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上海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实践

上海市级医院在申康中心整体布局和政策指引下,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临床研究中心,完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并围绕疾病防治的实际需求,聚焦临床问题,衔接基础科研成果,整合院内外优势资源,立足医疗机构,面向全国,开展高质量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搭建国内一流的临床科研、技术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一、建设临床研究立项前咨询平台,为IIT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1.临床研究咨询门诊

所有临床研究都需要从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始。因此撰写研究方案是临床研究开展的第一步。提高方案撰写水平对于后期临床研究开展的质量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创“临床研究咨询门诊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师在开展临床研究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方法学专家与临床医务人员一对一咨询,了解临床研究项目的难点,为临床医师答疑解惑,对合适的项目“收住院”进行辅导。该平台的建立为临床研究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也可让医师更好地理解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医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临床研究项目的方法学和实施流程,更好地掌握开展临床研究项目的技能和技巧,有助于提高医师的临床研究能力和素质,为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简称“仁济医院”)CRU建立了一套系统体系,以支持IIT项目的开展。研究者可在启动研究方案撰写前或研究进行期间的任意时期登录CRU网站https://cci.renji.com/,通过线上预约的便捷流程化管理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定制化的科研支撑服务。咨询门诊共开设临床研究管理、统计分析、数据管理、质控管理四大类别,覆盖临床研究政策法规、研究方案设计、统计方法、数据处理、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设计、成果整理等多项内容。研究者可在线上平台查询咨询老师的研究方向,灵活选择咨询时间,并提前上传研究问题与附件材料,有针对性地提高沟通效率(图2-5)。为进一步优化咨询质量,咨询门诊还聘请了院外及国际高质量临床研究专家进行联合会诊,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答疑解惑,还可以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扩展国际视野。

图2-5 临床研究咨询门诊预约平台

2.研究方案撰写

在研究方案撰写阶段,中心在官网为研究者提供不同研究类别的研究方案模板。参照CONSORT标准、STROBE标准、STARD标准等,对于模板中方案所涉及的部分提供详细注释,如标题页(一般信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受试者入选排除的标准、具体干预措施、疗效评估指标、安全评估指标、不良事件、中止研究、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伦理、数据处理和记录储存、出版政策、项目流程图、参考文献、补充/附录等。

3.研究立项流程设置及介绍

研究中心为研究者提供立项前支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准备方案摘要并根据摘要撰写研究方案,在此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向CRU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根据研究方案制订研究预算并寻找资助方;在CTMS上提交临床研究相关文件,接受学术审查以及伦理审查,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文件夹;审查通过后需要在临床研究注册网站上注册,在国家备案网站进行研究备案;如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合作,还须向人类遗传资源办进行申报备案或审批。以上均完成后,方可与资助方签署合作协议,启动临床研究项目,中心根据以上流程制作了工作流程介绍手册,方便研究者了解立项流程,并快速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以及相关联系人,具体立项流程图(图2-6)。

图2-6 IIT研究立项流程图

二、结合医院诊疗特色,建设标志性平台,推动前沿临床研究开展

以创新平台为抓手,实现IIT项目临床研究资源的统管共用。以下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CRU中心为例介绍。

医院启动建设四个创新性的技术服务平台,一是为临床研究的个性化诊疗提供技术支撑的平台,充分利用医疗机构国家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的资质,建立临床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二是支撑医疗机构在“炎癌转化”研究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开展“炎癌转化”的前沿基础研究,同时与临床疾病诊疗相结合,开展重大原创性“炎癌转化”治疗技术研究,构建跨学科、开放式的“炎癌转化”平台;三是支撑医疗机构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开展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并与临床治疗产品开发相结合,发展重大原创性生物材料与技术,建设生物医用材料临床与技术转化平台;四是作为肠道微生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其已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的现有成果,建立粪菌移植平台。

医院借助平台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重点开展临床循证研究、转化应用研究、应用推广研究及防控策略研究四类研究。完善优势病种大型生物样本库和临床研究队列,建成急、慢性胰腺炎,心脑血管疾病,前列腺癌,结肠癌,喉癌等多个数据库平台,牵头开展消化道疾病、脑血管病、泌尿系疾病、肿瘤诊治新技术等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发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订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普及推广一批医学科技成果,为更多疑难杂症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手段。

1.临床循证研究案例

(1)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预防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后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

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结石临床治疗困难,医院在国内首创ESWL治疗胰管结石,碎石成功率达到90%以上,但ESWL会导致术后胰腺炎的并发症,如何降低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是重要的临床难题。医疗机构消化内科团队,于2016—2019年开展了一项国内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1 37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吲哚美辛栓(消炎痛栓)纳肛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结果表明吲哚美辛栓纳肛组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P=0.04),证实吲哚美辛栓纳肛是降低术后胰腺炎发生的有效措施。该项临床研究于2022年3月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期刊主编同期配发编者按,认为“该研究对所有操作术后的急性胰腺炎预防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今后慢性胰腺炎领域国际或国内指南的制订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

(2)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临床研究: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系统肿瘤。胰腺癌外科术后复发患者生存期普遍较短,如何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是世界性难题。医疗机构放射治疗科和胰腺外科团队,针对这一难题设计了一项二期临床试验,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招募了170例外科术后复发的胰腺癌患者,随机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D-1抗体)+曲美替尼(K-ras基因突变靶向药),或SBRT联合吉西他滨治疗,结果发现SBRT联合免疫及靶向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4.9个月,而对照组为12.8个月,且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该研究为利用医疗机构丰富的胰腺癌病例样本开展的研究,同时也以胰腺癌长期随访数据库为支撑,被国际同行公认为胰腺癌治疗领域重要的循证依据之一,发表于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

2.转化应用研究案例

(1)磁控胶囊内镜医疗设备研发:

传统胃镜检查对患者来说有一定痛苦,导致患者依从性低,影响上消化道肿瘤检出效能。医院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团队与上海某医疗科技公司开展长期医工合作,采用先进磁控技术达到在体外控制胶囊内镜的效果,研发出新一代胶囊内镜并于2017年获批上市(图2-7)。通过一系列对磁控胶囊胃镜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实现了该新型医疗器械的成功转化。为明确磁控胶囊内镜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效能,开展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其对胃部病灶诊断准确度高达93.4%。为优化胶囊胃镜的临床应用,首创改良相关胃准备方案(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18);率先开展口服祛疱剂结合重复体位改变的方法,显著提高了胃黏膜检查的清晰度及可视度(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18)。与此同时,为了改善胶囊内镜胃部滞留的情况,首次明确体外磁控可显著易化胶囊通过幽门,提高小肠检查的完整性(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8)。首次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明确磁控胶囊胃镜对早期胃部肿瘤及患者的诊断效能分别达到91.7%及100%(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18);为明确胶囊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应用效能,一项针对全国99家体检中心、3 000余例行磁控胶囊胃镜检查无症状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胃溃疡的发生率为5%,而50岁以上人群胃癌检出率甚至高达0.74%,进一步证实了磁控胶囊胃镜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规模人群,尤其是无症状人群的胃癌筛查(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8),为我国胃癌筛查的临床实践及指南制订提供了循证依据。作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系统,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型三甲医院、体检中心等近千家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受检者依从性好,无并发症。

图2-7 磁控胶囊操作台

(2)细胞海绵联合人工智能破解食管癌筛查瓶颈: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食管癌发病和死亡的总例数均超过全球总数的1/2,食管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29.6%,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如果能在早期无症状阶段发现病灶,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实现根治,5年生存率可超过90%。CRU主任率领多学科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改良传统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研制适合我国人群的食管新型细胞富集装置(图2-8)。该细胞富集装置由可溶解胶囊外壳、伞形海绵状细胞高分子细胞富集材料和提线组成,可实现在3分钟内富集来自整个食管的数百万个细胞,显著提高了采样效率、质量和舒适度。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9月发表于全球消化领域顶级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食管癌筛查方法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有望破解食管癌早筛瓶颈难题,助力高发地区食管癌防控。研究团队在社区筛查人群中对上述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93.7%,并能减少92.5%的非必要胃镜检查。96.1%的受试者对新筛查方法具有良好的接受度,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食管癌筛查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食管癌筛查方案和路径带来了新视角。

图2-8 食管新型细胞富集装置示意图

三、搭建临床研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IIT项目规范化管理

上海市同济医院CRU中心以数字化管理思维模式为指导,以优化服务流程为指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以保障临床研究规范化为核心,搭建了全院级别的临床研究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IIT项目管理、伦理审查管理、临床科室项目管理。建立临床研究者、IIT项目管理、伦理办公室3个层面一体化管理方式(图2-9)。建立包括项目资料审核、递交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审查、召开启动会、受试者筛选、知情同意、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访视等全流程管理。实现临床研究申报审批网络化,患者招募智能化、临床信息共享化。受试者的个人信息、检验检查数据、病历数据等与患者360视图对接,确保研究数据的存储统一和有效利用。同时,临床研究管理系统(CTMS)能够实时统计、分析研究数据,研究者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做出及时调整;管理人员也可根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并向研究者及时反馈问题,协助研究者顺利完成项目。

1.CTMS同时整合了IIT项目管理和伦理审查,研究者在线递交一次研究文件后,根据各类项目分别进行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或学术委员会审查,避免了重复递交资料,缩短审查时间,实现多类别临床研究项目一体化高效、准确、留痕的新审查模式(图2-10)。

根据2020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必备文件和其他相关法规的要求,制订立项文件目录,研究者登录系统后,按照目录上传文件,CRU管理人员在相应权限下在线查看,实时执行审批通过或者驳回补充材料等操作。审批通过,可直接关联到伦理委员会审批系统端口,伦理委员会秘书即可在线预审项目文件。如果是IIT项目,管理员会将资料推送至学术委员会委员的邮箱,进行评审。

图2-9 临床研究信息化管理平台示意图

注:HIS为医院信息系统;LIS为实验室信息系统;PACS为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

图2-10 不同类别项目的审核流程

2.CTMS与患者360视图对接,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集成整合。研究者和CRU管理人员在一个系统上可以实时跟踪受试者的所有信息,避免了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等多个系统中进行切换。由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系统间数据分散,标准不一致,难以实现交换和共享。为解决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便于临床数据分析并进行深度挖掘,患者360视图实现患者诊疗活动的全程历史纪录的多视角浏览界面,将研究者、质控人员关注的临床信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全方位地展现,包括门急诊、住院、体检的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记录、诊断记录、电子病历、各种检查检验报告等所有临床信息(图2-11)。

3.CTMS上建立二级质控体系,项目组一级质控员和医疗机构二级质控员线上互动,实时提醒,实现医疗机构对研究项目的中心化、动态监管。项目由受试者入组后,根据入组例数CTMS向专业组发出一级质控自查提醒,研究者自查后在线填写并产生质控报告,CRU质控人员实时审查,根据自查报告内容、入组进度、患者360视图在线监察等,评估项目执行风险,决定医疗机构二级质控的频次和重点(图2-12)。

图2-11 CTMS与患者360视图直接对接

图2-12 CTMS实现在线二级质控

注:PD为方案偏离;AE为不良事件;SAE为严重不良事件。

4.CTMS上依据实时分析,指导研究者和CRU管理人员的决策,实现高效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实时地对研究者目前承担的项目数、项目入组进度情况以及质控情况(如自查次数、医疗机构质控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和管理人员根据产生的客观数据,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实现了数据指导决策的精准管理(图2-13)。

图2-13 CTMS实时显示各种数据信息

四、中医继承、发展、创新平台助力基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临床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CRU中心聚焦中医药特色优势,实践临床研究开展的新模式。

1.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研究模式

医院于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研究模式,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先后成立40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7个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构建起了具有“大医精诚、龙兴华医”文化特色的中医继承、发展、创新的平台。通过名中医的引领带动作用,采用“继承-发展-创新-应用”的科研模式,不断传承和挖掘名中医和流派学术精髓,凝练科学问题,结合现代技术,依靠信息支撑,推进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高度融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制定诊疗规范,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诊疗技术向全市和全国推广应用。

2.中医特色专病库与医案库建设

医院建成13个特色病种专病库与名中医医案数据库,专病库包括膜性肾病、三阴性乳腺癌、脑卒中等。

以名中医工作室为平台进行名中医医案数据库建设:为名中医工作室建立开发数据库软件,进一步开发舌脉齐备的四诊完善的医案数据库系统,由工作室成员定期录入工作室导师的有效验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数据挖掘工作。一方面保存名中医的医案,同时另一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名中医医案数据库包括肺癌医案数据库、干燥综合征医案数据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案数据库、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肾病医案数据库与膜性肾病医案数据库、膏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医案数据库、难治性创面医案数据库、乳腺癌医案数据库、便秘医案数据库等。

标志性成果:①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建设期间,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两个重点病种研究取得显著进展;②2019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下发《关于发布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第一批优秀课题承担单位清单的通知》(国卫科药专项管办〔2019〕37号),经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对专项成果产出进行系统评价,医疗机构入选第一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药物临床评价示范平台”;③2021年医疗机构入选首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建设单位,建设方案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肯定。

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植根于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落实“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符合申康中心对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医疗机构加强体系建设,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学科布局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