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提到杭州,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西湖,西湖无疑是杭州最好的城市名片。这种现象,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不过在唐代,西湖更正式的名称是钱塘湖,只是由于位于州城之西,才被习惯性地称为西湖。
白居易此诗,就是唐代写西湖的一首名作。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白居易到任杭州的次年。一个略有闲暇的日子,诗人骑马来到西湖岸边,而他所驻足的地点,诗中交代得很清楚: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约今日北山路一带。孤山寺,乃是湖心孤山上的南朝古寺永福寺,而贾公亭则是前任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也是当时西湖的名胜。
举目远眺,湖面风平浪静,云层低垂,似乎并不是一个游春的好天气。但即使这样,早春的气息仍然扑面而来:偶尔出没的早莺已在林间嬉戏,争夺阳光充足的枝头栖息;而作为候鸟的燕子已经飞回杭州,开始衔泥筑巢了。早莺、新燕,无疑预示着春天已经来到,万物开始复苏。当然,不只是候鸟捎来春的消息,那岸边渐次繁密的花枝,那些刚刚钻出泥土的青草,都宣告了春回大地。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曾用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来描绘春天的景象,而此诗的颔联、颈联恰好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然而,最让诗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却是两旁长满了垂杨的白沙堤,在那逐渐形成的柳荫中缓缓前行,足以让人尽情享受春的气息。当然通过这句诗,也让学者们产生了考据的兴趣,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说,白堤其实并非白居易所建,而是早已有之。
对于白居易来说,西湖除了可供游览之外,它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水利调节功能。他通过考察发现,杭州春季多雨,而夏秋多旱,如果适当调节西湖的水位,恰好可以起到缓解旱情的作用。于是他增筑湖堤,并制定用水条例,结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在多旱时,得以灌溉良田达千顷。因此,这也成为他造福民众的一项德政,载入史册。
◎﹝宋﹞佚名《西湖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