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这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其中包括几个层面的内涵:其一,乡村的职能在于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二,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三,工作抓手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谈乡村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化对农业国家的冲击与重构问题;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个思考乡村、城市两种文明结晶在历史跨度上的交互、博弈关系的命题。只不过在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在几十年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发生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数次融合,乡村治理的逻辑得到了彻底的肢解,个中的波澜壮阔实难通过只言片语讲得清楚。这里面既有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演变过程中市场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问题,又有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肢解与重塑问题,还有文化自信的迷失和重构问题。
因而,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理解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首先,乡村的主体是“农民”。既不是“村民”更不是“居民”,我们不能奢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或居民去设身处地地为农民谋得利益。其次,生活富裕是根本。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责任和义务,这些职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之上,扭转索取式的治理逻辑,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就得到了贯彻。再次,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同等重要,这与广泛实践的以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为特色的村庄规划有差异。从乡村和乡镇、县城联动的视角,去探讨城乡统筹视角下的生活方式、治理体系,建立体系完备、规模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样重要。最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脱离传统文化根基,没有文化自信的乡村社会,注定无法从根本上吸引人才回乡,无法将乡村建设成“乡村”,也无法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更不能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
因而,在不充分、不均衡的社会主要矛盾下,乡村振兴问题在城镇化领域,本质上仍属于城乡关系的融合问题。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整体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一环。其中,又以“县-乡-村”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的协同化,产业经济一体化等最为重要。而随着城乡关系的逐步融合,建立在15分钟生活圈基础上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县城-乡村”的公共服务资源,并随着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交通网络的改善,城乡公共服务的类型、统筹布局、监测评估和配置建设的要求也远非昔日可比,需要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多渠道的创新和探索。
本研究在村镇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方面,重点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实践探索。
第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新趋势、新变化,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下简称“三生”)的关系。提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考虑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特点,强调了生产、生态服务的重要性,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兼顾了从商品物流、移动办公到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乡村数字化发展趋势;考虑乡村收缩、老龄化、城乡流动等特点,形成了新时期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面向区域网络、“三生”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需求的空间规划技术。针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级与生活圈需求不匹配和供给不均衡情况,研发区域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一体化识别技术,进行更精准的供给判断;从村庄“三生”服务功能出发,多视角分析村镇“三生”空间资源,公共服务时空-供需耦合机制和社区生活圈等相关内容,研究“三生”服务一体化场景营造技术;面对人口数量收缩、结构异化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使用低效等问题,研发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配置技术,促进“三生”空间融合、风貌提升及社会活化。
第三,基于大数据、信息化的手段,构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效能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研发了村镇服务设施多源数据实时识别、提取、更新技术和设施监测、预警方法,全面地感知、监测设施的运作情况;综合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与物联网技术,构建村镇服务设施功能评估的模型与方法,实现多情景的模拟分析与评估;引入主体建模方法,分别构建了主体活动模型和设施供给模型,使用微观的局部行为规则代替宏观的复杂公式计算,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分析行为主体的活动规律和特征,制定规则然后将规则进行编译,形成了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公共服务设施效能评估、监测与模拟仿真平台。
第四,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城乡服务设施统筹配置技术方法。按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强化县域范围内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出村级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强调乡镇层面对生产、生态设施的资源统筹;建立了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县-乡-村”三级联动配置机制;突出了基础设施布局的区域协调性,保障基本服务的均衡性,提高商业服务业设施配置的效率。
宋聚生
2022年7月于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