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赚钱招兵两不误
再次得到杨邦乂肯定的杨再兴欣喜若狂。
早年间幼时的杨再兴便喜欢枪棒技艺,跟随当地的一位枪棒师傅学过几年,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后随着父亲杨邦乂赶考进京、离京任职,依旧不曾丢下对武艺的喜爱,每日练习不辍。
等到身体稍长之后,杨再兴更是渴望参军,成为一位如同说书故事里那样能征善战的大将。
只是杨邦乂一直不允许他参军,这就让杨再兴很是无奈。
杨邦乂身为宋官,早在京城的时候就目睹了禁军的腐败无能,毫无军纪,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那样的人。
何况作为进士出身,杨邦乂同样也明白宋廷对于武人的打压有多么严重。
可今日经过赵权的一番话,杨邦乂早年间逐渐麻木死寂的内心,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兴奋剂,又变得火热起来。
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收复失地,哪一个都是男儿无法阻挡的诱惑。
再看到一直渴望参军的儿子,杨邦乂就下定决心,自己的儿子就算参军,也不能变成懦弱无能的宋军。
既如此,不如就让自己儿子和自己一起,父子勠力同心,去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却又让人无法拒绝的大事!
翌日,晌午一过。
城门口平时张贴官府榜文的地方,才刚刚换上了新的榜文,顿时就聚拢了一堆前来围观的百姓。
“这是又有新的通告了吗?”
“管他呢,总归不可能是什么坏事!”
“没错,现在咱济州又不归宋廷管,免去了赋税和杂役,日子却是轻松了不少!”
等到榜文贴好,立即有识文断字者上前诵读榜文写的内容。
“告济州生民书:
其一
宋与北辽,自立国以来,山川相连,民风相近,虽有纷争,然和平共处,互利互惠乃两国之民殷切所盼。
今为边境安宁、民生互利之美好愿景,特此解除宋辽商禁,允许宋辽两地之民在预设区域互市互通。
如有商贾欲知详情,请移步至城东三百步之距‘经济互通管理处’咨询细节,会有专人官员负责此事。
其二
济州自古乃用武之地,今济州城防羸弱,吃空饷者、尸位素餐者累累,实是不堪受用;为保护济州生民,特招各地有志之士,年十六至四十五健康男子报名参军。
若能通过征兵报名检验,月钱三贯,当月发放,如有其他特殊技艺者,月钱另算。
如有意愿者,可往城东两百步之距‘征兵处’咨询详情。
以上,望周知。”
听完了阅读出来的榜文,不少做生意的人立即朝着城门东方向快步走去。
做生意的人嗅觉最敏锐。
此前宋廷是不允许与辽通商的,哪怕后来宋辽开战,宋战败后被迫与辽通商,也限制了很多方面的营生。
但是现在对于济州之地的百姓来说,宋廷此前设下的商禁就没了约束。
毕竟现在济州的话事人是那个赵将军,又不是宋廷。
现在解除商禁,那么对于这些生意人来说,可是解除了他们头顶上的最大限制。
靠近济州的辽国有什么?
牛、羊、马匹,草料青贮、皮料肉食,这些都是原材料,利润极低;但是宋朝这边有什么?
瓷器、茶叶、绫罗绸缎、铁锅盐巴等等,都是靠近济州的辽国人紧缺物资!
一旦解除两地商禁,对于这些生意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在从辽国人的手里抢钱!
而且还是辽国人上赶着让人来抢的那种!
赵权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会想着打开与辽之间的商业互通,从而利用短时间内从辽人手中攫取金钱,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
宋朝人是最会做生意的,哪怕到了后世,依旧时常能够见到‘某某海域发现宋代沉船,船上载满各种精美瓷器’的新闻。
由此可见宋人在做生意上的大胆与丰富经验。
同样的,辽国境内,尤其是辽人的贵族之间,往往相互攀比成风,把宋朝的各种奢侈品当做攀比对象。
也正是知道这些秘辛,赵权才敢大胆的开放济州与辽国之间的商市。
毕竟从地理条件来说,济州实在是和辽国太近了,尤其是燕云十六州。
与此同时,很多人对做生意一窍不通的人,对榜文里的第二条产生了浓重的兴趣。
这些人多是些没有田地,或者家中无法供养的成年男子。
他们全被第二条里的当兵月钱吸引了。
细数历代当兵的饷银,除却野猪皮子满清的八旗子弟,也就是宋朝军人的饷银最高。
根据推算,每年每位士兵约能拿到36-55贯宋钱,取平均也就是每月能拿3.79贯宋钱,不过这只是纸面上算出来的。
实际上呢?
宋朝发放军饷的方式很理想,不过现实却很残酷。
他是怎么发放的呢?
每位士兵的月钱,只发给士兵本人一半,另一半是由当地部门发给士兵家属的,以便能让在军营里的士兵没有后顾之忧。
可现实却是士兵几乎没有机会每个月按时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半军饷,并且家属也不知道每个月能拿到多少数量的银钱。
这就给了负责发放军饷官员很大的操作空间。
正因如此,吃空饷、克扣军饷成为了家常便饭。
最后能够拿到手的实际军饷,往往大打折扣。
但是今天看到了榜文里的军饷‘当月发放’,这就让很多人意动了。
于是乎,很多先前游手好闲却又没有生活营生的男子,互相奔走传告,然后三五成群的朝着城东走去。
就在济州境内各地商贾络绎不绝,招兵扩营进行如火如荼的时候,赵权找到了林冲。
“不知将军唤我何事?”
林冲现在负责的是赵权安排的济州防务,现在被临时叫过来,一时间也不清楚赵权有何安排。
“我等来到济州已久,此番请林冲兄弟回梁山一趟,替我办两件事!”
一听赵权有事安排,已经完全代入了赵权副手的林冲,立即应允。
“将军但说无妨!”
“此番回梁山只为两件事,其一,替我把梁山上大罗寨的几十位汉子以及青娥带过来;其二,烦请林兄弟将柴进柴大官人以及皇甫端、安道全、凌振以及阮氏兄弟请过来!”
林冲闻言,心底一惊,隐约间猜到了赵权的安排,同时心里也更加激动。
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好,用不着说出来。
这也是林冲自上了梁山之后悟出来的道理。
“想要请这几人来到济州不难,但是林冲担心宋公明会出手阻挠!”
早在宋江不允许自己杀高俅的时候,林冲心里就认清了这位梁山大头领,如今大仇得报,林冲就更不在乎宋江对他的看法了。
听到林冲的担心,赵权已经笃定林冲猜到了自己这么安排的目的,随即看向林冲。
两人相视一笑,有些事情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去梁山,可先邀请宋江前来济州,一旦宋江前来,必定会带足人手,届时只要稍加运作,便可将几人邀请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