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3章 扯上谁我就供出谁?
郑阳只得用力,夹棍瞬间被拉紧,林如海疼得惊叫出声。
虽然郑阳杀人如麻,可此时心中却觉得不忍,说起来也是挺搞笑。
但是,心中不忍是一回事,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另一回事,反正他手上的劲儿是越来越大。
林如海先是哀嚎了几声,之后却不知是如何作想,竟是咬牙没发出声音来,就这样直勾勾盯着赵雄。
“郑阳,你没吃饭?”
听到老赵呵骂声,郑阳心中顿时生出不满,但还是做出了加力的动作,可林如海还是双眼通红忍住没叫。
赵雄气得拍桌子,随后他便吩咐郑阳退下,而后便让人去生火,顺道把烙铁也拿过来。
相比于上夹棍,烙铁可就厉害多了,也因此赵雄没提前准备,所以接下来要等一会儿。
上夹棍时林如海硬气得很,哪知郑阳才把东西拿开,他心神一松竟是晕了过去。
随后赵雄命陈遥把人弄醒,后者端了一杯茶泼到了林如海脸上。
当朝探花、士林明星,眼下却落得这步田地,看起来确实显得凄惨。
“林海,你还不招?”
“你不为自己考虑,总得为自己女儿考虑,好生招供圣上会从轻发落,顽固不化你全家都没好日子过。”
听到这些话,林如海缓缓抬起头来,声音略微有些嘶哑:“赵千户,我家数代列侯家资不菲,但我膝下无子也未续弦,家中也无生意,亦未曾买田置地……你说我这样的人,贪那么多银子去作甚?”
其实只道出第一点,林如海的话就很有说服力,一个没有儿子的人,确实不该有动力去贪银子,何况家中本来就很有钱。
赵雄可不理会这些,他甚至没听出林如海言外之意,此刻只一心想他认罪画押。
只听赵雄冷冷道:“别说这些废话了,钱都被你挪用了,还能牵扯到谁?你只需说明用途,签字画押……事情也就了了。”
林如海笑了两声,随后徐徐道:“你要我招供,那我问你……是不是你问什么我就说什么?”
“扯上谁我就供出谁?”
最后这一句,林如海声音陡然增大,此时赵雄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而一旁的郑阳,则是大感长了见识,暗道这林如海真是不同寻常。
没等赵雄发话,就听林如海接着说道:“永安二十五年司礼监急递,两淮盐税暂借南京镇守太监行辕五万两……”
“永安二十七年,御用监太监为采买珍珠,转支盐税十五万两……”
“永安二十八年……”
冷眼听着林如海道出账目,赵雄先是愤怒而后目光森冷,看林如海和看死人差不多。
“这些转支的银两,林林总总有七八十万之多,其中虽由地方赋税补足了些,但仍有四十多万亏空……”
“赵千户,我是永安三十年到任扬州盐院,亏空……即便跟我有干系,也不该全部都落我头上。”
“何况所谓亏空,都是与宫里有关,我虽有失察之罪,但内廷诸监……你也要查么?”
赵雄全程没说话,他没想到林如海这般大胆,竟敢把事情往宫里扯,乃至往那位至尊身上扯。
但只要细细一想,林如海如此大胆也说得通,因为一旦他认了罪,那么加上之前不敬言论,砍头抄家几乎是注定的事。
名声保不住,性命保不住,连女儿也会保不住……如此结局,他还怕什么呢?
现在,反倒是赵雄被架起来了,思索着接下来案子怎么办,还要不要继续办。
他确实很为难,皇帝明发的上谕是枷锁,让他很多手段都不能用,否则他不会如此被动。
而听完所有内容的郑阳,对林如海的看法又有了改变,似乎这位……或许不是贪官。
那么银子去哪儿了呢?矛头指向已很明显,就是那位太上皇了。
“巧言令色,强词夺理……把他带回去,择日再问!”
赵雄下了命令,郑阳和陈遥没有犹豫,架着林如海就离开了。
林家众人都在等着老爷,郑阳二人只将他送回宅院大门,之后就由林家仆役接手。
林如海受了刑,一直表现得很硬气,但回了府可就撑不住了,双手已经浮肿起来,上面红色淤血看得众人心惊。
得见父亲回来,黛玉亦是哭得梨花带雨。
其它的事做不了,黛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毛巾擦去父亲脸上茶水,那是陈遥给林如海浇的。
“父亲,您……您的手……”
挤出一缕笑容,林如海宽慰女儿道:“无妨……没什么大碍,养两天也就好了。”
话才说完,林如海就咳嗽了起来,他的身体本来也不太好。
“这是谁干的?”黛玉问了句废话。
“郑阳!”
“这个鹰犬,他不得……”
黛玉还没骂完,就被林如海打断:“你说得没错,他确实是个没那么坏的坏人。
听到这话,黛玉一时间有些懵,她不明白父亲为何这样说。
此刻屋内没有旁人,林如海直言道:“方才那赵雄……”
林如海讲了近日情况,说了郑阳是奉命行事,最关键是其中还放了水,虽然让他苦不堪言。
当然,林如海说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给郑阳洗白,而是告知女儿形势严峻。
“玉儿,为父已是必死之局,可你得活下去……”
眼见女儿又哭了,林如海又是一阵安抚,然后说道:“为父清白为官,这些年战战兢兢维持局面,却落得如此下场……心中着实甚为不甘。”
“你得活着,只有你好好活下去,这世上才有人知为父之冤屈,往后或有父亲昭雪的机会。”
这话林如海自己都不信,之所以此刻明确道出,只是为了让黛玉有活下去的目标。
“父亲,女儿已无处可去,只能陪父亲同去了,到九泉之下与母亲团聚。”
如今被限制在宅院中,黛玉又哪里出得去,且出去了如何容身,也是没有着落的事。
外祖母远在京城照顾不到,老宅亲戚倒是多可谁又能靠得住?何况日后抄家这些人也未必好过。
这里黛玉想差了一点,那就是她的外祖母也未必愿收留她,不然也不会在如此危急情况下,允了她回乡探视父亲的要求。
黛玉不往这边想也是正常,毕竟她在荣国府待的几年,贾老太太对她确实极好,至少明面上是宠爱有加,甚至超过了她自己的亲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