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世间踽踽独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So, It's Official

再回到纽约是两个多月后了。十二月份的毕业典礼算是我的大学生涯正式结束了,而我也信心满满准备要成为曼哈顿众多精英里的一个。西装革履,精致妆容,时而在电话里与客户非常专业自信地交谈,时而对着电脑上的资料沉思,这大概是每个刚到纽约上班的人都有过的幻想吧。曼哈顿的一切一切,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那么有吸引力。看着街上这些形形色色的New Yorker,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Day 1自然是紧张同时又想装作十分自信的。毕竟,谁不想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呢?但是我总感觉从一开始自己就有些紧张过度了。大概是太想要好好表现,事事做到至善至美吧。如此反而给了自己太多的压力,无时无刻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而实际的表现往往也差强人意。所以,总的说来,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真的不太顺心。大概是自己表现得太过紧张的原因,导致周围同事一致觉得比较难对我有信任,工作上的要求也开始变得非常高。如此一来,压力就越来越大了。

最明显的就是,很多时候怕说错话,所以尽量不说话或者少说话。抱着这种少说少错的态度,其实是最不可取的。我在纽约的三年,学到其中一个最硬的道理就是永远不要呆在舒适圈里,“never stay in your comfort zone”。否则的话,你永远都不能再前进一步。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无所畏惧了。我很喜欢Sheryl Sandberg在Lean In里写的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女性比起男性来说,往往有更多的后顾之忧,做事说话前思前想后,其结果往往就是思虑过后觉得这不行那也不行,为了避免风险或者出洋相,还是原地不动的好。女性身上的这个特质也是导致如今这个社会还是男性领导者远远多于女性领导者的原因之一,事事都思前想后如何能在这么激烈的商业社会快速果断地做决定?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女性领导者或者想要成为女性领导者的人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了。

如今的这些道理,大多是自己的反思以及在这几年所听到学到的经验。回过头看,你说可惜吗?可惜,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就懂得实践这些道理,那真的是一个完美的开端了。然而对我而言,或许我是绕了许多弯路。

英语里有个说法“learn from the hard way”,描写的正是我在纽约的职场成长经历。做的不好被说了被留下了许多反馈后,才逐步地领悟到这些并且提升自己。所以,我并没有多后悔这种方式的开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深刻的,是一辈子的烙印,是真正的沉淀与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围同事给了许多这样的反馈之后,我痛定思痛,并且抱着一种包容接受的态度去改进自己,以至于之后有了质的飞跃,反而令周围的同事都对我十分刮目相看并且再一次获得了他们的尊重。或许这样的转变才更深刻才给他们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吧。这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在组里的最后几个星期,我们的一位女总监Leslie,也就是面试我第一轮的那位校友,跟我进行了很多次很深刻的对话,对我也算上心了。她从我自己的职业角度,长远发展,生活方面都很细心地为我做了个总结,想为我未来的道路奉上一点建议。其实在我们团队的这三年,我对Leslie的恨多于爱。她的性格在我们整个组都是非常不讨喜的,极度aggressive,说话不留情面丝毫不顾他人感受,性格过于粗狂豪迈,事事吹毛求疵,对待下属不够尊重等等。让我列举她的缺点应该几页纸都写不完了。而在她众多被她曾经批评过体无完肤的下属中,我也是其中一个,心中不免一直有些耿耿于怀。后来听说有别的组的人去大老板那里告她的状,慢慢的也感觉到她在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说话方式。后来与她工作逐渐越来越少,也是在我临走前才与她有过这么深刻的交流。从来不去send-off party的她,最后去了我的karaoke night,临走前两天还约我吃了午饭。

离别面前,一切的恩怨是非都会被淡化。再见不知何时,也不知会不会有机会了。但是,没有必要抱着恨离去。

在纽约的这几年是自己飞跃成长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心智,思维方式,讲话方式,逆商智商情商都有了质的飞跃。和许多刚出社会被虐的体无完肤的人一样,我曾经那么讨厌过自己的工作,但又不得不承认她给予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成长,让我结识到这么些聪明能干的人,也让自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便是美国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都会渴望自己能去纽约发展,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北漂。在纽约的时候,我时常会戏称自己是“纽漂”。但是比起真正在漂的人,我又是幸运的,大学没毕业就找到了这份工作,而且还是以外国人的身份,多少人看来已经是铁饭碗了。没有美国公民或者PR身份在美国要找到一份工作的难度系数之高,只有过来人才懂,况且还是一个声誉很高的公司。连我的mentor都说,“I think it’s an excellent company to start your career.”虽然我自己曾经身在福中不知福过,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也会更客观更心怀感激地去看待我人生中第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