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论文:思维模型与AI辅助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开始接触思维模型到写完这本书,历时超过5年。

其实,本书介绍的每个模型都经过了数次教学实践和迭代,内容上相对完善。然而,我迟迟未能将其系统地编纂成书,是因为总感觉缺少了某些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员对思维模型的了解有限,加之这些模型本质上极为简化和抽象,使得教学过程往往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信息猜测。结果是,理解能力强的学员收获颇丰,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员则感觉茫然。随着AI大模型的出现,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标准化教学内容交付的方法,它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促使我决定将思维模型整理成书。在此,我将首先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1.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一系列用于辅助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集合。它来自多个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等,每个模型都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视角来分析和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例如,概率论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不确定性,系统思维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些模型不仅是理论上的构想,更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在这些思维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中,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芒格不只曾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更是一位跨学科学习的热忱倡导者。他认为,要想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掌握和应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核心原理。芒格特别强调,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思维模型框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芒格的思维模型理念并不局限于特定领域,而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例如,他将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理与心理学的认知偏误理论相结合,以此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芒格的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对于投资决策尤为重要,他的成功案例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公开演讲和出版物,芒格不仅在商业和投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激励了公众开始关注并运用这些跨学科的思维模型。

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作者成甲进一步深化了芒格关于思维模型的观点,提出了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经验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学科原理型和哲学视角型。这些层次从具体到抽象,全面覆盖了我们日常生活和深层思考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思考工具。

经验技巧型:这类模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经验,总结实用技巧和窍门,如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效沟通的技巧等。这些模型易于理解和应用,适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方法流程型:此类模型强调将事件或事物流程化或模式化,如项目管理中的敏捷方法、系统工程中的流程等。它们有助于提高复杂任务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学科原理型:侧重于科学验证的原理,如经济学的供需理论、物理学的牛顿定律等。这些原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哲学视角型:最抽象的层次,涉及基于哲学的理性思辨,如伦理学的道德原则、逻辑学的推理规则等。这类模型不仅指导我们的思考方式,还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四个层次的思维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在不同领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上,这些模型在生活、工作、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学习和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这些思维模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促进深度学习和理解的方法论。

2.作为一种学习模式的思维模型

归纳和演绎,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主要逻辑,不仅是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角色,也促使教育领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归纳法,从个案中提炼出普遍性结论,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的逻辑过程。而演绎法,则是从已知的知识出发,推演出未知的知识,其逻辑流程是从抽象到个案。

在教育场景中,这两种学习模式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归纳式学习将具体的知识点作为基础,假设通过积累大量的具体知识,学生可以达到学习目标。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个案简洁,学习速度快;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这种学习模式具有强烈的领域依赖性和不可迁移性,对于不同的个案指导性有限,从积累的个案中提炼普遍规律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与之相对,演绎式学习以理论、规律或者逻辑为基本学习单位,侧重于通过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深度思考和认知来达到学习目标。尽管这种方法的学习速度相对较慢,每个理论或规律的学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它的优势在于可迁移性强。一旦掌握了某个抽象原理,与之相关的所有具体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思维模型,作为抽象和具体的桥梁,构成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学习的基本单元。在这个时代,由于外部世界的信息量巨大,我们无法一一识别每个信息,因此必须通过抽象化和模型化处理来简化我们的认知。这种简化就是通过思维模型实现的,它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适应。基于思维模型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演绎式学习,它能够改变我们原有的思想通道,扩展知识边界,提升认知维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仅是更多的知识。因为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能导致低效率和低水平的重复。

3.如何学习和构建思维模型

在理解了思维模型的重要性和作为演绎式学习的一部分后,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学习和构建这些模型,以及如何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和构建思维模型主要有两种途径:学习已有的思维模型和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学习已有的思维模型。一个有效的起点是接触并理解已存在的思维模型。这通常需要一定的运气和机缘,但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建议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如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尽管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较高,它却能提供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其次,根据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思维模型工具,并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模型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这不仅涉及理解模型的内涵和特征,还包括掌握其适用范围和效力边界。最后,不断地将思维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践中的应用是关键,一开始可能效果不太显著,但重要的是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1]的核心观点是,通过长时记忆和不断的实践,人们能够形成更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我们认知事物的结构,当我们的认知模式从关注个别点上升到理解有规律的结构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认知神经学的研究表明,多年的刻意练习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1]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 王正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接着,我们来看看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无论是学习已有的思维模型还是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都离不开对思维模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有时候,每个人面临的问题都非常个性化,当对某个思维模型有了足够的认识后,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从个案中提炼出更有效的思维模型。在某个领域建立思维模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专注于特定领域,利用直觉积累信息,增强感知;第二步,运用理性思维关注信息背后的结构特征;第三步,将这些结构特征系统化、抽象化、显性化;第四步,将思维模型应用于实践,接受反馈并不断调整。这四个步骤——感知、结构、抽象、调整——是形成初级思维模型的关键。这种模型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和深度。

4.论文写作中如何应用思维模型

在探讨了如何通过学习和构建思维模型提升我们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我们进一步来看这些模型在学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学术是距离思维模型最近的领域之一,其中的重要概念、理论,甚至优秀的论文都可以视为优秀的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分为两类:认知论类思维模型和方法论类思维模型。在学科教材中,更多交付的是认知论类的思维模型,它们对深度理解事物有巨大的帮助,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能效果有限。相比之下,像麦肯锡这样的组织,基于解决具体用户需求的经验,总结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论类的思维模型。

本书主要交付的是偏向方法论类的思维模型,包含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九个思维模型:认知论文结构的“顶天立地加两翼”模型、选择和确定研究单位的三角模型、提炼和描述研究问题的OBTQP(主题、背景、目标、问题和路径)模型、细化研究维度的思维罗盘模型、推导文献综述“GAP”的破界创新模型、匹配研究理论的勾连信号模型、适配研究方法的画布模型、创新研究观点的非共识研究观点模型、深入解决问题的U型思维模型。每个模型都分为模型背景、模型拆解、模型应用、AI辅助下的模型实操与案例拆解以及本章练习等部分,构建了从认识模型、掌握模型到应用模型的完整认知体系。

本书中的九个思维模型既包括已有模型的迁移,如将破界创新模型应用于文献综述中推导研究“GAP”的过程,将非共识模型迁移到创新研究观点环节中等,也包括基于大量案例研究的原创性思维模型,如认知论文结构的“顶天立地加两翼”模型、细化研究维度的思维罗盘模型等。我试图通过外部扩充和内部搭建实操系统,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体验。

从接触思维模型到发展并应用它们,直至本书的完成,我投入了不少于5年的时间。在2020年,我出版了《写好论文》,这是思维模型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初步应用,虽然当时许多想法尚未成熟。在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借助《写好论文》的框架,我创办了青泥学术平台,在大数据辅助下帮助人们更方便地实现学术论文写作。在AI大模型的背景下,我感受到抽象化的思维模型可以通过AI的转译更好地被理解和掌握,于是决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了这本书。

我是最早在学术领域推广思维模型的那批人之一,就像前文介绍的演绎式学习路径一样,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应用和创新充满挑战,因此我经常感到孤独。本书的内容独特,可能与现有的学术思维不尽相符,书中也难免有所不足和疏漏,但我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鼓励,并期望更多人加入到学术方法论创新的行列中。

在本书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中,我心怀感激地回顾了那些为这一成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首先,我特别感谢学术志团队的同事们,他们在整个项目中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精神和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同事不仅在学术和技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还在研究和书写过程中给予我必要的支持,使得本书的内容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学习过学术论文写作思维模型的学员。这些学员的反馈和实践经验是本书内容丰富和实用性的重要来源。他们的问题、挑战、成功和失败,都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使得本书更加接地气,更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

再次,我也对所有阅读本书的读者表示深深的感谢。读者的兴趣和热情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读者的阅读体验、建议和批评,是我改进和完善自己工作的重要参考。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与读者共同进步,共同探索学术论文写作和思维模型的更多可能性。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他们的专业知识、细致审稿和不懈努力,确保了本书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从初稿到最终出版,编辑团队的每一步工作都是出版本书的关键。正是他们的督促和精心审核,使得本书能够顺利面市,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书的成功出版,是我与所有合作者、学员、读者和出版社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对每一位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表示最深的感激,并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与他们一起在学术领域取得更多成就。

最后,我将本书献给我的女儿郭文翊,希望她在成长的路上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学习和进步。愿本书不仅是对女儿的祝福,也是对所有追求学术卓越的读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