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能造反成功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章 大麻烦小问题

五卫营,二五营。

其中勇卫营与侍卫驻扎琼华岛,其余各营分别以嘉乐殿、十库、紫光阁、昭和殿、崇智殿各大殿为营地,然后兵仗局、尚膳外监、旧监库、御用监为后勤。

虽然时间仓促,却随着人员的聚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太子带着两名弟弟练习骑马。

不光皇子们如此,朱由检也每日会练习骑马。

一时的骑马是游乐,长久的练习骑马则是难受,太子和两位郡王因为皇上的威望,哪怕痛苦不堪也不敢懈怠,朱由检却无所谓。

这点苦算什么。

朱由检并不觉得是多大的事。

几位营总骑马跟在皇帝身后,看见皇帝能如此吃苦,心中暗自佩服。

“太祖、成祖二帝皆马上天子,其能忍劳苦,固不足奇。然观后世之君,朕心实佩正德皇帝。”

朱由检放缓了速度。

几名营总落后皇上半个马头。

“文臣多以正德皇帝为嬉戏无度,然正德皇帝行军之际,实能忍劳苦,与士卒同甘共苦,以驰马为行路之具。反观訾议正德之臣,不堪鞍马之劳,又无以拒之,一路怨声载道。”

“皇上圣明。”

李彪笑道。

他们这些人来自于御马监,许多人是养马的出身,虽然皇帝并不善于骑马,可在李彪的眼里,如此的毅力属实难得。

其余几名营总也纷纷附和。

朱由检并不开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为利益。

这些新提拔起来的营总,并不是因为他们具备优秀的军事才能,而是矮子里面选高个子。

从内心里而言。

朱由检认为这些人应该感激自己,并且对自己感恩戴德。

可朱由检知道自己必须排除这个念头。

从来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

就像海子里的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挺难的。

朱由检不得不认真解释。

“你们亦欲购海子之地,朕之所以不允,乃以亲征为重,二十日即行师,大军不得他顾。”

闻言。

几名营总看不出表情,不知道是失落还是甘愿接受。

卖海子里的事情,历史上是清朝干的。

为了偿还签署条约中规定向列强们的赔款,清朝最后连海子里的耕地也拿出来发卖,发卖的对象实际上是宫里的太监与八旗子弟。

现在的朱由检不光发卖海子里,连带着御马监的牧场也进行售卖,耕地、牧地、林地加起来十几万亩,如此庞大的财富,也只有现在才会有的机会。

此事引起了许多官员们的弹劾。

其中连范景文也持否定态度。

户部尚书倪元璐入宫。

请求皇帝以十亩为限制进行售卖,如此可以让大部分平民百姓获得耕地。

看起来是为百姓着想,而朱由检并不敢相信。

历史上大清也是规定了限购。

希望让更多的八旗子弟分到土地。

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作用,最终还是被宫里头的大太监和八旗主们获得了大多数的田地。

朱由检的谋划很简单。

勋贵们手里掌握了粮食,从他们手里硬抢的确没问题。

可这是一锤子买卖。

朱由检还指望后续的买卖,所以必须要和勋贵们达成一致。

勋贵们怕死。

那是对外怕死。

什么叫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这就是。

如果面对的是大明皇帝,原本对外敌贪生怕死的许多人,反而不怕死,这是大明当下大环境导致的原因。

就像在清军面前心惊胆战的明军,面对同样的明军,却能打出让清军都胆寒的残酷战争。

而内廷。

内廷的权利来自于皇权,许多皇帝从小被太监照顾大,从心里相信太监,仿佛太监是保卫皇权的,实际上朱由检并不信任太监。

如果太监值的相信,那么崇祯的五皇子就不会死的稀奇古怪,大明皇宫更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悬案。

太监依附皇权。

不代表太监保护皇帝。

反而是太监与外廷的配合,才会有宫里许多稀奇古怪的悬案出现。

这样的太监,起不到保卫皇权的作用,又掌握了巨大的财富,且没有地方上庞大的关系网,不对这个群体下手才是大错。

崇祯对付太监是没有错的。

错在对付的人错了。

他对付的应该是内书堂这帮与外廷关系千丝万缕的太监群体,而不是只对魏忠贤这种草根出身的群体下手。

无论几名营总如何想。

他们既然提出了想要购买海子里土地的想法,朱由检也拒绝了他们,那么于情于理,都需要防备一番。

所以朱由检继续拉拢下面的士兵们。

“许多军士刚刚成亲,却出征在即,放三日假给他们,让他们与家人团聚,与自己的媳妇也多相处,三日后归营,全心全意出征。”

朱由检淡然道。

众营总有些担忧。

“放人容易,只怕许多人逃走。”

马玄提出顾虑。

“既婚者始得休暇,各拥其家室,兼携新妇,此等壮士,能弃所亲而遁者,鲜矣。故,令士卒无憾而赴国难,乃为上策。”

李伯升咬文爵字。

马玄瞪了一眼。

不过其余人也不再反对。

朱由检骑了一圈。

众人簇拥皇帝回宫。

到底是新提拔起来的人,容易满足,虽然有些忧虑,却也无足轻重,经过今日的事,朱由检越发肯定自己选择没错。

如果是原来的利益阶级,哪里是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呢。

既然解决不了矛盾,矛盾就会越演越烈。

卖海子里的事也会反复波动。

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大问题变成致命的问题,一切都是人造成的。

所以当换了一批人,许多原来的问题突然就消失了。

-----------------

西安门外。

早已收到消息的摊贩们,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更多的商品。

天刚刚亮。

宫门打开后,一群群的军汉走出来,人们脸上兴高采烈,摊贩们等待多时,也露出热情的笑容开始揽客,刚才的安静一下子喧哗起来。

马林和族人大包小包的仿佛搬家一样。

油盐酱醋、豆麦米粮、花布棉花、梳子头绳......

“快点啊。”

“早点买完东西,早点回去。”

“咱借了车,大家买好东西,放到马车上,一起拖回去。”

马林吩咐。

哨队九十人,一半是他的族人。

再过几日就要出征。

无论如何,先给家里多添置东西,这样他们也好放心。

如果能不打仗多好。

马林内心感叹。

他倒没有什么大志向,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够他美滋滋的了,新娶的媳妇还没过上几天就分开,现在要打仗了,圣人又给了恩典,让他们这些人休假三日。

三日。

一定要让婆娘怀上娃。

马林没有太多的东西要买,可不少族人还在采买,所以他忍不住催促。

多数人都买好了东西。

在约定的老槐树下,一架推车已经装满了,而地面上靠着车轮还有几个大大小小的麻袋,众人或站或蹲,时不时询问一声,等着未到的人。

最后匆匆而来的是马大芳。

这小子成亲没两日,属他们这批人最划算。

操练才几日的功夫,陪新媳妇的日子还要比操练的日子多。

“你这买的都是不中用的玩意。”

“早知道你乱花钱,咱就不让你一个人去逛了,回头你娘必骂你,还得埋怨咱一通。”

马林骂道。

马大芳笑着当没听见。

虽然马林是哨官,可大家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哪怕辈分不一样,其实并无啥区别,马林的话,有时候大家听,有时候大家不听,马林也没办法。

终归是族人,还真能行军法,或踢出去不成。

众人催促赶紧出发。

马林见人齐了,没啥落下的,大手一挥,领着族人们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