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明明如月
【中心选文】
一 月赋
谢庄
陈王初丧应、刘[72],端忧多暇[73]。绿苔生阁,芳尘凝榭[74]。悄焉疚怀[75],弗怡中夜[76]。乃清兰路,肃桂苑[77],腾吹寒山[78],弭盖秋坂[79]。临濬壑而怨遥[80],登崇岫而伤远[81]。于时斜汉左界[82],北陆南躔[83],白露暧空[84],素月流天。沈吟《齐》章[85],殷勤《陈》篇[86],抽毫进牍,以命仲宣[87]。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88],长自丘樊[89]。昧道懵学[90],孤奉明恩[91]。臣闻沈潜既义[92],高明既经[93],日以阳德[94],月以阴灵[95]。擅扶光于东沼[96],嗣若英于西冥[97]。引玄兔于帝台[98],集素娥于后庭[99]。朒脁警阙[100],朏魄示冲[101],顺辰通烛[102],从星泽风[103]。增华台室[104],扬采轩宫[105]。委照而吴业昌[106],沦精而汉道融[107]。
若夫气霁地表[108],云敛天末[109],洞庭始波,木叶微脱[110]。菊散芳于山椒[111],雁流哀于江濑[112]。升清质之悠悠[113],降澄辉之蔼蔼[114]。列宿掩缛[115],长河韬映[116],柔祇雪凝[117],圆灵水镜[118]。连观霜缟[119],周除冰净[120]。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121]。去烛房,即月殿[122],芳酒登[123],鸣琴荐[124]。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125],亲懿莫从[126],羇孤递进[127]。聆皋禽之夕闻[128],听朔管之秋引[129]。于是弦桐练响[130],音容选和[131],徘徊《房露》,惆怅《阳阿》[132]。声林虚籁[133],沦池灭波[134],情纡轸其何托[135],愬皓月而长歌[136]。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137],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138],川路长兮不可越[139]。歌响未终,余景就毕[140],满堂变容,回遑如失[141]。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142],岁方晏兮无与归[143]。佳期可以还[144],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145],献寿羞璧[146],敬佩玉音[147],复之无[148]。
《文选》卷十三
【作者/出处简介】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人,谢灵运族侄。历仕宋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
【作品解析】
本篇抒情小赋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451)秋,是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成功的咏月杰作,构思新奇,意境清美。作者通过想象三国才子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情节,描写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月光之下人们的情思,谱写月景的同时透出怨遥伤远之意。
该赋从建安七子之应玚、刘祯的早丧开篇。在好友离世和闲居无事的双重打击下,曹植一直忧愁烦恼。尽管秋高气爽,“素月流天”,曹植抑郁寡欢的情感视角所看到的,只是生满绿苔、芳尘的亭苑景象。如此徘徊至夜半,愁怨始终难以消遣,因此只有邀请王粲同赋诗歌,聊以度此长夜。
接下来,《月赋》托以王粲的口吻,从天地起始讲起,借助古代关于月亮的传说描绘月亮与人事、政治的关系。月亮在星宿之间的运行变化,恰好是人世间帝业命运兴衰的象征。第三段结合自然界物象的变化重点描写秋天的月色,当云雾飘散,洞庭水波开始荡漾,动植物悄无声息的变化预示着秋的到来。此时月华升起,遮蔽了群星的光耀,为世间万物染上了一层明澈的色彩。月色虽无分别,然而世间却有等级之分。对于帝王而言,美好的月色是宫廷生活和享乐的陪衬;而对流落异乡的游子来说,月色则象征着凄凉、孤独、思念和悲伤,因而,结尾处的长歌以美人借指逝去的朋友应玚、刘祯,他们的离开虽然如同“美人迈兮音尘阙”,却应该能够“隔千里兮共明月”吧。这种生死相隔之感实在令人慨叹,而当长歌未央之时,月色却已经接近消逝,这样的场景更添与宴者徘徊若失之感。于是王粲再次歌曰,岁月易逝,良人难逢,无论是君王还是游子,都应当珍惜眼前之景。最终,王粲之言得到曹植称善,并且将其反复吟诵。
这首抒情小赋结构完整,善用神话、《楚辞》等典故想象月色,烘托出凄冷、明辉意境的同时,也使得全篇染上了悲凉徘徊、伤人愁远的色彩。本赋主要使用骈偶句,又中间穿插了散句,使得整篇辞赋摇曳多姿,情意缠绵,体现出南朝时期“摇荡性灵”的抒情效果。
二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149],何处春江无月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52]。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153]。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54]。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57]。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唐诗》卷一一七
【作者/出处简介】
张若虚[647~730(?)],字号不详,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存诗仅二首。《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作品解析】
本诗写作时间不明,却是唐诗的名篇。乐府诗题通常与诗歌内容的关系不够紧密,但这首诗借助诗题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之上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开篇即描写了月色之下春江上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尽管我们不确定春江具体所指,但在古代人的地理观念中,百川东到海,天下河川最终都是要奔腾到海的,而这里的“春江潮水连海平”,一下子就把想象的境界伸展到了辽阔的远方,不可不谓想象奇崛。从眼前的实景出发,再到想象中的海上明月,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随着江水的流动,从海上再到眼前的春江,诗人开始感慨月色之宏大闪耀,能够笼罩宇宙。月色之下,江流婉转,绕过的江边小岛和月色之下的花树,仿佛都成为一幅图画。面对这幅图画时,诗人忘记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既然月如此美妙,第二部分即由月开启了哲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既在江边赏月,而天地初开之际,月与人之间,孰者为先,孰者为后?在地理空间的大开大阖之后,诗人在时间之广度上又展开了想象。当这番奇思妙想令人苦思不解之时,诗人却又给出了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宇宙浩渺无穷,而人却有穷尽之时,可是江月如此执着永恒地照在江边,不知是否如人一样有所期待呢?相比之下,滔滔不绝的江水似乎成了“无情”的旁观者。
第三部分以“白云一片去悠悠”承上启下,转而描写思妇月下怀人这一传统的乐府诗歌主题。诗人借助常见的离别语汇“枫”“浦”,以“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牵扯出普天下不止一家、一处的离愁别恨,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借用“月”来描写思妇的用情之深,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来遥寄相思。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夜已深沉,“扁舟子”梦中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沉沉”二字从情感上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在空间上加深了他的乡思。“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
《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在句式上,本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整首诗歌境界阔大,气韵无穷,充满了朦胧清丽的美,因而这首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158]。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59]。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162],醉后各分散。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二十三
【作者/出处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唐条支都督府,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五岁随父李客迁居四川隆昌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因号青莲居士。有《李太白集》。李白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蜀中时期(25岁前),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首入长安时期(25~42岁),长安时期(42~45岁),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45~55岁),安史之乱时期(56~62岁)。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从小未接受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受道教影响极深,服食炼丹、学道求仙,几乎贯穿其一生;学过纵横之术,又有仗义疏财、行侠杀人的经历。李白诗歌广泛吸收庄子、屈原、乐府民歌、曹植、阮籍、鲍照、谢灵运、谢朓等的优长,形成了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杜甫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同时对后世韩愈、李贺、杜牧、苏轼、陆游、辛弃疾、高启、龚自珍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诗仙”。
【作品解析】
这首诗题共有四首,本诗为组诗的第一首。从第三首的“三月咸阳城”来看,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中、天宝初李白两次入长安期间。本诗是一首五古,描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李白号称酒中之仙,酒是他不可或缺的朋友。在他高兴时,酒可以为之助兴;而在他心中愁闷时,酒则成为他解忧的伴侣。李白平生的抱负极高,但在离开家乡之后,尽管四处结交权贵,却未能在玄宗盛世获得功名。这对李白而言是无法排遣的痛苦。因而在孤独的月夜里,李白自斟自饮,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首诗分为四个层次,前四句点题,并且写明是在月明花好之夜饮酒。景色虽好,人却一腔愁闷无可发泄。以此乐景而写哀情,颇有《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感。独饮之人得不到理解,只能援引空中遥远冷清的月亮作为知己,因而邀月、对影而成三人。第五至八句承邀月、影而来,引申出及时行乐的想法。尽管暂时有了月与影,却依然得不到回应,只有空学“我”的样子的影。如此将奈何?面对良辰美景,难道不应及时行乐吗?在东汉以来的诗歌里,常有及时行乐的感情流露。《古诗十九首》即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可是这样的及时行乐,就会让诗人烦恼全消吗?第九至十二句给出了答案。尽管此时诗人已有醉意,“月”与“影”似乎已经陪着饮酒的主人公一同歌舞徘徊,但诗人忽然想到,醒时月、影与我交欢,可在酒醉以后呢?当我已经无所知觉的时候,二者还是会各自离我而去,于是诗人不觉又悲从中来。与此同时,“醉后各分散”呼应了开头的“独酌无相亲”。最后两句则从低沉的情绪中振起:该如何从冷清的孤独中解脱?那只有《庄子》所说的“无情”。“无情”即“忘情”,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不就没有你我、彼此之分了吗?不也就无所谓物我分离了吗?于是诗人对月和影说,不要紧,干脆我们把自己都忘了,离开这繁华喧嚣的“人间世”,飞升到九天之上、银河之中,永远作绝对的“逍遥游”。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折射出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165],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166],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167],双照泪痕干。
《杜少陵集详注》卷四
【作者/出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其郡望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又曾寓居长安少陵,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少陵集》。杜甫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前),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杜甫诗歌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六朝诗歌、陈子昂、“四杰”、沈佺期、宋之问、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元结等的优长,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同时对后世韩愈、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皮日休、杜荀鹤、陈与义、陆游、文天祥、元好问、顾炎武、屈大均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作品解析】
本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所写的一篇律诗名作。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第二年的春天,安禄山的反叛大军由洛阳进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属陕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进入白水,因而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甘肃)即位,杜甫获知消息之后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在长安监禁时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这首诗借助想象,既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出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则描写儿女随母望月却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此处的“忆”既有今夜妻子的“独看”,又有往日夫妻二人的“同看”。安史之乱以前,杜甫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一起度过的。当时杜甫曾经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么妻子此时的“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颈联接续颔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月夜之下,妻子雾湿云鬟、清辉玉臂的形象十分美好,亦从侧面烘托了凝望时间之久。尾联寄托作者的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整首诗歌借看月而抒离情,将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融为一体。
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68]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169],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170],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171],低绮户[172],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73]。
《东坡乐府》卷上
【作者/出处简介】
见本章第一节《日喻》,有关苏轼介绍。
【作品解析】
从词前小序可以看出,这首词作于丙辰中秋,即宋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放,担任密州知州。这首词是写给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的,苏辙此时在济南,自颍州一别,兄弟不相见已经有六年。《苕溪渔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宋人对于这首词的推崇。
中秋本应是团聚的时节,而苏轼却未能与弟弟苏辙团聚。因而,这首词在团圆佳节的晚上创作,既包含了愉悦的佳节情怀,又含有对于家人的深切牵挂和淡淡的愁思。词自唐五代以来一直以婉约为宗尚,由于苏轼胸襟的开阔和丰富的想象,使得这首词作呈现出与北宋以来的艳词小调所不同的风格,具有浓郁的个人情志寄托。上片写醉中望月,苏轼对月饮酒,把酒而问青天。开头的突然发问,表现出词人的别出心裁,谁会向不会说话的天提问呢?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即敏锐地指出,这一巧思源自屈原“《天问》之遗”。就句法而言,开头的问句也有破空而来的效果。在苏轼之前已经有类似的以问句开篇的做法,例如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只是李白的五古语意舒缓,而苏轼此词的发问更显峭拔。苏轼从自然场景出发,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显示出在“天上”和“人间”的徘徊不定。虽然幻想中的天上仙境吸引他作出世之想,然而经过一番考虑之后,苏轼仍然眷恋人情温暖的现实世界。“起舞弄清影”,写出欢欣的逸兴醉态,表现出人间自有可乐之处。
下片则写对月怀人之感。月下无眠的思妇形象历来是诗歌的传统题材,被苏轼使用在词作中,乃是泛指月下失眠的人。在这样的团圆夜晚,为何还有人无法入睡呢?下一句从写人转向写月,“不应有恨”是指月亮而言。月亮是宇宙间的客观存在,不应该知道人世间的愁和恨。它自己忽圆忽缺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在人间经历离别的时刻变圆呢?这一句想象奇特,很有李贺诗“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味。月亮是疏离的自然物象,而正因其客观性,也少却了人世间的无穷烦恼,因而不必顾虑观者情感的变化。从月亮的不解风情再到人间的悲欢离合,似乎就多了旷达可解的理由。团聚还是离别,“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纠缠于一时的聚合离散呢?只要对着明月的人平安快乐,那就是最美好的佳节吧。这首词反映苏轼飘然潇洒、旷达乐观的思想境界。因此,清人王闿运在《湘绮楼词选》中评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时说,“大开大阖之笔,他人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