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美好生活的特征
朱兰博士曾预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国外的质量变革更多的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质量作为驱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相比之下,我国的质量革命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还承担着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性角色。因此,我国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更多地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美好生活的评价标准,以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
(一)人民至上是美好生活的核心理念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与灵魂。不同于国外,我国质量革命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造美好生活是我国质量革命的最高目标。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美好生活突出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美好生活。人民是美好生活的需要主体,对于要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必须问需于民;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对于如何实现美好生活,必须问计于民;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享受主体,美好生活必须由人民共享。同样要坚持美好生活的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二)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美好生活的评价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美好生活的标准是“美好”,而“美好”的体现就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获得感指的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水平切实提高基础上的满足。这种满足不仅包括对收入、福利待遇提高以及对衣、食、住、行等条件改善的切身感受,还包括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升的亲身体会。幸福感强调的是在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不仅指在自身生活和工作中享有的诸如自尊和自豪等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更是指在自我追寻和实现中得到的诸如社会认同和价值共鸣等欣喜快乐的心灵体验。安全感凸显的是一种渴望长期和长效稳定的心理诉求。这种心理诉求不仅体现了对当前现状没有后顾之忧的稳定预期,更体现了对未来健全社会保障和维持社会公平的殷切期待。
获得感的提升,为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获得提供了可能,是“美好”的基础;幸福感以获得感和安全感为前提,是“美好”的核心;安全感的提升,是获得感和幸福感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美好”的保障。
(三)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
人们的感知感受在美好生活的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4]。《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指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持续取得新进展。《“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确定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有保障、文体服务有保障”的民生保障目标。
由此可见,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的收入更稳定、住得更舒服、出行更便捷,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吃上更放心的食品,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此外,美好生活也蕴含了人民对“善”的生活的守护,即对“以正义的能力为基础的有尊严的、人性丰满的有活力的生活”的坚守。尊严作为人民涵养德性、弘扬共善的重要伦理特质,既阐明了美好生活维系正义、崇尚德性、完善人性的要旨,又显扬了人民求真至善、严于律己、修身养性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