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医案译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脾胃病案

(一)呕吐

1.小儿呕泄

【出处】

《本草纲目·卷9·石膏·发明》

【原文】

按刘跂《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奈何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宗室与医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仍石膏汤证也。竟如言而愈。

【译文】

北宋刘跂《钱乙传》记载:有一宗室小孩病上吐下泻,医生用温性的药物治疗,病非但不愈,反添气喘。钱乙说:病本由感受热邪所致,为何使用刚烈温燥的药物?继续服用,将不得大小便,应该用石膏汤。宗室和医生都不相信。过了两日,果然又来召唤钱乙。钱乙说:仍是石膏汤证。用石膏汤而愈。

【解读】

以方测证,患儿当为外有表寒,里有内热之证。外寒束表,肺胃气机不畅,引发呕吐;内热迫于肠道,故泄泻。前医诊断错误,使用性温之药,使体内热邪更盛,上冲发为气喘。良策不予采纳,更服温药,无形之热化为有形实邪,导致大小便不通。然证之本质未变,钱乙仍用石膏汤治疗。

石膏汤出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一》引《深师方》,由石膏、黄连、黄柏、黄芩、香豉、栀子、麻黄组成。本方主治伤寒表证未解,里热炽盛,解表与清里兼顾。方中石膏清热除烦为君,麻黄、豆豉发汗解表为臣,黄连、黄柏、黄芩、栀子以泻三焦之火为佐。配合成方,发表而不助里热,清热而不失治表,为表里双解之良剂。服用后表邪得散则呕止,里热得除而便通。

2.蓝汁止呕

【出处】

《本草纲目·卷16·蓝·吴蓝·发明》

【原文】

有人病呕吐,服玉壶诸丸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盖亦取其杀虫降火尔。

【译文】

有人病呕吐,服用玉壶丸等丸药,没有效果,取蓝汁服用,入口即定,这是取蓝汁杀虫降火之功。

【解读】

玉壶丸,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记载的化痰玉壶丸的别名,由生天南星、生半夏、天麻、头白面组成,主治风痰吐逆、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呕吐涎沫等症。

蓝汁味苦、甘,性寒,功能解毒除热。以药测证,案中呕吐当为火热之邪扰动胃气上逆而致。玉壶丸为治疗痰饮呕吐而设,故用之无效。蓝汁能降火,使火热得降,则胃气不逆,呕吐自止。

3.呕吐不止

【出处】

《本草纲目·卷22·大麻·麻仁·附方》

【原文】

呕逆不止:麻仁杵熬,水研取汁,着少盐吃,立效。李谏议常用,极妙。《外台》。

【译文】

呕吐不止:麻仁用杵捣烂,小火炒干,加水研取汁液,放入少许盐,服用,立刻有效。一位姓李的谏议大夫经常服用,效果极其美妙。(《外台秘要》)

【解读】

火麻仁味甘性平,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养补虚的作用。故本品适用于胃阴不足或脾胃气虚所致的呕吐,如食滞内停、痰饮内阻、肝气犯胃等所致的呕吐则不适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