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李世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领兵以来最大败仗

上回提到,秦王李世民在扶风大破薛举父子,解除了京师面临的危机,为刚刚建立的大唐王朝争取到宝贵的巩固时间。归来时,唐高祖亲自到皇城外迎接,满朝文武都对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年轻将帅另眼相看,称其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国家的中流砥柱。

不过,李世民心里很清楚,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还没有完全消除,薛举父子的残余势力随时可能死灰复燃。所以当高祖李渊打算为他庆功的时候,他委婉地拒绝说:“这一仗只是把西秦的兵马击溃了,算不上什么大功。等彻底消灭了薛举父子,再庆功也不迟。”

果然,三个月后,薛举父子在陇坻以西重新招募十几万军队,欲报扶风之仇。他派郝瑷前往突厥与莫贺咄可汗密谋联兵攻长安。幸而刘文静奉高祖之命出使突厥,偶然得知了这一阴谋,急忙劝阻突厥停止出兵,从而破坏了薛举的计划。

尽管如此,薛举仍然决定单方面出兵,率十万大军驻扎于高墌城外。李世民再次被任命为帅,携殷开山和刚从突厥归来的刘文静,率十万大军迎击。他在高墌城东十里下令屯扎,拒不出战,待薛举兵疲粮尽后再一举歼灭。然而,李世民却不幸染上疟疾,病势严重。

临战之际,李世民无奈将指挥权托付给殷开山和刘文静,并嘱咐道:“薛举深入,食少兵疲,若来挑战,切勿应战,宜坚守。待我病愈,再与君等共破贼兵。”

殷开山与刘文静商量,殷开山认为秦王病重,薛举必生轻慢之心,若趁机出战必能一举获胜。刘文静犹豫不决,但在殷开山的激励下,最终同意。次日,二人带领大军悄然出击,挑战薛举。

薛举见唐军出战,兴奋异常,率军冲出城来。然而,他早已在城南峡谷埋伏了人马,待唐军一出战,便前后夹击。战斗瞬间激烈,炮声震天。唐军奋力拼杀,但突然背后又被一支秦军包围,陷入混乱。

殷开山迅速指挥部队向刘文静靠拢,刘文静心急如焚,担心秦王的安全,决定拼命突围。此时,李世民在病床上感到身心俱疲,侍卫长雷永吉急匆匆地跑来报信:“秦王,出大事了!”

“什么事?”李世民勉强坐起,却感到头晕目眩。

“殷开山、刘文静未遵军令,擅自出战。”

李世民心中一震,急忙问:“多长时间了?”

“快一个时辰了。”

“为何不早来禀报?”他愤怒地问。

“末将也是才得知。”

“快,去传令,命他们立刻回营!”

但为时已晚。雷永吉在途中遭遇了刘文静和殷开山带领的残军。两人受伤归来,跪在李世民病榻前,刘文静泪声恳求:“末将擅自出兵,致使大败,请殿下治罪。”

“损失多少?”李世民问。

“八位总管之兵全线溃败,士卒损失过半,三位将军被俘。”

李世民面色苍白,痛苦摇头:“现在不是治罪的时候,赶紧收拢兵马,固守营垒,严防薛举乘胜偷营。”

这场战斗是李世民自领兵以来的最大败仗,剩下的兵马已无法与薛举抗衡,只能退回长安,谋求后举。李世民命三位将军在途中设伏,防止追击。夜间,大军悄然撤回京师,薛举虽派兵追击,却遭遇三次伏击,被迫撤回高墌城。

不久,大军撤回,首辅宰相裴寂便向高祖弹劾同为宰相的刘文静。他对高祖说:“陛下,此次西征大败,士兵伤亡惨重,皆因刘文静不听主帅之令。此次惨败,令薛氏气焰高涨,损害了大唐威风,朝廷和京师臣民震动极大,理应重惩刘文静。”

自太原起兵以来,刘文静屡建奇功,曾两次出使突厥,成功阻止突厥与薛举的联兵进犯,消除了北方威胁,其功劳远超裴寂。裴寂担心有朝一日自己的首辅之位被刘文静取代,便抓住此次败仗,欲置他于死地。

高祖李渊与裴寂关系密切,常言听计从,而对刘文静却心存不满,觉得他对自己这个皇上态度冷淡,只与秦王李世民亲近。在听了裴寂的弹劾后,高祖不问他人意见,便降旨将刘文静革职候审。

此时,正在养病的秦王李世民闻讯,立即前往后宫,急切问道:“父皇为何革文静之职?”

高祖冷冷回应:“刘文静身为行军长史,未听将令,导致惨败,理应革职。”

李世民感到心中一凉,坚决辩护:“儿臣是主帅,若要治罪,首先应责罚儿臣。刘文静与殷开山均为儿臣委任,主掌军事,理应有权决定出击或守卫。虽儿臣曾让他们坚守,但未强调,此非不听令。而且,刘文静是起兵的功臣,对大唐忠心耿耿,如今因小过而重罚,岂不寒心于将士?恳请父皇收回成命。”

李世民的坚持让高祖思虑良久,最终为给秦王留面子,下令恢复刘文静职务。

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裴寂是否又会有新动作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