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所至,皆为大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9章 司马昭之心

自陈循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来找过朱瞻墡,更别提敬酒了。

不过朱瞻墡也乐得清静,踏足商业好几年的他,对于这种场合下的寒暄自是不会陌生,但这种寒暄,能没有自然还是别有。

劳心,也费神。

只不过朱瞻墡不知道的是,他和陈循交谈的样子早就被坐在最高位置上的朱棣尽收眼中,而在朱棣看来,朱瞻墡和陈循算得上是相谈甚欢。

毕竟,经过北征一事,朱瞻墡在朱棣眼中已经成了暴脾气的主战派。

因此,朱棣就对陈循这个永乐十二年的状元上了心。

在朱棣看来,能和朱瞻墡相谈甚欢的,无非两种人。

第一种,和朱瞻墡合得来,甚至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二种,就是为了搭上朱瞻墡这艘船而阿谀奉承的人。

如果是第一种,朱棣打算适当的重用一下陈循,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孙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陈循能和这个孙子合得来,那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是第二种,那朱棣自然就会清理一下了。

毕竟,以前也就罢了,朱瞻墡不过是个皇孙,但现在的朱瞻墡可是手握着下西洋这项国事的。

……

朱瞻墡并不知道因为一次宴会上的交谈就让老爷子注意到了陈循这个本该再埋没十多年的人才,现在的他已经身陷旋涡,难以脱身了。

除夕晚宴之后,朱瞻墡并未着急离京。

之前就说了,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剩下的就是定时检查,以免出现内部蠹虫以次货换取好货等意外情况出现。

而在大明,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是官员的休沐日,也就是假期,所以朱瞻墡并没有着急去忙自己的事情,而是打算在家里过个好年。

但没曾想,他只在大年初一这天安生了一天,第二天求见的拜帖就摆满了桌子。

因为朱瞻墡就任市舶司提举,而市舶司提举最初设立的时候就是负责各国使臣入京朝贡的。

既是皇孙,还是嫡皇孙,如今还接管了市舶司,得知这个消息的各国使臣早就按捺不住了。

这不,这年一过,想要拜访朱瞻墡的人就络绎不绝。

也就幸亏他还未成家,他爹也还是太子,所以他才能住在宫中,不然的话怕是府门槛都被踏破了。

……

“不是,这又是谁啊……”

正月初四的早饭桌上,朱瞻墡看着自家老爹拿过来的拜帖,瞬间就感觉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朱瞻墡此前没有任何实职,而使臣代表的是一国的颜面,所以使臣们也不能走旁门左道,就只能将拜帖送入宫中,再让朱高炽转交给朱瞻墡。

初二、初三都是如此。

“知道你不愿意跟这些人掰扯,所以能推的我都推掉了。”朱高炽一边说着一边将两份拜帖推到了他的面前。

“但是这两份,你最好还是要见一下的。”

“嘁……”朱瞻墡没好气地撇了撇嘴,一边接过老爹手中的拜帖一边说道。

“在我眼中,不需要推掉的就只有两个国家的使臣……不,不能说是两个国家,只能说一个国家,一个宣慰司。”

“第一就是满剌加的使臣,第二就是旧港宣慰使司此次来京的人。”

朱瞻墡一边嘟囔着,一边打开拜帖看了起来。

满剌加和旧港宣慰使司是坐落于马六甲海峡两岸的两块地方,来自于后世的朱瞻墡自然是知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的,所以他只对这两个地方的来人感兴趣。

不过……在看了拜帖之后,他觉得不需要推掉的使臣可以再加两个。

“有意思……”看着手中的拜帖,朱瞻墡的嘴角翘了起来。

“什么有意思?好好说话!”见儿子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朱高炽不满地说道。

“朝鲜一直都是我大明最忠实的拥趸,可以说是我大明从属国中的典范,所以我大明和朝鲜的关系一直都很好,你爷爷后宫中的贤妃权氏、丽妃韩氏、惠妃崔氏都是朝鲜朝贡来的贡女。”

“所以,朝鲜的使臣还是要重视起来的。”

“至于倭国……”说到这里的时候,朱高炽犹豫了一下,似乎是不知道接下来的话该说还是不该说。

“我知道。”见父亲为难的样子,朱瞻墡撇了撇嘴。

“爷爷是想要我跟倭国的使臣好好聊一聊,拉近一下关系,希望以此能够让倭国的幕府将军重视与我大明的关系,因此而产生压制倭寇的想法,从而减少我大明沿海的倭患,是吧?”

“没错。”朱高炽原本还在犹豫,但见儿子点破,他也顺着点了点头。

或许因为几次监国,再加上平日里也很忙碌,导致朱高炽对自己这个儿子不甚了解,但通过这两年的一些事儿,朱高炽就能大概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脾性。

经商几年,证明自己这个儿子很是腹黑,不然的话不可能在利益至上的商贾中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壮大。

北征一事,证明自己这个儿子是个暴脾气,最起码对于损害自己利益的人是这样,而倭寇屡次侵犯大明海疆,大明绝大多数人对倭寇的态度要比对草原更加深恶痛绝。

“那您还是给我推了吧。”朱瞻墡撇了撇嘴,将那封倭寇使臣的拜帖扔了出去。

“要么,您就让我把我的护卫调出来,围了乌蛮驿,直接杀了了事。”

“要么,您就给我推了,不然我怕见到那群又矮又蠢又坏的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

看着被扔到地上的拜帖,朱高炽很是无奈的扶额轻叹。

他就知道会是这样。

倭寇,倭国那边说是由流浪武士和强盗所组成的流寇,但任谁都知道那只不过是说辞罢了。

别的不说,光是永乐一朝,就曾经于永乐二年、五年、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和十七年,先后八次侵犯大明海疆。

这还只是给大明造成了一定损失的,那些损失比较小的还没有统计在册。

而大明分别于永乐七年、九年、十三年和十七年反击,这些同样是缴获颇多才登记在册的,那些杀敌百余人的还没有统计。

其他的不算,永乐七年,神机营统帅柳升率舟师巡海,在青州海面遭遇倭寇,大败敌人,杀敌两千余。

永乐九年,首镇辽东的刘荣于金州卫抵御倭寇入侵,歼敌八百余人。

永乐十七年,第二次奉命镇守辽东的刘荣缔造了永乐年间著名的望海埚大捷。

如果只是民间的流寇和流浪武士,断然不可能有这样的规模和再生能力,况且朱瞻墡是去过一些倭寇侵袭过的地区的,见过倭国俘虏所留下的武器和盔甲。

朱瞻墡只能说,如果就连流寇都能用得起全钢和包钢锻造的武士刀和制式盔甲的话……那倭国还至于对大明俯首称臣,成为大明的从属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