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渡禅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乱世逢生

西晋末年,权贵士族掌控了社会的重要资源,他们横征暴敛,收刮民脂民膏,通过九品中正制度将家族人氏放在选聘首位,来维护家族昌盛,也因此导致阶层固化,社会矛盾逐步加剧,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局面。

适逢晋王朝疲弱之时,北方部落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一直在密谋如何瓦解晋国,意图举兵侵占中原大地。

晋国偏北地域,平阳城内车水马龙,昔日的商贩早已替换成了拓跋商会,百姓熙熙攘攘地在购买食盐和布匹。

嘈杂声中依稀可以听到“拓跋人真的善良,食盐和布匹的价格比我之前买的便宜了一半,真不知之前黑心的商贩赚了我们多少。”。

“可不是嘛,听说这次是拓跋族商人与朝廷的万尚书进行礼仪往来,拓跋人主动提供大量的马车和人力将食盐和布匹直接以原价运送给百姓。”。

“是啊,如果这样的好人多一点,老百姓就有福了。”。

人群中的这些话语传到了一个老者的耳中,老者面色平静地转头对身边的书童说:“江儿,我们要离开平阳城了”。江儿跟随师傅多年,心里清楚师傅这么做必定有原因,虽然是昨天刚到平阳城,也没有去询问离开的缘由,师徒二人便打算前往淮阳,在沿着街道往回走时,看见街道边缘的墙角零零散散地跪着一些衣衫褴褛的乞讨者,老者和徒儿买了一些馒头分给这些人并询问他们的家境和遭遇。

一个乞丐说:“我原本有一家商铺,一家人靠贩卖杂货为生,平时也能勉强维持生计,后来生意突然就不好做了,还要缴纳房租和税负,入不敷出又没有其他生计,只能乞讨为生”。

第二个乞丐说:“我原先以马车运输杂货为生,突然拓跋商会从北方带来万匹马车,免费接运输的活,断了我的生计,我因此而沿街乞讨”。

第三个乞丐说:“我原本是一个马厂的伙计,平时负责拉运草料,现在马厂没了,我也没了生计”。

第四个乞丐是一个三十左右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她本是一名官宦家庭的侍女,低着头哭泣地说道:“师傅请您收下这个婴儿吧,这孩子生世可怜,无父无母,我一个女人实在养活不了他,您发发慈悲收下这孩子吧。”。老者轻轻地接过孩子,把孩子抱在怀里。

女人对老者说,这孩子名叫礼寒,其父礼尚风本为当地县丞,因向万尚书进言“莫要与拓跋人有商贸往来而入狱”。其母介言清,体弱多病,常年疾病缠身,又因其父入狱而郁郁寡欢,日不思食,夜不能寐,含泪而终。老者聆听完女人的话语,与乞讨者们简单作别后,就踏上了前往淮阳的行程,在路过牛家村时,婴儿被善良、无子女的宋氏夫妇收养,并更名为宋寒。

此时拓跋族也实施了蓄谋已久的计划,他们短时间突然增加食盐和布匹等货物的价格,向百姓说明马匹供应欠缺、人力不足,原料价格上升,所以货物统统要涨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动,百姓显得捉襟见肘,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局面,随波逐流。

此时社会各界已无力改变商贸环境,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朝廷也发现了拓跋族不怀好意,果断停止与拓跋族的合作,但为时已晚,百姓的食盐和布匹得不到运输,国内马匹欠缺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恢复的,军队战马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补充。沿街乞讨者居多,百姓们竭尽所有能力去生存,依旧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而晋朝的断绝关系,也正中拓跋族的下怀。拓跋族借机在内部宣传晋国的绝情,族人常年累月的付出,真心实意地改善晋国的百姓生活,换不回真诚的感谢,最后还被晋国人当恶人对待,这是对我们北方民族的蔑视,一时间,所有的拓跋族人义愤填膺,他们联合各个部落,征集兵马,举兵南下,用铁骑占领了晋国北方大量的领土。

晋国北方的百姓为躲避战乱和奴役纷纷向南方迁移,他们一路乞食、漫无目的地向南方前进,只为寻找一处战火无法波及的地方来安身立命,可在这样动乱的年代里,哪里有世外桃源呢,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尽量往南方多走远一点。

转眼间,宋寒已经7岁,过着简单重复的生活,在天微亮时出门捡柴,把捡到的枯枝一根根地堆砌在麻绳上,将麻绳首尾相接系在一起后运回家,简单吃些饭菜后便去参加村上的武艺集训。布衣百姓家的孩子重武轻文,宋寒仅跟着父母学习了认字。只因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上品中正看门第,寒门仕途几人留。白骨露野无鸡鸣,五胡之乱何时休。山河破碎意难平,习武强身战匈奴。中原儿女多豪杰,愿得此生长报国。”。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