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绕竹马的传奇恋曲](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4/53372764/b_53372764.jpg)
第10章 卷十:变革·新途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不舍昼夜,王朝于风雨洗礼后,在沈逸尘一家及诸多忠义之士的齐心守护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都城的街巷再度热闹非凡,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似是奏响着一曲繁华的乐章。然而,沈逸尘深知,这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暗潮涌动,世界局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剧变,若王朝想要在这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长治久安,唯有顺应时势,大刀阔斧地开启深度变革之路。
晨曦微露,朝晖洒落在紫禁城的金顶之上,熠熠生辉。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却又暗藏希望的火种。沈逸尘身着朝服,身姿挺拔,神情庄重而坚定,他向前迈出一步,手中紧握着一份关乎王朝未来命运的奏章,那奏章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与殷切期盼。他微微仰头,目光炯炯地望向龙椅之上的皇帝,声音沉稳有力地打破了朝堂的寂静:“陛下,今海外诸国搭乘工业革命之快车,迅猛崛起,势不可挡。臣听闻,在那些遥远的国度,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息,它们所生产的器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美价廉,倾销至世界各个角落,赚取了巨额的财富,国力亦随之蒸蒸日上。反观我朝,若依旧固步自封,仅仅依赖传统的农工模式,不出数年,财货必将源源不断地流入他国囊中,百姓的生活亦将陷入困厄之境。臣以为,当下唯有大力发展工业,构建近代工业体系,方能富国图强,为我朝奠定万世不朽之根基。”
此言一出,仿若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朝堂瞬间哗然。保守派大臣们像是被触动了逆鳞,纷纷站起身来,面红耳赤地指责沈逸尘。他们言辞激烈,斥其为离经叛道之举,声称这般行径将会彻底扰乱祖宗传下的根基。有的大臣忧心忡忡地进谏道:“工厂一旦大兴,传统的手工业者将何去何从?无数家庭赖以为生的手艺必将就此失传,届时民生凋敝,恐生大乱啊!”还有的大臣目光中满是惊恐与狐疑,高声叫嚷着:“铁路这等怪物,穿山越岭,所过之处,惊扰山川龙脉,必遭天谴呐!我朝万万不可行此等逆天之事。”
一时间,争吵声、辩驳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皇帝高坐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朝堂下争论不休的群臣。往昔天灾人祸时的艰难困苦如走马灯般在他眼前浮现,他深知,若不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变革,王朝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片刻之后,皇帝微微抬手,示意群臣安静,随后,他目光坚定地看向沈逸尘,缓缓开口:“沈爱卿所奏,朕以为甚是有理。如今之势,不变革则无出路,朕准爱卿所奏,望爱卿全权督办工业发展事宜,务必为朕、为王朝闯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沈逸尘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王朝万民之期盼。”
领命之后,沈逸尘即刻投身到忙碌而艰巨的变革筹备工作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工厂选址,这绝非易事。既要考量水源是否充沛,以满足生产所需;又要兼顾原料供应是否便捷,确保生产不间断;还得顾及地方势力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纷争。为了寻得最为合适的建厂之地,沈逸尘亲自率领一众专家、官员,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足迹几乎踏遍了王朝的每一寸土地。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实地勘察,详细记录每一处土地的优劣。历经数月的艰辛奔波,终于在几处资源富集、水运发达之地选定了厂址。
人才招募工作同样迫在眉睫且困难重重。彼时,国内精通近代工业技术之人宛如凤毛麟角,稀缺至极。沈逸尘思来想去,果断采取双管齐下之策。一方面,他精挑细选了一批聪慧好学、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不惜耗费巨资,将他们远送海外求学,期望他们能在异国他乡汲取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学成归来报效王朝;另一方面,他在国内广设学堂,高薪聘请海外资深外教前来授课,全力培养本土的技术骨干。他还时常亲自到学堂讲学,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他满怀激情地激励学子:“诸君身负王朝复兴之重任,今日之所学,他日即为国之利器。望诸君潜心钻研,莫负韶华,待学成之时,便是为王朝建功立业之日。”
资金筹措亦是一道横亘在面前的巨大难关。朝廷虽拨出专款,用以支持工业发展,可相较于庞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而言,却仍是杯水车薪。沈逸尘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对策。一番权衡之后,他决定再度联合京城商贾,向他们晓以利害,许以优厚回报,共商集资办厂大计。与此同时,他凭借着敏锐的经济洞察力,推动金融创新,大胆设立银行,发行债券,凭借着良好的信誉与可观的收益前景,吸引了民间资本踊跃参与。
工厂建设期间,问题接踵而至,技术难题更是频频出现。从海外引进的机器设备时常出现故障,生产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废品率居高不下。沈逸尘心急如焚,他日夜驻守在工厂,与技术人员一同扎根车间,潜心钻研。他们查阅大量外文资料,反复试验,不断引进海外先进技术,改良生产流程。每一次失败,都未曾让他们气馁,反而化作前进的动力。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辛拼搏,第一批近代工厂终于建成投产。纺织厂内,机杼声声,仿佛是在奏响一曲欢快的劳动赞歌,一匹匹精美布匹鱼贯而出;机械厂中,锤声叮当,似是在敲打着王朝工业崛起的战鼓,一件件坚韧器械锻造完成。
与工厂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铁路铺设工程。然而,这一路同样布满荆棘。沿线百姓因征地拆迁、风水迷信等问题,抵触情绪异常强烈。沈钰受命协助父亲,肩负起安抚百姓的重任。他换上便装,深入民间,逐户走访,苦口婆心地向百姓解释铁路的益处:“乡亲们,铁路一通,货物便能畅行无阻,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今日征地,朝廷必有合理补偿,日后还能在家门口谋得生计,大家何乐而不为呢?”他妥善安置失地百姓,给予充足的补偿,又请高僧大德破解风水疑虑,以真诚和耐心终使铁路工程顺利动工。
在这忙碌而关键的变革时期,家中的林婉清同样默默付出,全力支持家人的事业。她将家中的大小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让沈逸尘父子无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她还心系工厂工人,时常亲自下厨,为他们准备丰盛的膳食,又在闲暇之余,为工人缝补衣裳。逢年过节,她更是亲赴工厂慰问,带去温暖与关怀。听闻工人们思乡情切,她又在工厂旁建屋舍,供工人家属居住,使得工人能安心劳作。
沈萱则凭借《新学鉴》这一思想阵地,为变革鼓与呼。刊物连篇累牍刊载介绍工业知识、海外发展动态的文章,深入浅出地剖析变革的利弊,以笔为剑,引导民众观念转变。她还精心组织学者、工人笔谈,分享工厂见闻、技术心得,让更多人了解工业的魅力所在。
边疆局势,随着王朝国力的渐次提升,亦趋于稳定。“火器营”持续扩充,新式火器不断改良,其强大的威慑力使得周边部落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沈逸尘审时度势,提议开展外交,与周边诸国互派使节,通商修好,以和平换发展。皇帝欣然采纳其议,选派能言善辩、精通各国礼仪的大臣出使,展示王朝友好姿态,带回他国先进文化、技术。
数年如一日的奋进拼搏,王朝的工业终于初成规模,铁路如动脉贯穿南北,商业因物流便捷愈发繁荣,《新学鉴》培育出大批思想开放、技术精湛的人才,边疆安稳祥和。沈逸尘一家站在变革的潮头,回望来路,荆棘满布;展望前路,曙光在前。虽仍有旧势力阻挠、新技术瓶颈,但他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王朝必将在工业化新途上,挣脱历史桎梏,向着辉煌未来大步迈进,续写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