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8章 越灭吴时的中原诸侯
吴国在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的黄池会盟时,其实就已经不受诸侯待见了。晋国正卿赵鞅答应与吴王夫差会盟,是想争做中原诸侯盟主,然而,盟会除了鲁国国君姬蒋与周王室卿士单平公出席外,齐、宋、卫、郑等都没有参加。卫、宋、鲁三国在此前一年还曾私下结盟,推辞与吴国会盟;齐国在艾陵之战被吴国打败,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后来与鲁国恢复了盟好,但是与晋国却因为争夺对卫国的控制权而成为了敌人。
越国在包围了吴都姑苏城后,勾践就已经开始觊觎中原了。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4年)五月,越王勾践派出使者来到了鲁国,表示鲁国既然不愿与吴国结盟,那么越国愿意与鲁国交好,也请鲁国联络卫、宋两国和其它中原诸侯,转达越国加入中原诸侯联盟这个大家庭的愿望。鲁国执政季康子将此事禀告了国君哀公,哀公又去征询亲信大夫子服景伯的意见,子服景伯认为,越国这是想要当中原霸主,越国已经围攻吴国都城近两年,灭吴指日可待,越王是提前派使者告知中原诸侯,黄池会盟的盟主吴国将被越国所灭,各诸侯国将要迎来新的盟主了。
鲁国君臣都觉得应该征求一下齐国的意见,现在鲁齐两家交好,齐国的当权者是国相田恒(也称陈恒),黄池之会齐国没有参加,现在需要与齐国商量如何与越国往来的对策。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4年)八月,齐鲁两国的国君在齐国的顾邑见面,两国各有重臣陪同,其实两位国君都只是傀儡而已,真正拿主意的是两国的执政正卿,鲁国是季康子、齐国是田恒。邾国的前国君邾隐公由于在鲁哀公八年被吴国推翻,吴国立了太子革为邾国国君,邾隐公先是逃奔了鲁国,然后又去了齐国。这次盟会,田恒也把他带来了。
齐鲁两国的国君和权臣最近几年也见过两次。一次在四年前的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那一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卫国发生动乱,卫后庄公蒯聩被杀,晋国与齐国争夺卫国的控制权,分别攻打卫国,扶立自己支持的国君。齐相田恒约请鲁国君臣到齐国的蒙邑见面商谈盟好合作事宜。
两国国君见面时,齐平公非常客气,向鲁哀公行稽首大礼,就是叩头而拜,但鲁哀公却只举手回拜,并没有同样行稽首礼。齐相田恒虽然没太把这些繁文缛节当回事,但在场的齐大夫们不高兴了,纷纷指责鲁君无礼。陪同鲁哀公的鲁卿兼司空孟武伯对齐国大夫们说:“寡君只向周天子行稽首礼。”他问随行的孔子门生、卫国蒯聩政变时回到鲁国的高柴(字子羔):“诸侯盟会,谁执牛耳?”根据周朝惯例,诸侯盟会,盟主先歃血,小国执牛耳。齐鲁盟会,齐国作为大国,是当然的盟主,鲁国是小国,应该执牛耳。
高柴答道:“鄫衍那次会盟,执牛耳的是吴国公子姑曹;发阳会盟那次,卫卿石魋执牛耳。”鄫衍会盟发生在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与吴王夫差在鲁国南部的鄫城会盟,吴国态度傲慢,强行要求鲁国在享礼之上用百牢(猪牛羊肉各一份叫做一牢)招待吴国君臣,在两国盟誓时,吴国这个傲慢的大国,不但自己先歃血,还让他们的王子姑曹执牛耳,完全不把鲁国放在眼里。发阳会盟,是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鲁、卫、宋三国在郧城(也称发阳)的会盟,目的是三国私下结盟,共同推辞与吴国结盟;在这次盟会上,鲁、宋是大国,卫国是小国,故卫卿石魋执牛耳。高柴举出这两个例子,也是想说明虽然在会盟之时,大国先歃血,小国执牛耳,但也有大国执牛耳的先例。
孟武伯听后,马上明白这次齐、鲁、邾三国盟会,齐国一定是先歃血,鲁国当然要执牛耳了,便说道:“那这次就由我仲孙彘(孟武伯名仲孙彘)来执牛耳吧!”
蒙邑会见之后,齐国又在两年之后的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夏天与鲁国在齐国的廪丘盟会,商议为郑国讨伐晋国的事,晋国曾在五年前(鲁哀公十五年)出兵攻打郑国,楚国令尹子西率军救援郑国并与郑国结盟。齐国想率领中原诸侯讨伐晋国,郑国由于有楚国的帮助,便辞谢了齐国的好意。
一年之后的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4年)八月,鲁、齐两国和邾隐公在齐国的顾邑相见,是商讨越国灭吴之后,必定会北上争霸中原,齐鲁两国如何应对的问题。盟会一开始,齐国大夫们就责问四年之前蒙邑盟会时,齐侯稽首,鲁侯为何仅作揖答拜?他们作歌道:“鲁人犯错,数年不觉,使我暴跳。鲁人拘泥于儒家礼书,使得两国忧虑。”
其实这次鲁哀公一行为了在礼数上更加周到,提前先赶到了齐国的阳谷城为与齐侯的盟会做准备。齐大夫闾丘息前来接待,他对鲁国使团说:“劳动君王亲自前来慰问寡君的军队,臣下们将用驿车向寡君报告。等到他们报告回来,君王就未免太劳顿了。由于仆人(职掌诸侯驿馆接待的官员)没有准备好驿馆,还请君王在舟道(阳谷城附近的地名)清除地面、搭建行馆,以供君王下榻。”鲁国随行大夫们都听出来了,齐国这是连接待鲁国使团下榻的馆驿都不愿意提供,反而让鲁国使团自行搭建行馆,看来齐人还在对四年前齐侯稽首、鲁军揖拜之事耿耿于怀。鲁哀公命人答道:“鲁国军士将自行搭建馆舍,岂敢劳动贵国仆人?”
从齐国大夫对鲁国国君率领的使团如此冷漠的态度,就能猜测出盟会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齐、鲁两国在顾邑商量了好几天,也没有个妥善的应对之策,最后就不了了之,各自回国了,这一趟就像两国国君出来秋游一样,齐、鲁两国的关系开始有所疏远。于是,在越国灭吴之后,鲁国自己却在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2年)八月派出使臣、大夫叔青(子叔僖仲访问了越国,越王勾践也派大夫诸鞅回访了鲁国。
跟齐鲁两国一起商议对策的邾隐公看到这种情况,知道齐、鲁两国是指望不上了,现在自己流亡在外,吴国扶立自己的太子当了国君,现在吴国要亡了,难道寡人还要流亡在外吗?邾隐公觉得还是去找越王勾践吧,第二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四月,邾隐公从齐国出发去了越国。他对越王勾践说:“吴国无道,当年侵犯邾国,抓了寡人这个国君,却扶立了太子革为君。现在越国即将灭吴,还请越王北上中原伸张正义!”
邾隐公的几句话可是说到越王勾践心坎里了!勾践马上派出一队人马护送邾隐公回国复位,把邾桓公(太子革)接回了越国。可是这个邾隐公是无道昏君,太子革在越国避难,他将邾隐公的种种劣行收集报告了越王勾践,气得勾践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1年,也就是邾隐公复位一年多后)派兵去邾国又把邾隐公抓回了越国,扶立了他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何为邾国国君,结果这个公子何与他父亲一样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鲁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2年)春天,宋景公的母亲、宋元公夫人景曹去世了。这位景曹夫人是鲁国执政季桓子(季康子之父)的外祖母,季桓子是宋景公的亲外甥。鲁国执政家族、三桓之首季氏不但与宋国公室有这么近的亲戚关系,他们与齐国公室也是亲戚。季康子的妹妹季姬嫁给了齐国的公子阳生(齐悼公),成为了国君夫人;而现在的齐侯(齐平公)正是齐悼公之子,按辈分论起来,季康子还是齐侯的舅舅呢。只不过现在齐国是田氏掌权,比他们季氏在鲁国还强横,齐国国君已经成了傀儡,这一点也和鲁国的国君相像。
季康子派家宰冉有去宋国吊唁并且送葬,冉有代表季康子对宋景公说:“姬肥(季康子)因鲁国社稷之事,不能前往宋国送葬,因此派家宰冉有跟在牵拉柩车的舆人之后,特此启奏:‘由于姬肥忝居宋公远房外孙,特遣家宰冉有将不丰厚的先人马匹,奉献于老夫人的宰臣之前,也许能和老夫人的马车上的旌旗和繁缨相称吧。”季康子的意思是说,自己要在鲁国处理国家大事,因此离不开曲阜,特派家宰冉有携骏马为礼前往宋国吊唁老夫人并参加葬礼。
晋国由于和齐国争夺卫国的控制权而关系敌对。鲁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2年)六月,晋国正卿荀瑶(智襄子)率领大军讨伐齐国。荀瑶是智氏家族的宗主,赵鞅去世之后,荀瑶接任了晋国正卿兼中军统帅一职。上任伊始,总要做出些政绩来,因此他亲率晋国军队伐齐,一方面是争夺对卫国的掌控,另一方面是作为对齐、鲁在顾邑盟会的回应,晋国是想告诉中原诸侯,在如何对待越国的事情上,还是晋国说了算!
齐国派出大夫高无丕率军迎战。荀瑶在带人靠近齐军营地勘察时,马惊了,荀瑶干脆架上战车向齐国军营奔去,他对随从们说:“齐军认识我的旗帜,如果我们不冲向前去,齐军就会耻笑我们畏葸不前了。”六月二十六日,晋、齐两国的军队在齐国的犁丘城外开战,晋军大胜,主帅荀瑶(智襄子)在阵前亲自擒获了齐将颜庚。颜庚(名颜涿聚,字庚)原来是梁父大盗,后为齐大夫,还曾学于孔子,荀瑶俘虏了他,率军班师返回了晋国,在晋国将颜庚斩杀。
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1年)四月,晋国计划再次讨伐齐国。此时晋国的国君是晋出公,正卿是荀瑶,赵襄子(赵鞅之子,赵氏家主)是当朝四卿之一。晋国朝堂由四卿轮流执政,赵、韩、魏三卿是同盟,荀氏现在虽然担任正卿,但受赵、韩、魏三大家族的牵制和掣肘,远不如赵鞅(赵简子)主政时随心所欲,因为赵氏有韩、魏两大家族的支持。荀瑶前一年伐齐取胜,稳住了自己的位置,因此他还想乘胜再次伐齐,扩大荀氏的力量。为了增加胜算,晋国派出使者来到鲁国,要拉鲁国共同讨伐齐国,这可让鲁国为难了,虽然鲁国与齐国的关系开始疏远,但毕竟鲁国与齐国是盟友,让鲁国出兵随晋国攻打齐国,这就是让鲁国背弃与齐国的盟约。
晋国使者在朝堂上对鲁国君臣说道:“从前鲁卿臧文仲带领楚国讨伐齐国,攻占了齐国的谷邑;臧宣叔带领晋军攻打齐国,又取得了汶阳之田。寡君想求得鲁国先祖周公的赐福,因此希望向臧氏求福。”鲁国君臣你看我、我看你,无可奈何。他们既不愿背弃与齐国的盟约,况且季康子还是当今齐侯的舅舅;但他们也不敢得罪晋国,要知道,晋国大军可是鲁国无法抵挡的。最后只好决定派鲁卿臧石(鲁卿臧宾如之子)率领鲁军与晋军会合,共同攻打齐国。此战晋鲁联军攻占了齐国的廪丘城,荀瑶见好就收,班师回晋,只赠给了臧石一头牛作为感谢,气得臧石回到曲阜就大骂晋国,拆散了鲁齐同盟,还不给鲁国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