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概况
一、地理人口
武邑县位于河北东南部,衡水地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15°45′~116°08′,北纬37°37′~38°00′之间,东西最宽27千米,南北最长42.5千米,总面积830.1平方千米。东邻阜城县、景县,北与武强县毗连,东北与泊头市为邻,西接衡水市桃城区、深州市,南与枣强县接壤。地处京津都市经济圈和临港经济半径辐射范围之内,北距北京260千米、天津240千米,西距石家庄120千米,东距黄骅港170千米,南距郑州460千米。
武邑总人口33.5万。其中农业人口27.9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人。少数民族皆由外地迁入。
二、历史沿革
武邑秦属钜鹿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县境内置武邑、观津、东昌三县。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废东昌县,地入武邑县。西晋时置武邑国,领武邑、武遂、观津三县,惠帝时国除。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置武邑郡,领武邑、武强、武遂、观津、阜城五县。北齐天保七年(556),撤武邑郡、县,属冀州。北魏神光二年,武强县并入武邑县。隋开皇六年(586),废观津县入武邑县。开皇十六年(596),分武邑、信都、下博三县地置衡水县,武邑西南部划入衡水县。同年,武强县置昌亭县。大业三年(607),废昌亭县入武邑县。唐武德四年(621),武邑县置昌亭县、观津县。贞观元年(627),废昌亭县、观津县,地入武邑县。此后,历经宋、金、元、明、清五朝,武邑境域没有大的变动。自唐至清,武邑县皆属冀州。民国年间,武邑先属直隶省冀州,后改属大名道。1938年建立武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武邑县,并入衡水县。1962年3月复置武邑县,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武邑县属之。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武邑仍属之,至今。
三、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武邑县辖7镇(武邑镇、清凉店镇、龙店镇、桥头镇、审坡镇、赵桥镇、韩庄镇)、2乡(紫塔乡、圈头乡)、1区(县经济开发区),共524个行政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