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达成度以及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本书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CGSS2013、CGSS2015)、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CFPS2012、CFPS2014、CFPS2016、CFPS2018)、《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以及中国经济统计网(CEIC)和财政部网站公布的相关数据等。

宏观实证数据以省级层面财政数据为核心,以城市层面财政数据为辅。省级层面的财政数据包括了详细的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民生支出,可以系统地用于研究我国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和客观特征,以及公共支出、居民学龄阶段政府教育投入的政策效果。微观实证数据以CFPS和CGSS作为核心,CFPS是面板数据,CGSS是混合截面数据。其中,CFPS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数据,以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在家庭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变迁;CGSS问卷在不同的调查年份的调查都有所侧重,比如:2010年专门调查了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行为情况、2013年和2015年特别收集了居民14岁时父代的信息。由此,为深入解释基本公共服务的达成度和影响效应问题,本书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宏微观数据匹配嵌套的方法。在嵌套方法上,不仅采用了传统的通过时间和地区双维度匹配地方财政数据的方法,还借鉴了范子英(2020)基于出生年份和地区两个维度的差异匹配居民学龄期间所获得的政府教育投入的方法。

1.4.2 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内涵、特征进行了一般的理论分析。其次,结合理论分析对相关文献的识别、测算、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通过文献研究法发现现有文献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评估上未成体系,以及专门研究不同年龄群体间的代际均等化问题较少。再次,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分布格局的演变和特征,以及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感知和评价。最后,在我国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下,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再分配效应、阶层流动效应、公平效应以及公众参与效应的影响大小、机制路径、代际差异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具体而言,本书的实证研究方法如下。

动态面板模型,是一个类似于DID的动态面板模型,通过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中同时引入滞后被解释变量、滞后被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交互项的模型,以反映动态滞后效应的模型。主要用于同时评估公共支出的家庭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从而更为精确地求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二值选择模型,是指当被解释变量为二值变量(1或0)时所采用的回归模型,其关注解释变量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取值概率的影响。本书将采用Logit模型估计居民学龄阶段的教育支出能否提高其阶层向上流动的概率,以验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阶层流动效应;采用Probit模型评估居民收入阶层是否影响其健康状况和住院意愿,以衡量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效应。

Heckman选择模型,通常是为了纠正由自我选择行为所造成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本书的样本中存在大量的医疗支出和医保报销为零的个体,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居民在生病时真实的医疗支出和医保报销就是零。因此,引入Heckman选择模型弱化分布的假设,以期得到无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效应。

多时期DID模型,通常是为了解决当处理组个体受到政策冲击的时间点不一致的问题。本书将其用于评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带来的主观公平效应,因为并非所有的居民个体都在同一时间点获得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OLS模型,是检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对居民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影响。OLS估计简便,可以直接从系数中得到边际效应,对于存在交互项模型的边际效应估计尤为便利。

1.4.3 技术路线图

图1-3和图1-4分别是本书的研究路径图和技术路线图。

图1-3 研究路径图

图1-4 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