

通过理论的分析,列宁阐述了资本主义对国外市场的需要与实现问题不具有内在关系。“国外市场所以需要,是因为与一切受村社、世袭领地、部落、地域或国家的范围所限制的旧的生产方式相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同时,在一切旧的经济制度下,每次生产更新的形式和规模都和从前一样,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同一形式的更新是不可能的,无限扩大和不断前进成为生产的规律。”[45]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这推动着“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6]。列宁的这种分析是对国内消费不足理论的批判。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1899年)一文中,列宁分析了生产集中以及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集中不断加强的问题。农业生产中的集中情况表现为占人口总数1/14的村社资本家占有了全部播种面积的36.5%,这些村社资本家占有较好的生产工具,有较强的能力购买和租种土地。富裕农民掌握了全部农业生产的2/3左右,这使他们在市场销售上具有优势地位。此外,列宁还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必须有国外市场的原因。第一,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也没有这样的国家。第二,社会生产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按价值和按实物形式),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必须有的假定,并且事实上只是从一系列经常波动中得出的平均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为不知道的市场而生产的各个生产者的孤立性,这种相适应经常遭到破坏。彼此互为“市场”的各种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求国外市场。[47]第三,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这驱使资本主义寻求世界市场。

在《对华战争》(1900年)一文中,列宁分析了这次战争的实质是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伸向中国,开始瓜分中国。列宁对资本主义的殖民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早就对中国实行这种掠夺政策了,现在俄国专制政府也参加了进去。这种掠夺政策通常叫做殖民政策。凡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的国家,都要急于找寻殖民地,也就是找寻一些工业不发达、还多少保留着宗法式生活特点的国家,它们可以向那里销售工业品,牟取重利。”[48]

在《告俄国无产阶级书》(1904年)一文中,列宁再次对殖民战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俄国商人和拥有百万财富的企业主看来,战争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住新的商品销售市场,保住新的自由的不冻港以发展俄国贸易。向本国挨饿的农民和失业的工人是卖不出多少商品的,要到别国去寻找销路!”[49]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在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新旧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销售市场、原料产地的争夺,旨在以牺牲本国工人和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实现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俄国的生产集中》(1912年)一文分析了俄国大工厂在20世纪头10年中的发展情况,说明大企业在整个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比企业本身的数量增长得更快,俄国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集中,工人也愈集中到少数大企业中去,千百万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利润落入一小撮百万富翁手中。

《资本主义与税收》《一个先进的资本家的思想》等文章揭露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家的阶级私欲和掌握世界霸权的欲望。《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1913年)一文批驳了资本主义的教授和辩护士们关于股份公司的发展使私有者的人数增加的论断,指明大资本合并了小股东们的零星资本而变得实力更加雄厚,百万富翁通过股份公司加强了对小股东的控制,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在《第二国际的破产》《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为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准备的决议草案》《反战传单》等文章中,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以及考茨基主义的一些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一文中,列宁指出,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是“一种最精致的、用科学观点和国际观点精心伪装起来的社会沙文主义理论”[50]。在《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为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准备的决议草案》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战争是资本家为维护他们的特权和垄断以缓解资本主义的崩溃而进行的战争。由于整个世界正在融合为一个单一的经济肌体,整个世界已被少数大国瓜分完毕,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在《反战传单》一文中,列宁再次强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是两个强盗大国集团为了瓜分殖民地,为了奴役其他民族,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便宜和特权而进行的战争。

从列宁的理论探索过程可见,他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由附带论述到集中分析的转变。最初他在与民粹主义的论战中,以马克思的两个部门理论以及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资本主义需要外国市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随着俄国帝国主义的发展以及俄国各种矛盾的逐渐尖锐化,列宁在对俄国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对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所产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如资本国际化,大工业资本和大银行资本越来越多的带有国际的性质,出现了国际资本家同盟,出现了经济扩张的新形式即资本输出以及垄断价格进行了分析。在殖民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下,通过与考茨基等人的论战,以及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系统研究,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实质和基本特征,这为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

二、成书过程

列宁虽然广泛收集和整理了有关帝国主义的研究文献,并有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但在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过程中,他多次对提纲和目录以及书名进行修改和调整。在《列宁全集》第54卷β笔记与γ笔记中,列宁记载了这个过程。

在β笔记中,列宁以“关于帝国主义问题”为标题,对写作提纲进行了构思,具体如下:

关于帝国主义问题:

题目:(大体上)

5.1.金融资本。

4.2.银行。

2.3.卡特尔和托拉斯。

3.垄断。

1.4.积聚和大生产。

6.5.资本输出。

7.6.殖民地。它们的意义。

8.7.殖民地的历史。

9.8.瓜分世界。

国际托拉斯

殖民地

卡尔韦尔

10.9.自由竞争与帝国主义的对比。

11.10.是回到自由竞争呢,还是战胜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前进?

12.11.超帝国主义或国际帝国主义?

补.12.增长的不平衡。

13.12.霍布森、考茨基、帝国主义。

14.13.帝国主义的辩护士和小资产阶级批评家。

15.14.帝国主义国家的寄生性……(“腐朽”)《“食利国”》

16.15.工人运动的最后分裂……[“帝国主义和机会主义”]

17.16. 1871—1914年的外交和对外政策。

18.17.交织与“社会化”(参看里谢尔)[51]

这个提纲大都前面有两个序号,后面的是修改之前的,前面的则是修改之后的。在提纲后面附有“‘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内容”以及标题“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现代)阶段”。

在“‘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内容”部分,列宁大体罗列了有关帝国主义概念的几个基本要点:作为集中结果的垄断;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瓜分世界(国际资本的协议、殖民地);银行资本及其“联系”;暴力政策(关税;侵占等)代替自由贸易及和平流通。对于这几个要点,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正式写作过程中,列宁对其中部分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银行资本及其联系”被修改为“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成为帝国主义的第二个特征;瓜分世界则成为帝国主义的第六个特征;另外,暴力政策被“大国瓜分世界”取代,并成为其下属内容。

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现代)阶段”下面,列宁构思了主要的分析对象为三个类型、六个国家。第一个类型是三个主要的(完全独立的)国家,即英国、德国和美国;第二个类型是次要的国家(一等国,但不是完全独立的),即法国、俄国、日本;第三个类型的国家是意大利和奥匈帝国。

在笔记本γ中,列宁再次对提纲进行了修改。题目被定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了应付书报检查制度,列宁另拟了一个题目附在后面:《现代(最新的、最新阶段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

1.当今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2.大生产的增长。生产的集中。

3.卡特尔和托拉斯。

4.垄断。

5.国际卡特尔。它们“瓜分世界”。

6.银行。

7.银行。

8.“金融资本”。

9.资本输出。

10.殖民地。

11.殖民地的增长。

12.“世界的瓜分”。

13.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的“重新瓜分”。

14.世界经济的对比情况。

15.总结。帝国主义的主要经济(生产)特征……

16.“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和对帝国主义的批评?

17.是回到自由竞争呢,还是向战胜资本主义前进?

18.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

19.“超帝国主义”或“国际帝国主义”。

20.考茨基和霍布森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比。

21.帝国主义的辩护士和小资产阶级批评家。

22.帝国主义和机会主义。

补23.帝国主义和民主。金融资本和反动。

24.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

25.“交织”与“社会化”。[52]

列宁不仅对提纲进行了修改,而且还对每个提纲下面的具体写作内容进行了关键词概述,并将写作中可能用到的材料在笔记本中的具体位置给以明确的标明。随后他对13、14、15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并在前面标上了3、2、1的序号,将先前的顺序颠倒过来。对于19、23、补23、24,他标上了(1)、(2)、(3)、(4)的次序。经过这样调整后,他将总纲拟定为:

A.1。导言

B.2—15。经济上的分析(基本生产关系)。

C.18。(寄生性)。

D.16—17。经济政策(关税政策)。

E.19—22。对帝国主义的评价(对……的态度,批评)。

F.23—24。几种政治上的关系和联系。

+18寄生性。

25。∑∑[53]

根据列宁对写作目录的安排,他预计写十章,分别是180页和186页,正式完成稿共有200页。这刚好是编辑部向他约稿的篇幅。但“孤帆”出版社的编辑部删去了手稿中对考茨基和俄国孟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理论的尖锐批判,把列宁原用的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资本帝国主义)改为“变成”,把“反动性”(“超帝国主义”论的反动性)改为“落后性”等。

三、书的结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由1917年俄文版序言、1920年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以及正文构成,正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至第六章,对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特征进行阐述;第七章,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第八章,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第九章,对考茨基帝国主义理论的批判;第十章,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章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页。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5]郭连成:《列宁经济思想研究与探索》(上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7][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第二版),颜鹏飞总译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8]姚顺良:《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英]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一个批判性的考察》,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10][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59页。

[11]马健行:《帝国主义理论形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1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文选》,殷叙彝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13][德]卡尔·考茨基:《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和国家联盟》,叶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8页。

[14]周海乐:《第二国际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页。

[15]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译:《列宁年谱》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3页。

[16]周海乐:《第二国际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6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3页。

[22]姚顺良:《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拉法格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8页。

[24][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第二版),颜鹏飞总译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页。

[25]J. A. Hobson, Imperialism:A study,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5, p. 304.

[26][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第二版),颜鹏飞总译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27]J. A. Hobson, Imperialism:A study,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5, p. 81.

[28]J. A. Hobson, Imperialism:A study,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 130.

[29]J. A. Hobson, Imperialism:A study,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5, p. 46.

[30]J. A. Hobson, Imperialism:A study,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 86.

[31]J. A. Hobson, Imperialism:A study,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5, p. 332.

[32][英]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一个批判性的考察》,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33]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34]Hilferding, R. Finance Capital:a study of the latest phase i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1, p. 225.

[35][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3页。

[36]Hilferding, R.Finance Capital:a study of the latest phase i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1, p. 335.

[37][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30页。

[3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39][英]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一个批判性的考察》,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40]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41]《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42]《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

[43]《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44]《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45]《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第134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47]《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48]《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0页。

[49]《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50]《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51]《列宁全集》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页—第201页。

[52]《列宁全集》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第251页。

[53]《列宁全集》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页—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