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绿色竞争力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已严重威胁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永续发展,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并将其作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也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一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社会各界发展的共识。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是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等五大建设的抓手。

中部地区人口多、产业规模大、城镇体系完整,承担促进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发挥着保障全国总体生态功能格局安全稳定的全局性作用。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新战略定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上,也明确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实行绿色发展,打造蓝天碧水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意见特别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可以预见,在高水平保护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贯穿中部崛起的全过程,各省必将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研究提高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从政策视角和学术视角提出当前提高经济绿色发展质量的科学建议,是实现区域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报告认为,以最少的生态资源消耗获得最大化的人类福祉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报告通过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足迹的比值构建生态福祉绩效的测度模型来评估和分析中部地区及六省生态资源消耗对应的人类福祉产出效率,并通过分析其经济增长的福祉效应和影响经济质量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揭示影响中部地区生态福祉绩效提升的驱动力。根据中部地区生态福祉绩效变化趋势以及驱动效应特征,对中部六省生态福祉绩效的类型进行识别和划分,以期为中部六省提高生态福祉绩效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结合中部六省的实际情况,本报告构建了包含3个系统层和21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Topsis方法得出中部六省2008~2017年的科技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力综合得分,分别对经济增长能力,能源利用能力和减排环保能力三个子系统进行排名,试图从中分析出中部六省的短板与长处。

为了探索中部六省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对中部六省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中部六省的生态文明竞争力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本报告基于PSR模型构建中部六省的生态文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结合主观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的熵权法来确定中部六省生态文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使得指标体系的权重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再利用模糊物元—TOPSIS法求出与正理想解的贴近度,根据贴近度对中部六省的2010~2017年度的生态文明竞争力进行一个排名,来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在压力因子、状态因子和响应因子三个方面的优势与弱点,以指导中部六省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取长补短,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绿色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产业是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自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推出后,中部工业实现了显著增长,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18135.9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67869.20亿元,翻了近3倍,在全国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来看,当前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程度各异,产业竞争激烈,对工业大省及制造强省的竞位加剧。报告运用线性加权法从纵向综合比较和横向产业比较两个角度客观分析了中部六省产业绿色发展竞争力。总体来看,中部六省在提升产业绿色发展竞争力上需要明晰高质量工业方向,提升质量扩张规模;把握新时代工业机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技术型现代工业,推进结构转型升级;坚持产业集聚与创新,积累产业发展潜力;完善工业信息化环境,全力支持两化融合。