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的中医特色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秦序

祖国传统医药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起着重大作用,被称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皮肤病学术体系,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在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皮肤病学的内涵及其科学性、实用性,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成为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慢性及疑难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中医药治疗确有其独到的方法和优势。

中医皮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属于中医外科范畴。医学古籍记载了医学从萌芽到成熟不断壮大的历史,回顾历史可以追溯中医皮肤科外治发展的点点滴滴。安阳出土的殷商时期文字——甲骨文中就有“疟”“疥”“癣”等最早的皮肤病病名记载。《山海经》中记载:“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这应该是芳香疗法中佩香法的较早记载,又记载:“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浴之已疥。”这应该是最早的药浴治疗皮肤病的记载。《周礼·天官》《五十二病方》都有非常多的皮肤病外治的方剂,说明在先秦时期皮肤病中医外治方法已经普遍应用。汉唐时期,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医外治方法不断成长壮大,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书籍,详细记载了急性女阴溃疡、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色汗、色素沉着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荨麻疹、皮肤角化性病变、湿疹、脱发、红斑狼疮等皮肤病,有些是世界上最早的皮肤病报道,其中“坐药”及外阴冲洗的方法开女性外阴病外治之先河。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最早的急救手册,记载了40多种皮肤病,以及丸、膏、散、酒、栓、洗等10余种外治方法,约300多个方剂。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论述了140余种皮肤病,治疗皮肤病的复方、单验方234首,涉及药物230种,有汤、散、丸、膏、糊、汁、酒、澡豆等多种剂型和熨、坐导、浴、沐、烟熏、蒸熏等多种给药途径,记载了20多个常用针灸穴位和多种灸法以及众多的美容方法。到了宋代,工业发达,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有力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中医外治也更加丰富。《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等外科专著的问世,发展了外治方法,如刷法、隔物灸、贴熁法、封疗法等,同时提出了经皮给药的学术观点,“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借于气达者也”。到了明清时代,中医药发展到了成熟时期,中医外治逐渐发展成外治理论体系。清末吴尚先著《理瀹骈文》刊于1870年,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专著。“医者理也,药者瀹也”。该书收集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法,包括贴、涂、熨、敷、洗、点、灸、照、烧、爆、熏、蒸、糁、掺、扑、抹等百余种,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系统总结。

当今,皮肤科继承了古代中医外治的方法,创新应用到现代医学的临床。拓展了应用范围,改良了治疗方法,临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例如应用火针治疗的疾病包括:痤疮、白癜风、湿疹、神经性皮炎、扁平疣、寻常疣、带状疱疹、丹毒等;同时将走罐、艾灸、埋线等方法用来治疗银屑病。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风靡全国,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皮肤科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特色治疗组,在白彦萍主任的带领下,秉承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深入临床实践,在传承中医皮肤科特色治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致力于研究、探索、推广皮肤病中医外治的经验。为了整理近年来皮肤病中医外治的经验以及研究成果,推广到基层医院应用,特色治疗组的诸位专家撰写了本书。本书回顾了中医皮肤病外治方法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种外治方法的操作流程,同时对于应用外治方法疗效好的疾病进行了整理,详细介绍了各个疾病的外治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有参考文献,可见该书编辑的严谨性。最后介绍了有特色的皮肤科,是对各位同仁工作的肯定,正是不断挖掘中医治疗的特色,才有皮肤科今天的百花争荣,香飘各地。

送人玫瑰,手留清香。书成之日,邀余做序。该书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书的出版,必将推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特色治疗的发展与创新,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秦万章

2018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