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医骨伤学的发展背景
一、社会背景(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1.人类社会阶段
(1)猿人阶段:
100多万年前。
(2)古人阶段:
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
(3)氏族阶段:
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个阶段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骨伤学也起源于这个阶段。
2.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和发展
(1)山顶洞人时期:原始社会的早期,人们大都住在洞穴或窝棚里,以避风雨寒暑、防备猛兽虫蛇,这是人类最早的预防外伤的措施。但人类在与毒蛇、猛兽搏斗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也常常发生外伤。原始人就在疼痛、肿胀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痛苦。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摸索出一套能医治损伤性疾病的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治伤手法,如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2)夏商时期对骨伤学的影响:骨伤科的形成是由外治法开始的,如早期包扎、按摩、砭石排脓等,后逐渐形成内治法。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夏朝有了人工酿酒最早的记载。商代的冶炼技术发展创造了最早的骨伤科手术工具——“刀”。
(3)骨伤科内治法、外治法最早记载于西周,《周礼·天官》载:“祝药劀杀之齐”,祝——外敷包扎,劀——切开搔刮排脓,杀——用药腐/蚀死骨烂肉,这是外治三法;《礼记》载:“头有创则淋,身有疮则浴”。这是外治(烫疗)第四法。《周礼·天官》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疗之。”五毒攻之,是指外用腐蚀药除烂肉死骨,其余均为内服药,这种内外结合的治法,是从人体整体出发进行辨证治疗,及今仍沿用。《周礼》中记载的“疡医”,就是负责“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的治疗。
二、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战国、秦、汉)
(一)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并进行一系列改革,统一文字与度量衡,推动生产力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医学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医书与农书幸免于难,有利于医学与农业的发展。
汉代,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提出“无神论”,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二)主要著作与主要医家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文献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
《神农本草经》收集的“主金创续绝筋骨伤”药物达数十种之多。
《金匮要略》载有治“金疮”的王不留行散及治马堕的筋骨损伤方。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根据其临床经验,创立了理、法、方、药一整套辨证施治方法。
汉代华佗,擅长用方药、针灸治病,并擅长外科手术,创立了“五禽戏”。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探求诸病之源、九候之要,列述了1 700余症,为我国第一部病理专著,该书《金创伤筋断骨候》中指出筋伤后可引起循环障碍(营卫不通),创伤虽愈合,但仍可遗留神经麻痹和运动障碍的症状,并提出伤口必须在受伤后立即缝合的正确观点。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并指出整复后可采用蜡疗和热敷,以助关节功能的恢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直至现在仍被普遍沿用。
王焘著《外台秘要》,主张用毡做湿热敷,以减轻损伤肢体的疼痛。
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伤科专著,它阐述了骨折的治疗步骤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直至骨折愈合,指出复位前要先用手摸伤处,识别骨折移位情况,采用拔伸、捺正等手法;骨折整复后,将软垫加在肢体上,然后用适合肢体外形的杉树皮夹板固定。他采用经过煮沸消毒的水冲洗污染的伤口和骨片,皮破必须用清洁的“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等,这种原则现在仍为处理开放性骨折的准绳。
危亦林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人;明代大医院十三科,其中就有接骨科。
薛己所著《正体类要》中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了伤科疾病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
清代伤科又有了新的发展。吴谦集历代伤科之大成,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手法、夹缚器具及内外治法方药,记述最详,既有理论,又重实践,图文并茂,是一部较完整的正骨书籍。吴谦不仅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并运用手法治疗腰腿痛等伤筋疾患,使用攀索叠砖法赘复胸腰椎骨折脱位。而且强调了正确运用手法的重要性,就是必须先“知其体相,识其部位”,才能“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三、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内容
(一)解剖学基础:对骨与关节、筋与肌、血脉的认识
骨属于奇恒之腑,是立身之主干,内藏精髓,与肾气关系最为密切。筋是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的总称。“伤筋则动骨”“骨折必伤筋”,筋的损伤可以影响骨的连接和功能活动。而骨折的同时,局部的筋必然会受到损伤。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布满全身,是营卫气血的循行通路。经络一旦受伤就会阻滞营卫气血的通路。
(二)生理学基础:气血、津液以及肝、肾、脾与筋、骨、肉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的充盈需要血的滋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肝主筋、藏血、主疏泄。人体各部位筋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是由肝主持的。肝血充盈,则筋腱得以充养,筋腱刚强有力,则关节活动灵活。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肾的精气旺盛,骨的发育正常,腰膝强壮,活动有力。脾主肌肉、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气,化生气血,充养肌肉。脾得健运,气血旺盛,肌肉有力。
(三)病理学基础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与全身性反应。外伤是体表的能看见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确而使外力长期累积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症。
(四)骨伤科分类
1.按部位可分为外伤和内伤。
2.按性质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3.按时间可分为新伤与旧伤。
4.按破损情况可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
5.按程度可分为轻伤与重伤。
6.按职业特点可分为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和运动损伤等。
7.按理化性质可分为物理损伤、化学损伤和生物损伤等。
(五)治疗学基础
1.手法整复、推拿治疗用于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推拿理筋手法施术于穴位可产生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及缓解疼痛的目的。
2.固定,目的是维持复位,保障愈合,利于关节、肌肉早期活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3.药膏,又称敷药、软膏。经常使用的药膏有消瘀、退肿、止痛类,如定痛膏、双柏膏、消瘀膏,适用于骨折筋伤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舒筋活血类,如三色敷药膏、舒筋活络药膏,适用于扭挫伤肿痛逐渐消退的中期患者;接骨续筋类,如接骨续筋药膏、驳骨散,适用于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的中期患者;温通经络类,如温经通络膏,适用于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外邪者;清热解毒类,如金黄膏、四黄膏,适用于伤后邪毒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者;生肌拔毒长肉类,如生肌玉红膏、红油膏,适用于局部红肿已经消退,但创口未愈者。
4.外洗、熏洗、湿敷法,外洗、熏洗是用热气熏患处,待水稍凉后再洗患处;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临床常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肿等药物,最终达到促进伤处愈合、恢复功能的目的。
5.导引,伤科许多疾病通过药物、手法治疗后痊愈,若要巩固疗效则有赖于导引,导引疗法是治伤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必要措施。锻炼可分为局部锻炼和全身锻炼,种类多样,需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做出调整。常用的有五点支撑法、小燕飞、爬墙练习、深呼吸训练、扩胸运动等。还可分为器械锻炼和无器械锻炼两种。导引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疏通患肢经络;促进骨折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注意事项:需制订锻炼计划,掌握锻炼内容和运动强度;鼓励患者自觉进行锻炼,掌握动作要领;注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通过梳理骨伤科历史,可以看出,在生理、病理与诊治方面,都强调时间差,贯穿了“顺生理与反病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