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聆听古典音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音乐的“心电图”
—节奏

每天晚饭后广场上浩浩荡荡的广场舞大妈们为何摇摆?为何“鸟叔”的一首《江南style》能让万人在埃菲尔铁塔下齐蹦迪?我们吵的架为何能成为音乐的来源?这都是因为节奏。节奏是赋予音乐生命力、心跳、动感与个性的要素,也是最“天然”、最“资深”的音乐要素。

音乐,同样具有“心跳”。

下面请各位读者腾出一只手,将此手握拳,然后跟着钟表的秒针,每秒敲击自己的胸口一次。

你的每一次敲击,在音乐中被叫作“节拍”。

接下来,我们依然每秒一下、按照“重—轻—轻”的力度变化继续敲击。

这就是音乐的另外一个核心要素:节奏。

简要来说,节奏就是节拍按照一定的速度(一般按照每分钟敲击次数来表述)、一定的重轻(强弱)、一定的排列模式(比如四次敲击以每秒一次均匀进行或两紧两松进行)的循环反复。

一首乐曲的节奏通常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乐曲的整体速度,读者可以理解为节拍之间的间隔长短,间隔长则速度慢,间隔短则速度快;另一方面是音符的长短、强弱组合方式。

用讲话来类比的话,乐曲的整体速度相当于人讲话的语速,而音符的长短、强弱组合方式,相当于人讲话的语气。

语速快慢是一个人性格的表现方式之一,比如郭德纲早期的相声中,就经常以极慢的语速来刻画李菁的慢性子。

再拿《茶馆》中,马五爷对兵痞二德子说“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你~威风啊!”或“二德子,你威~风~啊~”咬字的长短,重音的选择,在塑造语气的同时,也暗示了这句台词的潜在意义。

作曲家在创作中,如果要塑造平静或者忧伤的情绪,通常会使用整体较缓慢的速度;而整体速度偏快的作品,则通常表现较为活跃、激动的情绪。

音符长短、强弱组合的方式,影响和决定了乐曲的局部特征或局部情绪变化。

在古典音乐中,有一些组合方式极其常用:如“短—长—短”“长—短—短”“短—短—长”“重—轻—轻”等。每一种组合都有其专属的“语气”特征。比如,“重—轻—轻”的组合方式是典型的华尔兹舞曲节奏。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节奏对于乐曲的影响,大家可以试着采用数学的方法,以旋律、和声为常量,把节奏作为变量,通过自己哼唱的方式感受一下自己所熟悉的一段乐曲在几个方面的变化:1.乐曲的整体速度变化;2.同样速度下,每一节拍内音符密度变化;3. 同样速度下,改变音符间长短及强弱组合方式对乐曲效果的影响。

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乐曲速度的变化,乐曲的情绪明显变化,随着速度的加快越来越激动。接下来,同样的速度下,音符的密集程度也会影响到乐曲的情绪表达,随着同一拍中音符数量从3—6—8的增加,乐曲的情绪紧张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个效果与剁肉馅儿相似,一秒钟剁三下与一秒钟剁六下得到的肉馅儿细腻程度完全不同。读者们可以感觉到长短不同的音符与强弱组合也会对作品的情绪表达产生影响。

一个有特点的节奏,很多时候是一首作品的重要特征,比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三短一长的音符排列是整部作品最明确的记忆点。同时,我们在广场舞中听到的“神曲”,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其鲜明的节奏特征而被广大大妈大爷使用的。

我们可以把旋律的线条性看成音乐的二维性,和声则赋予了音乐立体性,节奏则为音乐注入了时间性,这种与时间的直接关系也是音乐与视觉艺术相比的一大特色,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开阔的想象及表达维度。尤其是“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使用,很多时候利用“无声”的停顿,以“停滞感”为音乐带来“无声胜有声”的紧张感。

节奏、旋律与和声这三个要素在作曲家的创作中各有用途,但是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旋律的进行自然会牵扯到节奏,和声的进行又会自成旋律。三者的配合使用,是每一位作曲家创作过程中的必做功课,在之后的作品鉴赏篇章中,我会带各位读者从三要素的视角去读懂作曲家创作中的意图表达,陪各位“练车”,等到读完这本书,读者们在今后的音乐会中就可以自主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