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狼与白鹿:蒙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7章 潜邸岁月

据传言,成吉思汗在临危时曾说:“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谨慎,汝辈尽应知之。彼将有一日据吾宝座,使汝辈将来获见一种命运,灿烂有如我在生之时。”

从这段话中,也不难看出成吉思汗对忽必烈的赞誉有加。俗话说:“三岁看老”,并不是不无道理的。

就这样,在祖父的格外喜爱,父亲的军队帮助,母亲的鼎力相助,自己的少小开慧,帐下的人才济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忽必烈由普通王爷成为蒙古国第五任大汗,元朝开国皇帝。

随着年龄的增长,忽必烈不满足于骑马射箭的游牧生活,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总是鼓励忽必烈多读书、多思考。她对忽必烈说:“儿子,世界并非只有草原和眼前的天空,还有无尽的智慧和奥秘在其中。而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领袖,就必须不断学习,了解世间一切、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你才能带领我们的族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的授意和鼓励下,忽必烈不光开始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开始接触成吉思汗身边的儒士,和他们一起学习治国治世的理念。

也正是自此刻起,忽必烈才逐渐明白了很多儒家治理国家的道理,并尝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而他的所作所为,也被成吉思汗看在眼里,在默默点头认可的同时,也开始注重选拔和培育人才。

灭金后,蒙古人的目光转向了富饶的南宋,成功占领了中原的广大地区。而随着疆域不断扩大,单纯的武力抢占已经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局面。

培养继承人和网络军政人才,特别是搜罗那些有才识的汉族儒士前往漠北,教授蒙古贵族子弟成为了摆在面前最紧迫的事情。而其中僧人、道人、医士、通译人员更受器重。

忽必烈在这时所展现出来的远见和野心,已经不仅仅是拘泥于一地,而是立足于蒙古民族的崛起并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沿用“打完就走、抢完就走”的技法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的道理深谙于心。

因此,他积极搜罗汉族儒士,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如何制定法律、如何管理财政、如何安抚民心等等。同时,忽必烈也意识到,只有借助汉人势力才能与蒙古诸王抗衡,才能使自己登上蒙古贵族的政治舞台。

于是,忽必烈于乃马真后(窝阔台皇后)三年前后,在其所住的漠北地区广揽人才,建立幕府。一应人物出现在了视野之中,比如许衡、刘秉忠等等,特别刘秉忠是儒、释、道皆通的人物,他将自己对治理天下的道理讲给忽必烈,得到认可后一直追随,并深刻地影响到了忽必烈的决策,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他还将张文谦、李德辉等中原儒者推荐至忽必烈帐下。

在漠北藩府的七年,忽必烈吸引了众多汉族儒士的加入,如金朝状元王鹗、名士元好问等,但每每与这些名仕交流起来,忽必烈总会发觉自己的所学治国理政之道还停留在理论和空谈的之上。

要依常人的话,不是放弃、妥协,就是服输、认怂,但忽必烈自小就不知道愁是什么,始终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有为于天下。

就在这样的日夜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忽必烈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对于中原汉地、中原文化、历史、制度,甚至是儒家思想的好奇感与日俱增。

但毕竟是不同民族,为人处事风格和方法不有不同,这也让忽必烈从小就是认识到了汉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作为要继承成吉思汗意志的男人,他意识到,要统治这片土地,就必须尊重、借鉴汉地的传统文化和治理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忽必烈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与日俱增,出现了明显的尊孔礼儒的倾向。作为成吉思汗嫡孙,黄金部落的英勇、智慧、睿智、孝顺等品质被完美继承,同时他还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事迹尤为感兴趣,并立志要成为那样的皇帝。

1242年,西京怀仁人赵璧来到了忽必烈身边,深谙蒙古语的他,不仅给忽必烈带来了汉文化思想,更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这种既懂行又通语言的人才,极大地开阔了忽必烈的视野。

1244年,贵为藩王的忽必烈,在长期的环境影响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代明主的基础,已经对对国家大事有了深远的思考。他时常邀请了藩王府内的旧臣以及各地精通儒学的人,一起“探讨”治理国家的良策。与其说是探讨,不如说是“偷师”,大部分时间忽必烈都是倾听,有不明之处时虚心请教,将不理解之处记录下来,左思右想,力求从建议中汲取出智慧。

这种的积极地态度,在赵璧的引荐下,引得前金朝状元王鹗应召来投奔,王鹗耍了一个小心思,他携孔子画像赴漠北,主要是想借机看看忽必烈对儒家的真实态度。若只是口头上的尊敬,恐怕王鹗就要扭头就走。

好在真金不怕火烈,在忽必烈支持下举行了庄重的释奠礼,后续在与王鹗交谈时就明白地显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这一刻王鹗真正感觉到眼前的忽必烈并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孔子和推崇儒家文化。

郎有情妾有意,一拍即合的二人,开始了儒家文化的深入学习,王鹗为忽必烈讲解《孝经》《尚书》《易经》及儒家的政治学和历史,使得他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谦虚好学的忽必烈还在和林结识了僧人子聪(后得名刘秉忠),此人博学多能,思维敏捷,善于出谋划策,最关键的是他对天下事如指掌,深受忽必烈重视。此外,早已投靠窦默和姚枢也先后被忽必烈聘用,一个为忽他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一个为他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1247年,汉地世侯史天泽的幕僚张德辉被忽必烈召见,二人对治国之策、儒家学问进行了长效的沟通,张德辉还向他推荐了名士李冶等二十余人。就这样,忽必烈成为了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人有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