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容量产权理论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确立“环境容量”概念,并赋予其产权属性,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主导中建构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制度框架。完成本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凸显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理论及学术价值

有利于拓展产权制度视野、丰富环境经济学理论。由于环境自身带有的公共品属性,有关环境容量产权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实践也面临较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问题和困难。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一个宏观的问题,应由国家承担和治理。环境产权的研究更是处在“初级阶段”[9]。本研究将产权理论运用于环境领域,探讨环境容量产权的本质、内涵及功能,力图揭示环境容量产权的内在运行规律及健全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路径和模式,有利于丰富产权制度理论,同时通过产权手段和产权制度的建立来推动环境治理,从产权角度进一步完善环境容量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加强对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研究,探讨依托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有助于从理论上将生态文明制度研究引向深入。二是在节能减排背景下,通过确立“环境容量”概念,凸显环境容量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属性,通过环境容量产权交易,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作用,有效弥补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庇古手段的不足,能为环境经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思想材料。三是将产权理论运用于环境领域,探讨环境容量产权的本质、内涵及功能,揭示环境容量产权的内在运行规律及健全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路径和模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权领域对于环境容量这类公共产品资源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产权制度理论。

二 实际应用价值

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局。本书在归纳我国在环境管理、环境容量产权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全面分析我国环境容量产权制度构建的动因,提出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容量产权制度实践路径,对于我国政府引入有效的环境产权手段和环境产权制度来弥补行政手段环境治理的不足,通过市场手段更好地促进环境容量资源合理定价和优化配置,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制度安排,为改进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依据,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对环境容量产权制度建设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建立“四梁八柱”的生态文明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二是从产权角度厘清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剖析现行环境容量产权制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产权手段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成本和效用,有助于在完善环境政策上更加有的放矢;三是研究我国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现实问题及改革路径,对于我国政府引入有效的环境产权手段和环境产权制度来弥补行政手段治理环境的不足,通过市场手段更好地促进环境容量资源合理定价和优化配置,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制度安排,为改进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依据,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